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無恙」,出自於西漢劉向的【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其中有「 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之言,原意是指人的身體平安沒有疾病,後也用來形容事物平安沒有遭到損害。
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年),趙惠文王趙何去世,太子趙丹即位,是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年弱,故由其母趙威後代為執掌國政。
彼時,在秦昭襄王的統治下,秦國不斷蠶食韓魏兩國,楚國又遭遇「鄢郢之戰」的慘敗,齊國則在「五國伐齊」後國力大衰,戰國形勢已經逐漸呈現出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山東六國之中,唯一有能力抵禦秦國者,便只剩下了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
因此,從趙武靈王到趙惠文王,秦趙兩國明爭暗鬥不止,趙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而在戰場上,雙方也是頻頻交手,秦國更是在趙惠文王三十年 (前269年)的「閼與之戰」中,被趙奢打的大敗。
為了報「閼與之戰」之仇,更為了徹底擊敗勁敵趙國。趁著趙國先王去世,新王初立,國內政局不穩的機會,秦昭襄王於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發兵攻打趙國,奪取趙國三城。
趙國自胡服騎射後雖然軍事實力大漲,但國力整體卻不如秦國,如今國內又政局不穩,如何能夠與秦國對抗。
於是,面對秦國的進攻,主持國政的趙威後,便派人向齊國求援。然而,由於趙惠文王在位時,曾多次進攻齊國,因此面對趙國的求援,齊王提出,趙威後必須派她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為質,齊國才能出兵。
趙威後最初並不舍得小兒子前往他國為質,甚至威脅大臣說,「有再來談讓長安君去作人質者,老婦一定要唾他的臉。」
左師觸龍於是入宮,以「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由勸說,指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為長安君之計短,非愛之也。趙威後這才被說動,將長安君送到了齊國為質,齊國隨後出兵協助趙國擊退秦軍。
不久後,齊王建派遣使者出使趙國,向趙威後遞上了齊王國書。趙威後接過國書,卻並未開啟,而是問使者道,「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意思是說,齊國今年的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
趙威後原本只是禮貌性的問候,齊國使者聽罷卻有些不高興的說道,「 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的狀況,卻打聽我齊國的年成、百姓狀況,豈能如此將卑賤的放在前面,將尊貴的放在後面? 」
面對齊使的責問,趙威後並未惱怒,而是反駁道,「不然。如果沒有年成,百姓如何生存,如何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又何來君主?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齊使聽罷,無言以對。趙威後又接著問道,「 齊有處士(即隱士)曰鐘離子,無恙耶? 聽說他為人,既給那些有糧食的人飯吃,也給沒有糧食的人飯吃;既給有衣服的人衣服穿,也給沒有衣服的人衣服穿。這是在幫助國君撫養百姓啊,為何到今天還沒能功成名就呢?
葉陽子無恙乎? 聽說他憐憫那些鰥寡孤獨,救濟貧困潦倒之人,補助缺衣少食者,這也在是幫助國君養育百姓,為何到如今同樣也沒有功成名就呢?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 聽說她摘掉耳環等飾品,至老不嫁,以奉養父母。這是能夠號召百姓盡孝之人,為何到今天還沒有得到獎賞?
兩個隱士沒有成就功業,一個孝女也沒有上朝獲賞,齊王又是靠什麽來統治齊國,做百姓的父母呢?
於陵子仲尚存乎? 聽說這個人,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與諸侯交往,如此無所作為之人,為何到今天還不殺掉呢?」
在趙威後的一連串逼問下,齊使始終無言以對,只能灰頭土臉地退下去了。
自春秋戰國以來,民本思想已經逐漸崛起,不少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識到了百姓對於國家安定和強盛的巨大作用,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趙威後提出的「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顯然與孟子的思想高度吻合。
從這段對話來看,趙威後顯然是一位擁有遠見卓識執政者,可惜的是,在代掌國政兩年之後,趙威後便於趙孝成王二年(前264年)薨逝了。 趙威後去世四年後,「長平之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