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我解【論語】6.22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仁者先難而後獲。

2024-01-11國風

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怎樣算聰明。孔子說:「致力於民事所宜,對鬼神敬而遠之,可以說是聰明了。」

又問怎樣才算有仁德。孔子說:「難事做在人前,收獲退居人後,可以說是有仁德了。」

【論語】6.22

【解讀】

樊遲——樊氏,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知——同智。

務——致力於。

樊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孔子晚年歸魯後收的弟子,當時二十多歲的樊遲正在季氏家做小吏。

【論語】記載中,樊遲三次向孔子問仁,兩次兼問智,而孔子回答各不同。孔門弟子問同而答異,多體現孔子因材施教。然而同一個人問同樣的問題,回答為何還會不同呢?這個應該是因為問答時,有不同的場景,或不同的提問說辭。

從本章來看,樊遲顯然是比較多的談到了鬼神,而且對困難想得不多,對結果有比較高地期待。所以孔子談,對鬼神要敬而遠之,重要的是「務民之義」,仁者要「先難而後獲」。

「先難而後獲」一般有三種解讀。

一種解讀是:不以姑息為仁,先令民為其難,而後得其效。語意上是通順的。但是孔子談「仁」,都是對己有什麽要求,對人有什麽奉獻,從不談對別人有什麽要求。所以,此種解讀,不可采信。

第二種解讀是:先做困難的事情(或先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後收獲成果。語意也通順。但是,先付出後有收獲就算仁德,似乎把仁德的標準定得太低了。所以,此種解讀,亦不采信。

第三種解讀就是:難事做在人前,收獲退居人後。後世範文正公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倒是挺符合古仁人之心的標準。故采信此種解讀。

成語「敬而遠之」、「先難後獲」出自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