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2月值得讀的書 | 4本新書,不可錯過!

2023-12-11文化

我們帶著每月的 重點新書推薦 欄目來啦!

照例,我們從本月出版的百余種新書中,精挑細選出4本最值得讀的好書!

如果你對中信出版每月出的書有選擇困難癥,如果你時間有限,只想讀幾本最值得看的書,就照著這個書單來挑吧~

1

【大轉型】

[英] 布魯斯·M. S. 坎貝爾 著

14世紀,「舊世界」(the Old World)在既定的歷史軌域上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而突然的變化,氣候惡化、流行病暴發、戰爭升級、白銀產量下降等開始一起發生作用,導致 大陸間的交換網破裂、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

這一系列的風暴啟動了不可逆轉的 體系更叠 。直到15世紀末, 大航海、大發現 興起之時,西方才開始再次嶄露頭腳。

這次「大轉型」席卷了亞歐大陸,是一次影響深遠的命運反轉。作者坎貝爾綜合使用 歷史學、古生態學和生物學 的新證據,包括核算國民收入、重建過去的氣候和對從瘟疫受害者牙齒中提取的DNA進行遺傳分析,評價了 商業衰退、戰爭、氣候變遷和流行病在這次「大轉型」中發揮的作用, 提出動態社會—生態系的核心 六要素理論 ,還描述了身處戰爭、氣候變遷、經濟衰退組成的完美風暴中人的生存狀態,更直觀地展現了 大轉型的標誌性特征。

書中囊括氣候史、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史、樹木年代學、經濟史等眾多學科,構建 從單一領域到整個世界的巢狀層級結構 ,解釋 更多樣的變量和更復雜的內在關系。

2

【離家的國寶】

陳文平 安夙 著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 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裏存放著大約167萬件中國文物 。僅英國博物館就有23000多件,甚至包括東晉顧愷之傳世之作【女史箴圖】唐摹本。

1988年,青年學者陳文平第一次訪日講學,震驚於陳列在日本各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其數量之巨,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自此之後的30多年,陳文平教授致力於離家國寶的溯源調查與追索返還。尋蹤問跡、遍訪踏查,不斷追溯中國文物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流散歷史。

30多年後,陳文平教授將幾十年的尋蹤覓跡整理在新書【離家的國寶】中,為我們 講述那些文物的過去與現在 ;又聯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展人 安夙 ,精選了 108件海外遺珍,全方位逐一解讀,帶我們領略那些難得一見的中華珍品。

10個歷史大事件,鉤沈國寶曲折流失真相。108件海外遺珍,欣賞難得一見的國寶珍品。 每一件國寶均配有高畫質大圖,並附有詳細註解。

一本書了解國寶流失歷史,鑒賞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背後的意義。

陳文平教授在書中寫道: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之巨,盈千累萬難計其數,這本書所收入的不過滄海一粟,但如果能觸及一些讀者,使其對中國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進一步認知和提高,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對文物流失海外有更多的關註和思考,這本書也就有了存在的意義。」

也許每一位讀者在合上書頁後,都會思考很多,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物光華,彪炳世界,一念在茲,萬山無阻。

3

【日常的深處】

王小偉 著

為什麽我們物質條件更好,卻比父輩更難感到幸福?

對當下的不滿,只能用懷舊療愈?

如何逃出被消費主義綁架的精神困境?

在物質生活高度繁榮的今天, 人們時常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對貧乏的過去,重回人與物的和諧關系。

為什麽柴火竈比煤氣竈燒菜更香?為什麽單車比汽車似乎更能承載?為什麽爐子比暖氣更暖人心?

這種對過去生活的羅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偉琢磨了一種恰當的、刻畫生活的手段, 從懷舊的影像中梳理內心,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長輩的回憶,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技術人工物(俗稱「東西」)是如何生滅的 ,試圖解釋為什麽在之前的歲月物件是如此金貴,仿佛家庭成員,而現在的物件變成了純粹的商品,只剩下幹癟的使用價值。

王小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科技哲學教研室副教授、傑出青年學者

這本小書透過對現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有趣分析,生動演繹了一種 「回到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技術哲學。

書中所談論的諸多技術物是 「70後」「80後」「90後」共同的回憶, 有些是比較單純的器材,比如電視、手機,有些是 直接和生活相關的技術物 ,比如住房和服飾,還有飲食。

作者以技術哲學為基,打破學術和文學的壁壘, 把物當成主角,刻畫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集體歷史。

4

【留燈】

鄧安慶 著

青年作家鄧安慶突破自我的一次寫作。收錄【幽慢】【留燈】【清水】【跟隨】四篇作品,以小學、初中、高中、初入職場為時間線,書寫了每個普通人的成長歷程。

鄧安慶

一個天性敏感的小學生 ,喜歡沈浸於知識的海洋裏;但由於父母婚姻的失敗,小小年紀便開始嘗到生活的苦味。

一個寄居在姑姑家的初中生 ,不小心發現了一本墨綠色的日記,上面記載了一段姐姐被嫌棄的人生。

一個癡迷於閱讀的高中生 ,眾人膜拜的大才子,有一天突然就退學了。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 ,初入職場就見識了工作的荒唐、女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幽暗。

人生無論有多少坎在等,總有人會為你留一盞燈。

緩慢的小說,緩慢的人生,緩慢的結局,一直就想寫像植物一樣慢慢生長的小說,沒有多少曲折的情節,構建一個生活環境,讓人物在其中慢慢地過自己的日子就好。

作者鄧安慶說:

從最開始的【幽慢】,到後面的【留燈】【清水】【跟隨】,每一篇之間隔得時間很長,全書完成,六年過去了。

這四個中篇小說,每一篇三到五萬字不等,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把它們連線起來的是「時間」:【幽慢】寫小學生,【留燈】寫初中生,【清水】是寫兩個高中生,【跟隨】則是寫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是一條成長的時間線,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境遇和心態,也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每一段經歷,都有獨屬於它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