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你與蓬萊仙山,只差一爐香的距離

2023-12-13國風

熏爐是古代人們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人們將帶有芳香之氣的植物在熏爐中焚燒,利用焚燒時的煙氣來驅逐蚊蟲或凈化空氣。熏爐的使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時期,人們就已開始使用熏爐;戰國時期,出現銅制的熏爐;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方的香料在漢代大量傳入中國,大大促進了用香之風的盛行,形制多樣、制作精良的熏爐也由此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展覽現場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展「陜西古代文明」的第二展廳,陳列著一件漢代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它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極具觀賞價值。不僅如此,它還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瑰寶。

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通高58厘米,底徑15.5厘米,重2.57千克,為青銅質地,通體鎏金,局部鎏銀,自下而上可以分為底座、爐柄、爐身、爐蓋四個部份。爐蓋透雕著層巒疊嶂的山峰,並用金銀加以勾勒,宛如一幅秀麗的山水畫。山峰上有若幹個小孔,供香氣溢位。這就是漢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熏爐形制——博山爐。

博山形爐蓋

「博」的本義一般指大而多,「博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秦漢時期流行神仙方術之說,人們認為在東海之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隱藏著輪回永生的秘密。當時,山和仙的聯系極為緊密,山是通往天界的必經之路,關於仙山的傳說及其衍生出的藝術品受到了從帝王至民眾的一致追捧和喜愛。博山爐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可以想象,當香料在爐腹中被點燃,煙氣順著山巒上的孔隙升起,香煙裊裊,環繞爐體,山意朦朧,群山靈動,「博山爐中沈香火,雙煙一氣淩紫霞」的畫面便立刻浮現在眼前。

說到這裏,很多觀眾或許會好奇博山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它在哪裏。其實,它位於中國山東省淄博市的博山區,此地山嶺連綿不絕,山勢巍峨挺拔,山石崢嶸起伏,似乎印證著古人對崇山峻嶺和雲濤霧海的無盡遐想,也解答了當今人們對博山的猜測和疑問。

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的爐身上浮雕著四條首尾相連的蟠龍。龍首回望,龍身好似在洶湧的波濤中穿梭翻騰,若隱若現,線條優美流暢,造型雄健有力、栩栩如生,連身上的鱗片都清晰可見。

蟠龍浮雕

爐柄為五節竹節的形制,分節明顯,挺直秀麗,竹節上還刻畫出枝葉和枝杈,顯得生動形象。竹子因其四季常青、中空有節、堅韌不拔的品性,被賦予了長壽、平安、青春永駐、誌存高遠等美好寓意。竹子不僅是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爭相贊譽的物件,也是生活中常見的藝術表現題材。爐柄上端鑄有三條蟠龍,龍身呈「S」形,昂首挺胸,承托起爐身。底座呈圈足狀,上面鏤雕出兩條瞠目張口的蟠龍,龍嘴緊緊咬住爐柄。整件熏爐一共裝飾有九條龍,「九」作為單數最大的數碼,在中國古代經常用來附會帝王,成為皇權的一種體現。

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象征著祥瑞、尊貴和權勢,甚至一度成為古代帝王專屬的圖騰。在漢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與龍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將龍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根據漢代民間盛傳的黃帝乘龍升天之說,龍還是接引人們升天的載體。遊客每當遊覽到這裏的時候,不禁會產生疑問:誰會是這件熏爐的主人?

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

要想知道這件熏爐的主人是誰,不妨從它的出土資訊中尋找線索。根據考古報告,1981年5月,陜西省鹹陽市興平縣西吳公社豆馬大隊的社員們在麥田裏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座從葬坑。坑內的隨葬物品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側,以銅器數量最多,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就出土於此。

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的爐蓋口沿外側刻有一圈三十五字的銘文:「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盧(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部圈足外側刻有一圈三十三字的銘文:「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盧(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內者」為秦漢時期的內廷官署名,為少府屬官。「尚臥」為內者的屬官,掌管主人寢臥起居。「內官」「寺工」均是漢代負責宮廷造器的官職,結合「未央」銘可知,這件熏爐是由漢代工官生產並專供皇室使用的,原為未央宮之物。這兩段銘文中關於熏爐的制造者、重量和制造時間的表述不盡相同,這可能是由於熏爐由「內官」和「寺工」共同負責制造,且一次制作了多件,在裝配時出現疏漏所致。

爐蓋口沿處銘文

這件熏爐出土於漢武帝茂陵以東兩千米處無名冢的一號從葬坑內。在從葬坑所出土的銅器中,有銘文的共有十八件,其中提鏈爐、溫手爐、錠(燈)、釜、鼎等物品均發現刻有銘文「陽信家」的字樣。專家結合器物造型特征、類別、質地,推測出這批文物應當誕生於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期。根據學術研究和出土的實物資料證明,博山爐多出現於西漢中期,多見於王室墓、各地諸侯王墓以及其他地位較高的社會上層貴族墓中。

在漢武帝時期,自稱「陽信家」且地位身份與之相匹配的人物,應為漢武帝的姐姐陽信長公主。根據史料記載,陽信長公主一生中經歷了三次婚姻。她先嫁於漢代開國功臣曹參的曾孫曹壽,曹壽死後,改嫁夏侯頗。公元前115年,夏侯頗畏罪自殺,陽信長公主守寡,最後與抗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衛青成親。

結合熏爐上的「未央」銘文,我們可以推測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原本為未央宮之物,後被贈予漢武帝的姐姐陽信長公主。據【漢書·衛青傳】記載,衛青死於漢武帝元封五年,「與主合葬,起冢象廬山雲」,陪葬於茂陵。陽信長公主在去世前,曾要求與衛青合葬,但因西漢的制度不允許,只能將兩人分別葬在相距不遠的墓穴。這件熏爐也成了護國將軍與大漢公主愛情佳話的美好見證。

爐底圈足外側銘文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熏爐采用的竹節高立的爐柄形制是目前發現的博山爐中絕無僅有的。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漢代中山靖王墓錯金銅博山爐、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收藏的西漢鎏金青銅博山爐等都為短柄且無竹節裝飾。有學者提出,竹子的青色代表著新生,經常出現在上古傳說和神仙故事當中,與神仙方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四季常青的竹子也自然成為人們追求長生的願望載體,漢武帝更是「以竹為宮」塑造求仙的意境,所以竹節長柄的熏爐形制很可能只是漢武帝的個人喜好。也有學者研究發現,這種長柄熏爐在西亞地區非常流行,推測很可能是中國人在吸收了外來文化後進行了本土化的加工,將其改造為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熏爐形制。

展覽現場

漢朝透過絲綢之路吸收融匯異域文化,使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強國的姿態走向世界,讓多彩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悄然綻放。時光流轉,兩千多年前的熏爐靜靜地佇立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裏,訴說著千年之前的故事。它那神秘瑰麗的氣質、華美多姿的造型、精雕細琢的紋飾和爐火純青的工藝,無一不向人們展示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文明銘印。

本文節選自【中國美術館】2023年第5期

【漢代公主與將軍的愛情見證——鎏金鎏銀銅竹節熏爐】

【中國美術館】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