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奉來禹:蒼溪山寺文同詩

2024-07-11文化

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有大名人文同,路過蒼溪,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詩痕,這是值得蒼溪人自豪的事,也是蒼溪人至今都在不時談論的事。

遠眺少屏山 張文忠 攝

文同的身份認證,有三個:地方要員、大畫家、著名詩人。文同過蒼溪,走的是水路,也就是沿著嘉陵江坐船。他或許是逆水上行而北,或許是順流直下而南,具體則不得而知。時節大體可以確定,是在夏日。那天正是中午時分,蒼溪好一派明澈清朗的風光,文同的船恰好行到了縣城區域,好風光更就扯住了他的眼,舍不得走了,於是泊船渡口,上岸遊玩。去哪玩了?就近——縣城南的少屏山以及幽隱其中的煙叢寺。

煙叢寺山門遺址 張文忠 攝

文同在這山與寺裏玩了足足半天,直到夜幕降臨,船夫催喚,才依依不舍地出寺下山回船。隨後,他將這半天的活動與所見所聞,吟成一首詩。詩有24句,題為【少泊蒼溪山寺】,詩曰:

正午風色高,遂泊蒼溪縣。

層崖抱林木,有寺藏蔥倩。

出船步危磴,蔭密頗縈轉。

上到金仙家,緣空列台殿。

修篁掛懸溜,坐覺炎暑變。

老僧曉經論,言語何貫穿。

引我上高閣,闌幹俯江面。

寥寥百裏內,山水盡奇觀。

誰謂羈旅中,所見皆所願。

汀洲白鳥聚,井邑青煙散。

樂此暮忘歸,疏鐘起巖畔。

徙倚下松門,尚怪舟人喚。

這首詩,吟了少屏山與煙叢寺的諸般佳美,贊了寺裏老僧的殷勤引觀以及與他的愉快交談,道了他遠望近觀蒼溪山川風物的舒暢愜意心情。

煙叢寺 張文忠 攝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先生,又稱石室先生、文湖州,梓州永泰縣(今四川鹽亭)人。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考中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今邛崍)、漢州(今廣漢)、普州(今安嶽)、陵州(今仁壽)、興元府(今陜西漢中)、洋州(今陜西洋縣)等府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卒於赴任湖州(今浙江湖州)途中,享年61歲。文同一生,德行高潔,清高孤傲,學問精深,詩畫兼長,尤其畫竹精妙絕倫。文同為官,政績顯著,甘於清貧,百姓愛戴。

俯瞰煙叢寺 張文忠 攝

所以,文同路過蒼溪遊少屏山與煙叢寺,以他的性情,多半是獨行俠一般,獨自去遊玩,不受任何幹擾地體驗蒼溪的自然人文與山水風土。曲徑通幽自尋樂,快哉,足矣。不過,大名人停留在了蒼溪,縣裏應該風聞曉得,又豈會不懂禮節招從,縣裏的官員自然會去陪同參觀,但從文同的詩裏卻看不出這點,於是只好妄加揣測一番。

那幾年,有6年時間,文同先後在興元府、洋州為官,先是做興元府知府,後為洋州知州。興元府與洋州,治所是現在的漢中與洋縣。當時洋州的管轄範圍為今漢中市的四縣——洋縣、佛坪縣、西鄉縣、鎮巴縣。興元府,就是除洋州四縣外的今漢中市其他區縣,還包括今川北的一些區域,範圍不小。當時的蒼溪縣,則屬閬中管轄。文同過蒼溪時,就任職地而言,不是在興元府,就是在洋州。他過蒼溪之後只有不長的時間,也許就那麽一兩年,這位文曲星就隕落了,病逝在了告別洋州之後赴任湖州的途中。

文同是在神宗熙寧五年(1072)調任興元府知府,熙寧八年(1075)調任洋州知州。如果從任職地回鹽亭老家那裏,有兩條路——陸路與水路可以選擇,陸路就是走蜀道——劍門蜀道,而後下蜀道回去,但蜀道難,不是最佳選擇。走嘉陵江水路,就是從漢中上蜀道到達廣元後,再坐船順流而下,一路過昭化、蒼溪、閬中,在南部縣境棄舟登岸,往西走那麽一段陸路就回去了,實可謂方便快捷最撇脫。文同這次過蒼溪,心情挺好,仕途也算順利,沒什麽大的風浪。蒼溪「風色高」(風光好、風景美),吸引他留步,於是就有了他的「遂泊蒼溪縣」。

煙叢寺後山,題有「少屏山」的山石 張文忠 攝

少屏山,是詩聖杜甫取的名字。當年,唐朝大詩人杜甫在閬中小住期間,從閬中送客至蒼溪,而後又折返閬中。因這件事情,杜甫寫有著名詩作【放船】。杜甫送客至蒼溪後,順便遊了蒼溪城,還有縣城周圍的一些地方。現今的放船台和杜裏壩地名就是因杜甫的行跡而得名。他登上城南嘉陵江對岸的一座山,有感此山佳美,堪比閬中錦屏山,只是此山甚小,宜呼為少屏山。少者,小也。少屏山,蒼溪人很喜歡這個名字,自此就叫開了,叫響了。文同是何等人物,自然與杜甫是心有靈犀的,欣然登拜此山。山中有寺——煙叢寺。因煙樹如叢,寺隱其中,故名。遠視近觀,但見煙叢之地,樹多,樹密,樹粗,樹高,樹古,叢叢也,如煙也。在郁郁蒼蒼叢叢煙樹中,隱以寺院,起以樓台,更兼山嵐霧靄籠罩,靜謐之中大有幽趣。

煙叢寺始建於晚唐,毀於明代兵火,清晚期重修。據縣誌記載:「煙叢寺創修最古,歷宋、元、明、清,皆稱勝地。」曾經的寺殿樓台,壯觀瑰麗堂皇,有泥塑儒、釋、道三聖及千手觀音、十八羅漢像。有高大的山門,為漢唐風格石牌坊,刻勒「煙叢古寺」四字。惜乎,這些古跡大多在那場眾所周知的浩劫中給毀掉了。現存的煙叢寺,只有一座木結構的四合院,院內香火繚繞依然,佛光普照依然,院背後古柏森森依然。曾經巍峨壯觀的山門,則只殘存一塊高高的石頭門柱,已被石砌圍欄圍護了起來。圍欄一側的碑刻,刻勒著文物保護通用格式的文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煙叢寺,四川省人民政府立,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四合院背後山坡上,斜躺著一塊碩大堅硬的自然山石,其上刻著「少屏山」三個大字,傳說是杜甫字型。這處石刻,也是文物,從旁邊的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可以得知,文物名稱為「少屏山石刻」,文物年代為「宋遼金」。來到這山裏寺裏的感覺,與別處頗有不同,這裏的遺跡與細節,似乎顯得格外珍貴。就像煙叢寺的這個煙字,在這裏,好多的往事都如煙了,少不了要發一聲嘆息,不過這裏幽靜,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當然,文同當年來到這裏的時候,寺裏的一切自然都在,都好好的,感覺是美妙的。

山中行人 張文忠 攝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少屏山與煙叢寺,很是貼合這句古言。此山此寺,自杜甫取名、文同到訪後,名氣更大了。

文同來這山寺尋幽探勝,觀山望景,甚是愜意,於是寫下好詩。他詩題說是「少泊」(短暫停留),其實還是泊了足足半天。請註意詩裏「修篁掛懸溜,坐覺炎暑變」這句中的「修篁」,這個語詞在文同的詩中是具有特別意義的。或許,正是這裏的「修篁」給詩人帶來的更多快意與慰藉,才促成了加速促成了這首詩的吟成。修篁(長長的竹子)旁邊,有「懸溜」(小瀑布)掛著,很有詩意,很有素雅高潔之趣,不但能解暑氣,更能沖觸直擊文同的文心。因為在文同文化與品性的基因裏,他超級喜歡竹,呈現在藝術上,他被稱為畫竹聖手。他的墨竹畫,在中國藝術史、美術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價值。他的才能與才情,還深得當朝巨咖文彥博、司馬光的賞識。恰好,他與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是親戚——表親關系,文同父親文昌翰與蘇洵是表兄弟,文同稱蘇洵為表叔,文同與蘇軾蘇轍兄弟自然就是從表兄弟關系,文同居長,大蘇軾19歲,大蘇轍21歲,且與蘇轍還是兒女親家——文同的小兒子娶了蘇轍的大女兒。蘇軾蘇轍很是佩服文同,也都愛竹,對他的墨竹畫更是極為贊賞。蘇軾的癡愛竹那也是眾所周知的,他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語,到處流傳,一直流傳,但他的竹之情則又是受老兄長文同極大影響的。文同的癡竹畫竹,根據蘇軾的文字記述(實際上,蘇軾也坦言他自己是在轉述文同的話):「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意思是,畫竹,一定要心裏有完整的竹,執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心裏想要畫的竹,這時快速跟著自己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剛剛躥起來、鶻鳥便猛撲下去那般迅速,否則稍有放松就錯過了。這是與可教給我的。這樣的佳話,從此也就創造了一個使用近千年的成語——「胸有成竹」或曰「成竹在胸」。文同的畫竹理論與實踐,其所貢獻成語的出典與發源,即前面引蘇軾文字的那篇文章,也是一篇著名散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據說還收在了現今的高二語文課本裏面,由此可見其文化影響之大,藝術品位之高。

1939年12月13日,梁思成在煙叢寺考察時留影。

川北山區蒼溪縣是嘉陵江中遊的一顆明珠。這裏山色青綠,江水碧映,環境佳美,歷史底蘊深厚,傳統文化氣息濃郁,又素有「川北淳邑」「蜀中鄒魯」雅稱。如今,在沿嘉陵江休閑綠化帶的建設打造與美化點綴過程中,刻勒了諸多詩吟蒼溪佳作。在縣城西的嘉陵江大橋(又稱一橋,為縣城區域跨越嘉陵江三座大橋中之最先建成者)北端,就是濱江路與大橋的下穿那裏,於坐落江堤處的橋墩立面上,就刻勒了文同這首【少泊蒼溪山寺】詩。赭紅的瓷面,鵝黃的筆彩,深勒的詩句,優雅的書法,觀閱誦之,既快意又起敬。經過這裏的行人,在下穿步道時只要稍微留意,就會看到,不必到古籍方誌等紙質書中去尋閱,當然,網上去尋找,也很方便。從這裏再往西移步一百多米,就是放船台廣場了,遊歷過少屏山並為之取名的杜甫,他送客蒼溪的雕塑和他著名的【放船】詩也展示在了那裏。如果從那裏上嘉陵江大橋去對面,也就是大橋南端,從橋頭沿公路往東數十米,就是少屏山與煙叢寺的所在了。山的入口處,有一個公交站牌——煙叢寺站。站牌小,要留意才能發現,倒是旁邊的「少屏山ⅩXX」商業招牌更為顯眼,遠遠就能望見。感覺這裏應該有一個顯眼的名勝古跡提示牌更好,畢竟此山此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畢竟創修最古,其多處遺跡更能證說歷史烽煙的深邃刻痕,來此觀瞻憑吊,懷古思今,別有一番深長無盡的意味。

作者簡介: 奉來禹,筆名老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元市作協全委會委員。在報刊和網絡平台發表散文作品二百余篇,曾主編供職部門文學作品集三部,出版散文集【最憶蒼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