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三伏天快到了,今年是「母伏頭,秋包伏」?有啥說法?咋區分呢?

2024-06-22文化

自從夏至節氣以後,你有沒有感覺到最近明顯熱了很多?

看來古人所說的「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這真的是經驗之談,即便到了今天依然還是很準確的。

而在夏至節氣以後,馬上就要迎來「三伏天」了,這可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農諺說:夏至三庚便入伏,也就是說夏至節氣這天開始,往後數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第一天。

而今年夏至節氣後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也就意味著這一天正式入伏了。如今距離三伏天也沒多久時間了,那你可聽人說今年是「母伏頭,伏包秋」呢?這說的是什麽意思?三伏天還能分公母嗎?今天就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吧!

20223年三伏天時間表,又是「超長待機」

正所謂「寒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是「三九」期間,而最熱的時候對應的就是三伏。

但是三九天每年的時間是固定的,而三伏天每年的時間不固定,就連長短也不一樣。而古人確定三伏天的時間,就是看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因為庚日之間是十天一個迴圈的,而頭伏和末伏都是確定的,也就是一個庚日正好十天。但是中伏的時間就不一定了,如果立秋和夏至節氣之間有4個庚日,這樣中伏就是10天。

而有些年份夏至節氣和立秋節氣之間有5個庚日,這樣中伏的時間就加倍了,延長到了20天,這樣的年份三伏天就一共有40天了,像今年的三伏天就很難熬,因為時間延長了10天。

三伏天還有「公母」之分?如何區分呢?

其實這個也一點不難理解,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就是如此的有趣。不光是三伏天有公母之分,就連立秋以後所出現的秋老虎,也一樣是有公母之分的。比如「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從我們的生活常識中也看得出來,母老虎要比公老虎厲害,而「母秋」自然要比「公秋」厲害。

古人區分秋老虎公母的方法也很簡單,農歷6月份立秋是公秋,7月份立秋則是母秋了。根據這種說法來看,今年立秋(農歷七月初四立秋)就是「母秋」哦!

而三伏天的公母,也是根據日期來區分的。如果入伏這天在農歷的日子是單數,根據古人陰陽學的分類來看,這天的日子就是屬陽的,也就是「公」的。相反,入伏這天的日子是偶數,那就是屬陰的,這天自然就是「母伏」了。

所以根據這個分類來看,今年入伏是在7月15日,但是古人看日子都是以農歷為準的,它對應的是農歷六月十八初十日。這樣的日子屬陰,即是母伏,因此就叫它「母伏頭」。

而且關於「母伏頭」,在民間還有一些說法,比如「雨淋母伏頭,炕頭起蘑菇」,如果在母伏的頭一天就下雨了,那意味著後面的雨水較多,可能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這樣多日見不到陽光,炕頭當然會發黴長出蘑菇了。

另外還有「淋伏頭,曬伏尾,公伏母伏怕見水」,說的是如果頭伏期間雨水多,那麽末伏期間雨水偏少,會以晴天為主,非常的炎熱。而且不光是公伏、母伏,只要頭伏下的雨水多,後面就會雨水偏多。

但如果這天沒有下雨,就意味著後面的雨水偏少。類似的諺語還有「淋了伏王,一天一場」、「初伏下雨,伏伏有雨」等。

什麽是秋包伏?又有什麽說法嗎?

要了解秋包伏,這裏就要先了解一下末伏。正所謂:立秋後必有一伏,而它所說的就是末伏,指的是立秋節氣以後第一個庚日進入,一共也是十天,這也是古人規定的。

如果末伏在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裏,即立秋和庚日是重合的,即立秋這天也正好是末伏的第一天,那麽這就叫「伏包秋」。

可是哪裏有這麽巧的事情呢,往往是多年難得一遇。所以大部份年份末伏都是在立秋以後才出現,而這樣就被稱之為「秋包伏」。

關於伏包秋和秋包伏,在民間也有一些說法。流傳較廣的就是「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即出現伏包秋,這樣立秋以後很快天氣就涼快了。而如果是秋包伏,那麽立秋以後還會繼續熱上一陣子。

今年就和往年一樣,也是「秋包伏」哦,看來立秋以後還會繼續難熬一段時間,可能會有24個秋老虎在等著。

其實這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伏包秋」的話,在立秋後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裏十日伏,伏裏十日秋」,這也就意味著熱的時間段,自然就涼爽了。

而如果是「秋包伏」,那麽立秋以後還要過幾天才能進入末伏,而且距離出伏的時間肯定要比10天長,甚至有十八九天還是在伏天內,所以熱的時間長,自然就「熱得哭」了。

以上就是關於今年是「母伏頭,秋包伏」的一些說法,現在你們明白了吧。距離入伏已經沒多少天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來了,你們準備好了嗎?在你的家鄉現在熱不熱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舉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