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分享張誌和的詞【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只用短短二十七個字,寫了山,寫了水,寫了白鷺和肥魚,寫了斜風細雨,更寫了優遊自在的漁父,整首詞不僅散發著淳美的自然光彩,更給讀者帶來詞人淡懷逸誌的美感。
詞人而兼畫家的張誌和,對淡懷逸誌的抒發,不是訴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於景,以畫入詩。當江南春色方濃,正是桃花汛泛起時,恰逢斜風細雨,在西塞山前,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以及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肥嫩鱖魚。而作為畫圖中心的,則是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正在悠然垂釣的漁父。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剌地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麽新鮮、清麗、秀潤。在斜風細雨中,鷺鷥的飛翔更加飄逸,飄流在水裏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不止是為美陶醉,而是產生了不願離開這一魅人亦復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不僅是不思歸,直接就不須歸了。這何止是漁父的想法而是詞人內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
的確,他做到了。
張誌和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原名龜齡,三歲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因為他才華出眾,凡歌詞、書畫、擊鼓、吹簫、無不精工,得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的賞識,賜名誌和。先後做過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他把他們配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自號「煙波釣徒」,遂偕奴、婢隱居於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他的兄長張松齡,為了招他回家,作了一首【漁父】詞示他:
「樂在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檜(gui)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裏且須還。」
張誌和回了這首「西塞山前白鷺飛」,以明心誌。
張誌和和書法家顏真卿交好,顏真卿看張誌和的漁船太破,就想為他造一條新船,但是張誌和拒絕了他的好意,說:「我願意把這條舊船作為我漂泊移動的家,來往於山水之間就足夠了。」
唐大歷九年(774年),張誌和應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同年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他乘興為眾人表演水上遊戲,不幸溺水而亡 。
他雖然只有五首漁父詞存世,但僅這一首就讓他名傳千古。這首詞還曾經傳到過日本,與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