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穿越千年的旋律:探尋蘇軾詞作中的音樂靈魂與影響

2024-09-18國風

蘇軾的音樂才能之謎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蘇洵是個有文才但不得誌的人,所以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對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的培養上。蘇軾在少年時代就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希望自己能繼承當世名人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的事業。到了青年時期,他就具有了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21歲時考中了進士。他是中國北宋時期一位才氣橫溢的大文學家。

蘇軾考取進士後不久,就開始了仕宦生涯。雖然他一生在不斷地做著官,做了40多年中央和地方上的各種各樣的官,但他在政治上一直不怎麽得意,老是受到別人的排斥打擊。他曾經多次被貶,官越做越小,有一回還被朝廷抓了起來,押到京城治他的罪。就是到了晚年,他還曾被放逐到遙遠的廣東、廣西一帶當個小官吏,直到逝世的前半年才被赦回。

蘇軾雖然在政治態度上偏於保守,仕途坎坷不平,但他作為一個好官員是有歷史記載的。在今天的杭州西湖風景區,有兩條長堤橫亙湖中,一條叫白堤,一條叫蘇堤。堤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這條蘇堤就是蘇軾在擔任杭州知府的時候,為修浚西湖水,灌溉民田,用挖掘出來的湖底淤泥填築起來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所以管這條堤叫"蘇堤"。蘇軾在當徐州知府的時候,正碰上附近的黃河決口,他趕緊組織人力堵住缺口,使廣大人民避免了一場浩劫。他每到一處為官,都要盡力為地方上辦些好事。

蘇軾雖然在官場上坎坷失意,但在文學的疆場上,他卻像一匹脫韁的駿馬,縱橫馳騁。他是個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在詩、詞、賦、散文等眾多領域裏,他都是高手,取得了宋代首屈一指的成就。蘇軾還是個著名的書法家,中國古代楷書的最重要流派有"顏、柳、歐、蘇"等;在宋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有"蘇、黃、米、蔡",這裏說的"蘇",都是指蘇軾。此外,他還精於繪畫。在畫法上,他不僅有獨創性,而且在理論上也能提出精辟的見解。他還懂得園林建築藝術、古代造型藝術……總之,他不但是個大文學家,而且還是個大藝術家。像蘇軾這樣的"全才",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蘇軾一生留下了4000多首詩,是一位多產的詩人。這跟他才思敏捷有很大關系。有一次,他從老家出發到汴京去,坐船沿江東下,一路上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引得他詩興勃發,一連寫下了40多首詩。蘇軾作起詩來,又快又好。他在詩歌風格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善於運用比喻。他以豪放的筆鋒,發揮豐富的想象,把所有的比喻都寫得那麽新鮮而貼切。在中國詩歌史上,這方面是很少有人能跟他相比的。

就拿他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來說吧。這是蘇軾在當杭州知府的時候作的: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杭州西湖,歷來以風光秀麗著稱。蘇軾在遊覽西湖的時候,先是晴天,後來又下起了雨。描寫這瞬息萬變的湖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在構思上別出心裁,采用虛寫的方法,不是著力刻畫風光,而是讓讀者去發揮想象。人們讀了詩以後,都覺得西湖真是美極了。

詩的第一句,寫晴時水,第二句寫雨中的山,"瀲灩"是水波蕩漾的樣子,"空漾"是細雨微茫的樣子。這兩句只是說出了西湖景色的優美,而且是一晴一雨,又讓人感到西湖山水的變幻有致,為以下兩句精彩的比喻作了充分的鋪墊。接著,蘇軾就用古代越國的著名美女西施來比喻西湖,說她不管怎麽打扮,淡妝(比喻雨中)也好,濃抹(比喻晴時)也好,總是那麽美麗。這首詩先從正面描寫,再從側面作擬人化的比喻,寫得短小精煉,意趣盎然,是歌詠西湖的千古名句。打這兒以後,人們就把西湖又叫做"西子湖"了。

蘇軾的其他一些抒情與寫景作品也是很出名的,在這些詩中,有不少都表現了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特別是他高超的藝術手法,博得了人們廣泛的贊賞。請看他的【題西林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江西的廬山,歷來是名勝之地。這首詩是蘇軾第一次遊覽廬山的時候,在廬山的西林寺的墻壁上題寫的。他沒有描寫山光水色,也沒有吟詠名勝古跡,卻似在談哲理。詩的前兩句,寫從不同角度,不同的距離,能看到不同的廬山形象。後兩句寫只因身在廬山之中,所以不能完整確切地認識它的真面目。在這裏,詩人從遊廬山,引出了一條認識事物的重要規律,使這兩句詩成為傳誦至今的佳句。

蘇軾的詩總是帶有濃厚強烈的感情,具有無所不包的豐富內容,隨意揮寫,自由奔放,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很能感染讀者的心,使人產生共鳴,開創了一代詩風。

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大約起源於唐,盛行於宋。宋詞的名氣比起宋詩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人們在列舉每個朝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時,往往都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蘇軾的詞,更是不同凡響,有著獨特的藝術創造性。

詞的特點是句子長短不一,不同的詞牌,有著不同的字數、句數、韻律的格式,因此它比古典格律詩在形式上要活潑多樣。詞跟音樂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向是合樂唱的。一開始,文人們不大瞧得起它,認為它登不了大雅之堂,比起詩來要低一等,所以只是拿它來寫離愁別緒、男女戀情之類,很少有社會內容。在風格上一般都是纏綿、細膩、婉轉的,文學史上管它叫"婉約派"。在蘇軾以前,整個詞壇差不多是"婉約派"的天下。蘇軾沖破了舊框框的束縛,開創了新的風氣。他"以詩為詞",像懷古、感舊、記遊、說理等題材,向來都是詩人們慣用的,蘇軾則都用詞來表達,這樣一來,不僅擴大了詞的題材,而且提高了詞的地位,把詞從一條窄路領上了康莊大道。

蘇軾一生中寫了300多首詞,這些詞,既有寫社會歷史的,也有寫山川景物的,既有個人抒懷的,也有為國為民說話的。在題材上包羅萬象;在藝術風格上,則感情充沛、清新流暢、熱烈豪放。所以,後人把蘇軾(還有辛棄疾等人)這種風格的詞,稱做"豪放派"。

請看下面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耐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遊覽黃州(在今天的湖北省黃岡縣)赤裏的時候,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的。詞的開頭兩句,用大江東去的形象,比喻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氣概非凡,震撼人心。接著,蘇軾又以熱情洋溢的詞句,結合對赤壁舊戰場的壯麗描寫,贊頌了年輕有為、英姿勃發的一代名將周瑜,他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地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作者雖然最後感嘆自己的身世,流露出一些悲觀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廣闊,對壯麗山河的贊美,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人們稱它是豪放派的第一首傑作。此外,還有一篇【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首詞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樂道不衰的佳作。它寫了在清澈明凈的中秋之夜,作者對酒賞月的情景。詞裏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渲染了月宮中的寒冷和寂寞,強調了"何似在人間",從而轉向現實,表達了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是蘇軾懷念遠在千裏之外的弟弟蘇轍的,意思是說,但願我們都保重身體,即使不能見面,也可以在異地一塊兒賞月。這兩句後人經常用來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懷念。蘇軾的這首詞,雖然是寫離愁別恨的,但也流露出他豪放的風格。

蘇軾的散文,也寫得很有特色。在古代散文的"唐宋八大家"裏,除了韓愈、柳宗元是唐代的以外,有六家是宋代的,其中蘇軾的水平最高。他的散文,文字很動人。有一篇【石鐘山記】,是寫景的佳作,文中寫作者在明月之夜,坐小船到石鐘山下觀賞夜色,他看到巨石高聳壁立,說那模樣看上去"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陰森森地好像要撲上來的樣子。他又聽到鸛鳥的叫聲,那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山谷中有老人在咳嗽、在笑。這些精彩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卻強烈地渲染著月夜山中的氣氛,使人讀了如身臨其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蘇軾也是寫賦的名手,"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章體裁,它的特征是既像詩又像散文。說它像詩,因為它是押韻的;說它像散文,因為它的寫法講究鋪得開,不像詩那樣精煉。宋代寫賦出名的人不多,蘇軾便是其中的一個。著名的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他的【前赤壁賦】,用詩一樣的語言描寫了江山風月的清奇,抒發了作者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感慨。從內容到形式,都像是一篇美麗的散文詩,完全擺脫了漢賦板重的句法束縛。賦中的一些精彩描寫,像"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霜露既降,木葉脫盡,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都是人們長久以來傳誦的寫景佳句。

作為一代文豪,蘇軾生前就享有盛名。就連那些在政治上打擊他的人,也都不得不承認他在文學上的才能。當時的許多文學家,都很佩服、景仰蘇軾,並且都以能夠跟他交朋友為榮,以能夠得到他的指教為幸。蘇軾不但在文壇上地位高,而且在下層人民中也有不小影響。特別是他的詞,很有群眾基礎,當時的一些歌女樂工,常常把它作為演唱的保留節目,在民間廣泛流傳。

蘇軾既然在文學藝術領域的詩、詞、散文、賦、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那他的音樂才能怎麽樣呢?蘇軾到底懂不懂音律,會不會歌唱,這是自北宋以來人們一直爭議的問題。

由於北宋的詞是跟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歌詞,所以這場爭論,實際上是圍繞著蘇軾到底通不通詞樂這個問題進行的。

早在北宋時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就曾經道出過北宋人認為蘇詞不合音樂的看法,並且替蘇軾進行了辯護。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在她的詞論中,批評蘇軾的詞"不協音律",她對蘇軾的批評和晁補之對蘇詞的評論一樣,對後人的影響很大。

但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作為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蘇軾是通詞樂的,因為史籍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蘇軾的詞中確實有不合音律的地方,那是因為詞人"筆興所致"有意為之的變化,是詞人創作上的需要。

一代文豪蘇軾到底通不通詞樂,學者們還是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