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費仲獻讒言 有蘇氏反商 崇侯虎兵敗冀州 滅商棋局正式展開?

2024-09-30文化

歡迎收看多維怪談,本期我們繼續封神原著系列的解說,解說會結合小說原著、以及更早的元刊【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誌傳】【史記】等書籍,在講到對應人物時會結合【山海經】【淮南子】等神話書籍,為大家深入解說封神以及真實歷史還有封神整部小說更深一層的核心,那廢話不多說,我們這就開始封神第二集:冀州侯蘇護反商。

上一回我們說到,在小說中殷紂王在接手殷商時,殷商屬於一片盛世,國富民強,文有比幹、商容等一眾能臣,武有黃飛虎、聞仲等一眾悍將,後宮三妃也是賢良淑德,東西南北四大諸侯攜200小諸侯無不拱手臣服,天下太平。

而這番太平盛世就在殷紂王參拜女媧後開始徹底改變。

話說,紂王從女媧廟回來之後,每日都是茶不思飯不不想,惦記著女媧的容貌,而看著自己的三宮六院,就如看殘羹剩飯一般,每日上朝理政時也是恍恍惚惚、郁郁不樂,一日早朝,紂王正坐顯慶殿中,正聽著底下一般臣子匯報聞仲太師討伐北海造反的72路諸侯戰事,聽得是好不耐煩,突然,紂王想到了什麽,於是名手下宣中諫大夫費仲上朝覲見,這費仲自聞太師北伐後,每日與另一個佞臣-尤渾讒言獻媚,蠱惑聖聰,把紂王哄得那叫一個神魂顛倒,所以這二人極得紂王寵愛。

不一會,只見費仲入朝,紂王說道:朕因為去女媧宮進香,看見女媧的容貌絕世無雙,三宮六院沒有可比的,你說怎麽辦,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緩解朕的思念之疾呢?

費仲一聽,先給紂王一通誇,奏道:陛下乃萬乘之尊,富有四海,德配堯舜,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何思不得呢?

不就是要美女嗎,天下都是陛下的要什麽得不到?費仲見紂王微微點頭,繼續出主意道:陛下可以下一道旨給四大諸侯,命他們分發到每一個鎮,每鎮選出100名美女,再交由四大諸侯統一獻到王廷,大王意下如何?

紂王一聽,頓時心花怒放,於是準了費仲之奏,起駕回了宮殿。

這費仲與尤渾,在【封神】整部小說中,可以說是殷紂勢力最大的兩大佞臣,小說中紂王所有的暴行,除了妲己出的點子外,一大半出自這兩人,而且兩人心性膽小,貪財好利,比如西周就是靠買通此二人,讓其在紂王耳邊吹風,才最終救回了被囚禁的西伯侯姬昌。

不過在真實歷史上,尤渾是小說虛構的,而費仲卻是大有來頭。

首先,真實歷史上費仲可不是小說裏描寫的,靠著天天討好和進讒言討得紂王歡心上位的,而是紂王的政治同盟,費仲姓什麽大家猜猜,當然不是費,而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的贏姓,另外七大姓分別為:姬、姚、媯、姒、姜、姞、妘。

費仲姓贏,費氏,名中(也作仲),其先祖費昌是黃帝的第十一世孫,【史記.秦本紀】記載:「大費(伯益)生子二人, 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

這裏說個題外話,古時在夏商周三代及之前,姓和氏並不是一回事,都產生於母系社會,姓要早於氏,姓主要代表血統、區別血緣,而氏代表氏族分支、區別子孫、區別貴賤,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 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所以古代,有氏的人一般都稱自己的氏名,而不是姓。

比如我們都知道黃帝是軒轅氏,軒轅氏又是有熊氏的一個分支,但是黃帝的姓是姬姓,再比如,孔丘(孔子),孔是他的氏,他的姓是子;商鞅,他的氏是公孫,入秦前自稱公孫鞅,入秦後被秦孝公賜封 商於 ,故又稱為我們熟知的商鞅,但是他的姓也是姬,再比如紂王,他和孔子是一個姓,也姓子,名受(壽),子姓是商的國姓,最早商的先祖子契生於殷水,故以殷(有爭議)為姓,稱為殷契(古讀YAN YI),後被堯帝封於商地,稱玄王,後輔佐禹帝治水有功,又被賜子姓,稱為子契,但是他的氏族是高辛氏,高辛氏源自於帝嚳,也是黃帝的軒轅氏後代的分支,所以姓正常情況下是不能改的,而氏可以隨著遷移、封地更改等原因更改。

好了,言歸正傳,當時商朝的先祖成湯以立伊尹為相,伊尹曾多次向成湯推薦費昌,後費昌因死諫夏桀,勸其儉奢華、輕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結果觸怒了夏桀,不得不逃到了商國,後輔佐成湯共同推翻了夏朝。

所以,費仲一直都是紂王施政倚重的重臣,更甚者來說,費氏自參與滅夏起,一直都是商朝倚重的政治同盟,而且費氏與商王室還有聯姻,所以和紂王也算是半個親戚,不存在小說裏所寫的靠拍馬屁得寵愛一說,並且他的政治眼光甚至遠超紂王。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記載:

費仲說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悅之,諸侯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禍。「紂曰:「子言,義主,何可誅?「費仲曰:「冠雖穿弊,必戴於頭;履雖五采,必踐之於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賢為其主,非可不誅也。且主而誅臣,焉有過?「紂曰:「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今昌好仁義,誅之不可。「三說不用,故亡。

簡單轉譯,在紂王抓了姬昌後,費仲早就認為姬昌是心腹大患,且有大誌向,勸紂王誅殺姬昌,而且覺得再仁義、再人人尊敬,他也是你的臣子,君王殺臣子,有什麽不可以的,但是紂王卻覺得姬昌是個好人,不可以殺,最後果不其然亡了。

如果看這段記載,費仲不但政治眼光高,對殷商也是忠誠,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費氏與殷商的利益高度繫結,只能同進退,在之後的牧野之戰時,也是與周兵拼個魚死網破,最後戰死,這個我們說到之後章節時再具體說。

當然啦,這段說法在其他史籍中找不到,整篇【史記.殷本紀】裏只寫了,費中善諛,好利,雖然也寫了西岐送了很多寶物美女和土地後,紂王放了姬昌,但是這兩件事是獨立的,再到後來的【史記.周本紀】中,才豐富了這段內容,將殷本紀的這兩件事放到了一起,被小說所用。

我們回到小說,費仲那日在殿前獻策後,第二日早朝,紂王便當著文武百官面下了旨,要每一鎮地方都選美女百人交上來,旨還沒下完,百官中一人出列,此人正是三世重臣-丞相商容,商容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官職有爭議,這個我們後面說。

商容對紂王說:陛下,你後宮美女已經超過千人,還要選美女入宮,怕是有違仁德,臣聞: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出自孟子);現在天下到處是水災旱災,你還要選美女,實在是不應該。陛下應該效仿堯舜,與百姓同憂同樂,現在這種時候,陛下更應該用仁德感化上天,不事幹戈,不行殺伐,這樣才能天下太平……

在商容十行字的勸說下,紂王也是聽勸了,於是選美女這件事也就作罷了。

是奉紂王八年,夏四月,四大諸侯攜八百小諸侯朝見紂王,商容對紂王說道:陛下只宣那四大諸侯,問問當地民風土俗即可,其余小諸侯,只讓在宮外朝拜就行了。

朝畢,紂王回到後殿,這諸侯覲見又讓紂王突然想起了八年前選美女的事,於是命人把費仲、尤渾叫來,說道:八年前愛卿獻策,讓各鎮諸侯選美女送來,被丞相制止了,今天各路諸侯既然已經來了朝歌,我準備當面和他們說,這樣還免去了使臣往返的時間,你們覺得怎麽樣?

費仲先是把紂王一通誇,說八年前各地鬧災,陛下聽了丞相的話,這8年來各地風調雨順,這都是陛下憂民之憂的功勞,不過,陛下當初下的旨,為了老百姓收回了,今天又要再下這道旨,如此反復會讓眾官員、老百姓認為陛下失信於人,旨怎麽能收回又下呢?

紂王一聽,眉頭緊皺,有道理啊,那怎麽辦?

這時費仲又說道:臣最近得知冀州侯蘇護有一個女兒,長得即為漂亮,陛下不如下一道旨,讓蘇護獻女兒入宮,這樣一來,既沒有失信於百姓,又能有美女侍奉陛下,況且,陛下8年只招了一名美女入宮,臣子們也無閑話可說。

紂王一聽,龍顏大悅,隨即便命人招蘇護入殿,蘇護禮畢,紂王說道:愛卿,聽說你有一個女兒,德行兼備,舉止大方,朕今日正好準備擴充後宮,不如就將她選入後宮,這樣一來愛卿也可成為國戚,食其天祿,受其顯位,永鎮冀州,卿意下如何?

蘇護一聽,滿臉正色道:陛下宮中已有美女過千人,難道還覺得不滿足嗎?隨後蘇護撇了一眼費仲說道:陛下不要聽信左右的讒言,讓自己被陷於不義,況且臣女粗俗,德行卑劣,配不上陛下,陛下應該留心治理國家,不要聽了讒言,讓自己成一個好色之君。

紂王一聽,笑了笑說:愛卿你怎麽這麽不識大體呢,自古以來,誰不願意女兒嫁的顯要,光耀門楣,你女兒進宮貴為後妃,卿貴為國戚,這你還不滿足?你別不識擡舉。

蘇護聞言大怒,罵了紂王7行文言文,意思就是說:夏桀怎麽亡的你忘了嗎?我們商朝祖宗兢兢業業才能有今天,你現在要學夏桀嗎?你這是違背祖宗,自掘墳墓,祖宗的家業都要敗你手裏了。

蘇護這一番懟,紂王也怒了,你一個諸侯,我只不過要娶你一個女兒,別人只當時恩賜還來不及,你卻罵了7行文言文,隨即令左右將其拉出斬了,這時費仲、尤渾反倒來勸了起來說:陛下,你因為選蘇護的女兒為妃不得而殺了她,天下人會覺得陛下不重視臣子,只貪圖美色,不如將他放回去,這樣他也好感恩陛下的仁德,必定將女兒送來。

紂王準了,只令蘇護趕緊回去安排,片刻也不要在朝歌呆了,蘇護也是趕緊出了城,和手下人說清了緣由道:這個紂王真是無道昏君,聽了費仲、尤渾這兩個小賊的讒言,要我把女兒獻入宮為妃,我不答應據理力爭,昏君卻要賜我死罪,二賊又讓昏君赦免我,讓我回去,好感恩戴德的安排,我蘇護絕不順了二賊和昏君的意。

於是,蘇護連夜與手下將士離了朝歌,臨走前,在朝歌城門提下一首詩:」冀州蘇護,永不朝商「,以表明自己徹底與殷商決裂。

朝歌城內,紂王聽了費仲、尤渾的建議,放走了蘇護,方還在詢問兩人,蘇護會不會感恩於自己的恩德,把女兒送進宮,手下侍衛卻立馬將蘇護留於城門上的詩上報給了紂王,紂王大怒,立馬宣殷破敗、晁田、魯雄等多員大將,命其點兵20萬為先鋒,自己親率六師,誓要將冀州蘇護誅殺。

魯雄聽罷,心裏泛起了嘀咕,這蘇護是忠良,犯了什麽事惹得紂王如此容顏大怒?要傾舉國之兵討伐?於是奏曰:陛下,現在四大諸侯還沒有回國,尚在朝歌附近,陛下傾舉國之兵討伐,大可不必,可命四大諸侯之一領命討伐,既表其忠心,又省去陛下舟車勞頓。紂王一聽有理,問道:可派誰去?費仲在旁奏道:冀州乃北方,北方各路小諸侯歸屬於崇侯虎治下,可命崇侯虎討伐。

魯雄尋思道,這崇侯虎乃心性暴戾,讓他去,這一路上的百姓恐怕要遭殃了,於是又奏道:陛下,崇侯虎雖然統轄北方諸侯,但是他心性殘暴,讓他去討伐冀州,怕是這一路上無法豎立陛下仁德的大旗,不如派西伯侯姬昌去,他歷來仁義,這一路上也可以彰顯陛下是仁義之師。

紂王皆準奏,立馬派人攜旨來到了諸侯駐紮之處,此時西伯侯姬昌正與其他三路諸侯以及兩位丞相飲酒,忽聞旨意,覺得納悶,對丞相比幹說道:蘇護歷來忠義,且有軍功,怎麽會提下如此反詩?這裏怕不是有小人作祟,還望丞相上奏陛下,搞清楚緣由才是。

北伯侯崇侯虎一聽,反駁道:王命如此,誰敢違抗?蘇護在城門提下反詩,縱然有再大的理由,也是大逆不道,再說陛下怎麽會無端大舉興兵呢?今天這八百諸侯,一會這個不聽話,一會那個不聽話,都有理由?這就是陛下太仁慈了,讓各路諸侯都不把陛下的命令當回事,這樣下去還了得?

姬昌還與崇侯虎爭論一番,最後道:那既然如此,公可領兵先行,我隨後就到,崇侯虎便將帶往朝歌的人馬盡數整理,往冀州去了,姬昌啟程返回西岐。

且說冀州,蘇護回到了冀州以後,對兒子蘇全忠道了前日前往朝歌覲見所遇之事,並下令冀州軍民立刻備戰。

不日,北伯侯崇侯虎並親率五萬人馬,在冀州城外紮下營寨,探子探畢報至蘇護,蘇護問:是何路諸侯統兵?探子道:是北伯侯崇侯虎。蘇護又大怒,若是別鎮諸侯,那我們還有商量的余地,若是這個崇侯虎,沒得談。於是立馬命手下點兵,浩浩蕩蕩出城叫陣去了。

蘇護軍中眾將士來到崇侯虎營前,一字排開,蘇護叫陣道:請主將轅門答話!

只見對面門旗開處,崇侯虎坐逍遙馬,戴飛鳳盔,穿金鎖甲,大紅袍,玉帶束腰,斬將刀擔於鞍鞽之上,好不威風。

蘇護見了,立馬欠身道:賢侯別來無恙?不才甲胄在身,不能全禮。

這裏寫得就很有意思,剛才還是一副沒得談,直接打的姿態,不到片刻,便是甲胄在身,不能全禮的身段了。

蘇護道了一番紂王如何如何荒淫無道,沈迷酒色,不思進取,又解釋道:天下即將大亂,不才我只是鎮守我自己的邊疆,賢侯為什麽要來打我。

崇侯虎一聽大怒,也懶得廢話,此時一旁只見一人,頭戴鳳赤盔,黃金甲,大紅袍,獅蠻帶,騎青聰馬,殺出陣去,欲擒蘇護,此人正是崇侯虎偏將-梅武。

隊陣中,蘇護之子蘇全忠迎了上去,二人陣前戰至二十回合,梅武被蘇全忠一戟刺於馬下,蘇護一見兒子首功得勝,立馬搖身殺出,眾將士也隨之沖殺,冀州首戰大獲全勝。

得勝回到城中,蘇護犒賞完有功將士之後,又擔心了起來,向眾將士道:這冀州乃是彈丸之地,今天雖然擊敗了崇侯虎,但想他不日便可調援軍趕到,況且這天下不止他一路諸侯,要是紂王又派別的諸侯來,我們怎麽頂的住?

看出蘇護有投降談和的意思,沒等他話說完,一人走出,正是蘇護軍中副將趙丙,道:君侯先是提反詩,今天又連殺崇侯虎軍中多員將領,怕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我們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著今天的勝利,士氣正旺,晚上點兵偷襲崇侯虎軍營,徹底將其誅滅,隨後找一個賢良的諸侯投靠。

蘇護聽完點頭,也只能如此了,於是當晚,蘇護將人馬暗暗調出城外,時至初更,一聲炮響,三千鐵騎一齊沖殺進崇侯虎軍營中。蘇護居中,直奔中軍,欲擒崇侯虎。

崇侯虎方才與眾將喝完酒,睡得正憨,忽聞營外喊殺身一片,大驚,立馬提刀上馬,沖出帳外,正遇蘇護,兩人正戰時,蘇護副將趙丙又從左營門朝著崇侯虎殺來,崇侯虎長子崇應彪領手下兩將助戰,右營門蘇護軍中將領陳季貞又殺來,兩家混戰一夜,這營中千匹戰馬如龍,千條烈焰如貔貅,馬蹄下人頭亂滾,殺得星月無光。

蘇護劫營,崇侯虎未曾防備至大敗,被殺得丟盔棄甲,如喪家之犬,好在長子崇應彪為父殺開一條血路,才得以保全了性命,蘇護軍如狼似虎般,各個以一當十,追殺20余裏後,鳴金收兵,回到了冀州城內。

這邊崇侯虎父子領著剩余殘兵,方走出不遠,只見蘇全忠領追兵又至,崇侯虎又損兵將多員,幸好手下奮力拼殺,才得以逃脫,暗自想道:我自領兵以來,未曾大敗過,今天沒有防備,讓蘇護劫了營,想那西伯侯姬昌,領了聖旨說回去點兵就到,結果影子也不見,真實可恨,這個仇我必報。

崇應彪道:父親未曾防備,被此賊偷襲得逞,勝敗乃兵家常事,父親不必在意,待回城休整一番,可令人去往西伯侯姬昌處,要求出兵,若其不允,可上奏陛下治其罪。

從八百諸侯朝拜朝歌紂王,到崇侯虎兵敗冀州,看似很不合理,費仲為什麽要獻計讓蘇護獻上女兒呢,小說裏寫道,費仲尤渾貪婪,所有諸侯必送上金銀討好二人,而蘇護剛烈,不願獻上財禮得罪了二人,導致二人獻讒言給紂王。

而蘇護也確實一點就炸,好像紂王早就是一個荒淫無道昏君一樣,紂王提到和親,蘇護直接罵了7行文言文,什麽荒淫無道、貪戀酒色、昏君、毀江山社稷,在這之前紂王可是除了女媧宮寫下所謂淫詩之外,啥都還沒幹,那些個炮烙、蠆盆、酒池肉林、摘星樓還沒呢。

而費仲的行為也很不合理,既然是被得罪了,想要害蘇護,又在紂王要處死蘇護時諫言紂王放其回冀州,前後行為不合理,致最後崇侯虎大敗,而後崇侯虎敗的也是莫名其妙。蘇護陣前初見崇侯虎時,明顯是放低了姿態求饒:欠身道:賢侯別來無恙?不才甲胄在身,不能全禮,明顯深知自己實力根本不如崇侯虎,結果崇侯虎軍如豆腐一般,一碰就破。

這一通的不合理,我們也可以歸結於劇情推進的太快,這也是【封神】確實不如同為神魔小說【西遊】的地方,劇情推進過快,許多人物太過於工具人,當然,反過來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一切歸結於封神的主題-宿命,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雙無形的手推動,商是必滅的,蘇護的作用就是推動崇侯虎與姬昌之後的反目,一步一步推動紂王後來的荒淫無道,就說得通了,不然我們就會發現,小說裏的很多人物的行為都不符合邏輯,而之所以不符合邏輯,也與小說作者矛盾的儒家思想影響有關,比如儒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那蘇護罵紂王7行文言文就很不合理,怎麽敢的,但是怎麽合理化呢,荒淫無道、有違人倫這些帽子,但是問題這時候的紂王還沒幹這些事,類似的矛盾點很多,這我們後面慢慢說。

且說崇侯虎這邊正欲派人前往西歧要援兵,而蘇全忠也得勝回到了冀州城,但冀州並未高興太久,一場滅國之戰即將到來,小說主角之一的妲己,也是冀州之戰中在真實歷史存在的唯一角色,也即將登場。

那麽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好了本期節目就到這,我們下期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