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短短十數個字,句句不提遺憾,卻句句都是遺憾。
足見,這世上的遺憾,有時候傷起人來,真真是摧枯拉朽一般的,悔不當初。
有位茶友,最近也遇到一件憾事,他存壞了一罐銀針。
那是個新買的茶葉罐,挺漂亮的,罐子表面還有釉下手繪花鳥紋,端莊典雅有文藝範兒。
茶罐剛到手,茶友清洗幹凈,倒置晾幹,隨後把茶葉放進去,放的還是今年的白毫銀針。
結果還沒過去半個月,沖泡時便發現茶葉變酸了。
剛開啟罐子時,聞幹茶中的酸味還不明顯,但沸水泡過後蓋香上便是特別酸,最終那股酸酸的從葉底裏直接冒出來,光想一想,就酸倒了牙。
茶友認為,這是儲存時茶葉罐不夠幹燥導致的。
其實並不然。
罪魁禍首,是那只存茶的陶瓷罐子。
【2】
有一部份茶友,屬外貌協會成員。
他們要求茶葉儲存的箱子、罐子、一應容器,除了具備儲存效用,還要美觀好看。
這太難了。
就像要求一個女生,既要膚白貌美,又要下得廚房,還要博士畢業、收入豐厚、孝順公婆,帶娃上學.....
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存白茶的箱子,從實用的角度來選,它只要具有幹燥、密封的功能就夠。
不必過多強求華而不實的外觀指標——這對它來說,太難辦到——也許為了實作美觀漂亮的外觀,它將會失去幹燥與密封的
一把雕刻滿滿花紋的弓,鏤雕一絕,精妙絕倫,但一拉就斷,能有什麽用?
但有的茶友動手能力極強,看普普通通的箱子不美觀,擺在家裏不好看,便心生一計,決定換一個容器。
陶瓷罐、陶缸、陶罐之類,進入他們的選擇範圍。
粗陶制成的罐子,內建經典復古風,擺在博古架上還能增添禪意裝飾,放在客廳,擺在書房,又能裝茶葉,還能美化室內空間,怎麽看都是雙贏。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無數存茶失敗案例告訴我們,粗陶茶葉罐本身,沒有亮晶晶的光滑釉面保護封層。
粗陶燒制溫度並不高,內部保留許多沒有燒結的氣孔。這些氣孔的存在,類似無數條漏氣跑氣的通道,會讓茶葉與外界發生互動。
這種儲存容器,對白茶來說,就像住在了一個四面透風的房子——大抵就是杜工部杜大人的草堂的感覺。
外界幹擾如此之多,外面空氣內的水汽不斷往內滲透,白茶自身的芳香物不斷往外跑,如此這番搗騰之後,別說讓白茶安心儲存陳化,修煉本領,存出更醇更飽滿的茶湯了,就是想讓它安靜下來,都是奢望。
罐裏的茶能夠保留本性,不受幹擾,不跑氣受潮發酸已經是一大幸事。
【3】
有人覺得,既然陶罐因為有氣孔不適合存茶,那瓷罐總可以了吧。
瓷罐子裏外上釉,高溫燒制,釉面光潔,細膩可鑒,輕輕撫之,好似觸摸剝了殼的水煮雞蛋,一點毛孔都沒有,用於存茶絕對不用擔心它們再往罐壁外面跑氣。
然而,瓷罐也有瓷罐的壞處。
不論這個罐子有沒有釉、是粗陶是高溫瓷,它本身是硬物,一點兒也不柔軟,不貼服。
這便使得蓋子與罐身之間的隙縫,難以緊密貼合、無縫可鉆,很難做到100%密閉。
通常,會為了口部的密封,而專門做一個大小匹配的軟木塞,外面用好看的布料包裝起來,利用軟木本身的回彈性,卡緊固定在罐口。
或是將陶瓷罐的蓋子稍稍做小一些,在蓋子處厚實的纏繞軟木墊、橡膠墊之類的物什,利用這些柔軟且具彈性的墊層完成合蓋。
但這些也並不完全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從長遠來看,軟木也好,橡膠也罷,它們在用久之後,遲早會有老化磨損,彈性下降的一天。
並且,存茶又不是存酒,絲絲酒液蒸發之後,能讓軟木塞子保持濕潤,隔絕外界空氣進入,但茶不行,茶葉是幹燥的,硬挺的,軟木塞子用久了,總會僵硬,讓罐子口的縫隙越來越大。
梅雨天,空氣潮濕,空氣當中的水汽分子順著這些縫隙進入罐內,侵擾白茶,好好的一罐子茶,從此變了味。
【4】
日常存茶,當茶友們收到三層包裝(紙箱、食品級塑膠袋、食品級鋁袋)的白茶時, 拆掉最外層的快遞箱後,原樣收下就行。
保留完整配套的三層包裝材料,才可以讓一箱白茶安穩度過漫長歲月,越存越甘香綿柔醇厚。
若覺得,裝在大紙箱內的白茶,平時喝茶取起來不方便,那就抓一部份出來,另外分裝。
用馬口鐵罐分裝起來,放在手邊的茶桌上,平日裏喝。
和陶瓷罐比,鐵罐的優勢是輕便不怕磕碰,同時,馬口鐵罐的密封性與延展性均為出色。能利用金屬材質本身的彈性,幫助自身密封。
論密封性,鐵罐雖不如三層包裝,但明顯優於陶瓷罐,是大家不願意頻繁開箱取茶時,不二的選擇。
當然,馬口鐵罐並不能代替三層包裝,它的密封性並不強,是故只能臨時存放茶葉——它只有存放功能,卻沒有陳化功能。
分裝到罐內的茶,還是盡量早點喝完為好。
就像村姑陳桌上的【冷噙香】,不知不覺間,這個月已經喝掉了三罐。
足見,用馬口鐵罐裝口糧茶,實在是方便之極。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