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在【道德經】,老子到底說沒有說五行?

2023-12-11文化

老子說「三生萬物」,三是什麽?二生三,三生萬物。「二」是陰陽,這個沒什麽爭論,對於這個「三」,爭論很大。實際上這個「三」在古代很少表示具體數碼,更多的是表示「多」的意思。再結合今天對【易】的發展與研究,我們認為這個「三」指的就是五行,也就是說是陰陽生了五行,五行生了萬物!

有什麽根據?我想最大的根據就是命理學了。當然,命理學也不能很好的證明是五行生了萬物,命理學能證明的是人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的,對於「五行生萬物」確實證明乏力。但是,當我們深入的研究了五行與萬物之後,卻發現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無法擺脫五行的作用,五行就是萬物的生命源動力,人與動物的本能都來源於五行,所以,利用反推法,很容易得出五行才是萬物物種起源的結論。

但遺憾的是【道德經】只講了道和德,沒有講解五行。

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執行、變化)。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

五行理論的孕育和誕生相比陰陽學說而言,可能會稍顯滯後,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元素,早已成為人類對世界認知的基石之一。起初,五行只是被用來形容五顆行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執行軌跡,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左右,著名的陰陽學家鄒衍,卻將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五種物質,與天體觀測中的五行星運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創立了五行學說!僅僅用這個學說就能夠解釋原本看起來無比復雜的自然界各種現象間的關系,真是讓人驚嘆不已!此外,他還巧妙地將其與陰陽學說融合,深入闡述了自然界萬物的產生及其運動規律,為後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讓我們再來看看五行學說吧,它主張所有的世間萬事萬物,其實都是經過木、火、土、金、水這五大基本物質相互作用運動的結果哦!而且,它還運用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規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強調每一件事情絕非孤立存在、靜止不動,恰恰相反,它們總是處在相互生成、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之中。這就是五行學說所要傳遞給我們的核心理念。

當談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來源時,我們不得不提到【易經】這部經典著作。趙知易先生在此書的附錄部份參照的一段文字,恰恰完美地詮釋了五行是如何孕育出萬千事物的觀點。

「【易經】最早有卦,「卦者」圭也,圭即是圭表,是【易經】陰陽學說誕生的基本工具。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為了觀察太陽對地球的陽光折射影響。將圭表也就是一根長幹立好,圭表在太陽的照射下出現陰影,發現陰影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圭表的陰影往復迴圈,也就是陰陽消長。這樣將陰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陰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陰影在這個往復迴圈中,冬俯到夏至陰消陽長故為陽生,夏至到冬至陰長陽消故為陰生。

在這裏混沌的太極已經化為兩儀,也就是陰陽二儀。再把陰陽迴圈的中間交匯點定為春分、秋分,這就形成四象,即是春夏秋冬(寒暖燥濕)。

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現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所謂五行者,並不是五種物質。易曰「五行者,天地之氣流通於四時,迴圈不停也,故為之行」。

春日濕潤如同生機勃勃的綠樹,帶來森林的氣息;夏日溫暖猶如熱烈燃燒的火焰,象征著火紅的光明和活力;秋季幹燥仿佛收割後的金色麥田,預示著豐收的喜悅;冬季寒冷則如同凝結成冰的池水,象征著沈寂和休養生息。而四方則天地陰陽和諧之氣的寓所,四季相對應的冷熱幹燥濕潤之氣與五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陰陽平分秋色對應四象、五行,其中至陽為木與火,至陰為金與水。這些便是我們神奇的八字預測的秘密,讓我們明白原來太極生兩儀(即陰陽二元),而兩儀、四象,最後到預測中的主元素——十天幹、十二地支,它們都是以五行為基礎劃分出來的陰陽的具體表現方式!

實際上,五行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解釋,這個解釋源於天地混沌未分之時,我們可以稱之為混沌時代。那時的天地乾坤混為一體,日月星辰尚未誕生,晝夜變化不明顯,上面沒有風雨雷電的轟鳴之聲,下面也不見草木繁盛、人禽蟲獸自由奔突的景象。然而在這混沌之中卻孕育著一股神秘的能量,這股力量逐漸匯聚,形成了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從而構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五行。 從那以後,世界開始徐徐展開,萬物各自繁榮生長。而在戰國末期,人們發現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奧秘,而且已經得出了勝(克)、生的順序,並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關聯的系統,這就像反映事物內部結構關系及全域觀念的密碼。正是在這個時期,偉大的【黃帝內經】將五行學說引入醫學領域,這對於探究和總結古人豐富的實踐經驗、構建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透過【內經】這部寶典,我們了解到人體其實也是一個微縮版的大千世界,是最精妙的自我調控體系。五行學說是以相生相克理論闡述各種事物之間的「奇妙聯系」,以及人們要如何維持自己的身體機能處於良好運轉的平衡狀態。在人類的整個生命歷程中,五臟六腑彼此間相互依賴、相互制衡,共同維護個體內心環境的穩定秩序。

然而,當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對人體來說,就是病理狀態。

五行相乘:乘是乘虛侵襲,相乘就是相克太過,其順序與相克一致,相乘是超過了正常制約,克制太過而成為病害。

五行相侮:侮是恃強淩弱,相侮是反克,與相克的順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為病理狀態下的異常現象。

【莊子·天下】中說「易以道陰陽」。 歷久彌新的陰陽五行學說,不僅是神奇奧妙的易學之基石,同樣也是受人尊敬的中醫學大廈的奠基石。在中醫學的熏陶下,人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體的整體性,並進而將這恢弘壯觀的整體劃分為富有對立統一美感的兩個內容——陰陽。讓我們來深思熟慮一番:人體之所以生病,竟是因為體內陰陽失去了平衡!而反之,要想痊愈,關鍵在於助人體重回陰陽平衡的狀態。一旦人體重新實作了陰陽平衡,我們就能享受無病痛的生活啦!

盡管我們這些現代人對於陰陽以及五行的本質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了解,然而不得不說,正是憑借著這種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和諧共處的理論,我們不僅保障了身心的康寧,而且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發生率。曾經有人建議我們丟棄中醫學,如同我們當年拋棄了古老的【易經】及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我衷心希望這樣愚昧無知的想法只是南柯一夢,畢竟中醫學的深厚底蘊無法被忽視,它所研究的內容已經觸及其內在的根源,而西醫則僅僅是從解剖學的角度出發,歸納出我們肉眼可見的事物及其特性。如此宏大而精湛的理論,實難與中醫學相提並論!

我們的一些醫學專家過於急功近利,他們不能深刻理解這種高深莫測的知識和理論,便簡單粗暴地直接判定為「毫無價值」的東西,以至於輕易地提出要把中醫拋到腦後。然而,我個人堅信,只要我們當代的易學研究者能夠腳踏實地地從事易學探索工作(而非僅僅掛著易學的招牌,假扮成一個道貌岸然的江湖術士去搞占蔔騙錢活動),那麽中國醫學(其中包含著神奇的針灸學和筋絡學等分支領域)必然有能力引領世界醫療技術發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