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很多人讀不懂三國,是因為讀不懂【三國誌】,更是因為沒讀懂陳壽

2023-12-22文化

從201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寫歷史,很幸運,收獲了很多。但竊以為,最大的收獲還是認識一大批能誌同道合且善於友好交流的歷史發燒友。

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也收到了很多很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比如: 我們應該怎麽去品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沒法用幾句話來回答,所以就推薦了呂思勉老先生的歷史觀: 讀歷史最重要的是讀懂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背後的合理性。 又比如: 我也喜歡歷史,有什麽好的歷史書籍推薦嗎? 我的回答還是有點模棱兩可的,因為在我看來, 讀歷史讀到一定的境界後,任何歷史只是一個載體,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從中能讀到什麽。 但從歷史的客觀性上來說,我還是推薦了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因為前四史是最大程度做到「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的。

前四史是指: 【史記】、【漢書】、【後漢書】 【三國誌】 。這四部史書是史官們真正的匠心之作,之後的史書都在它們的基礎上打了一定的折扣,具體原因大家要去問問千古一帝李世民了。但很多人根本讀不懂這背後的內涵,所以一頓瞎指責,說司馬遷夾帶私貨,幫漢朝的老劉家洗白;說陳壽跟諸葛亮有恩怨,所以是帶著情緒黑化蜀漢等等。

如果大家真的這麽見風就是雨地去讀歷史,還真不一定讀得懂歷史。 不信,咱們今天就以陳壽和【三國誌】為例來分析一下,我們的認知偏差究竟出現在哪裏?

陳壽和【三國誌】

陳壽是益州本土士族出身,從小書讀得相當不錯,很有文采,善於寫文章。 他的師傅便是後來臭名昭著的蜀中大儒譙周,這個譙周把賣國求榮玩出了清新脫俗的感覺出來了。

作為益州本土士族,必須得有點主場優勢,入仕對於陳壽來說幾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陳壽成年後,在蜀漢集團歷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觀閣令史等職。

但是,陳壽身上的書生意氣比較重,對於當時專權的宦官黃皓頗為不滿。咱大漢的官員歷來就跟宦官不對付,簡直就是世仇,盡管其他官員都盡量阿諛奉承黃皓來明哲保身,但是陳壽就是堅持自己的情懷不向黃皓低頭,結果自然在職位上被一擼再擼。

一個人如果不得勢時,是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排擠和挑刺的。 陳壽的父親去世時,剛好陳壽也生病了,就因為讓丫鬟服侍自己服藥,結果招來了鄉黨們的非議,說他書白讀了,根本不懂什麽禮義廉恥,對父親不尊重。

在陳壽30歲的那一年,咱們的大漢說沒就沒了,陳壽也因此成為了司馬家的臣子。

在蜀漢都沒有混出什麽名堂的陳壽自然不是司馬家重點安撫和拉攏的物件,多年都沒有人舉薦他入仕。

後來是他的伯樂張華慧眼識才,覺得陳壽腹有詩書氣自華,應該安排一官半職,於是推舉其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

陳壽雖然入仕了,但是他並沒有丟下寫作這個業余愛好,在工作之余,他整理了諸葛亮的遺留文字,編成了【諸葛亮集】,上報給了朝廷。並因此被授職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陳壽這個官職一看就有點帶學術研究性質的。 陳壽也很享受和尊重自己的工作崗位,又撰寫了【益部耆舊傳】十篇。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嘉獎。

於是,張華準備薦舉陳壽為中書郎。但是中書監荀勖因忌恨張華而厭惡陳壽,便示意吏部改任陳壽為長廣太守。 但陳壽其實更鐘情於文史研究,並無意於政事管理 ,所以便以奉養老母為由沒有去就職。

一直到了他45歲那年,即278年,他才再次得到了鎮南將軍杜預的舉薦,推薦的職位是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陳壽最終被授職為治書侍禦史。

但陳壽的官運確實不大好 ,因為其母親去世時遺囑他要將其葬在洛陽,陳壽按照母親的遺願幹了。但又被一些看他不順眼的人以沒有讓母親落葉歸根為由好好地攻擊了一番,再次被貶官。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一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三國誌】,共六十五篇。

【三國誌】一經公布,雖然沒有達到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果,但是晉朝上下的反響和評價還是相當高的。大家都誇陳壽善於敘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幹。 據說夏侯湛當時也在撰寫【魏書】,但看到陳壽的【三國誌】後,便銷毀自己的【魏書】,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水平根本沒法和陳壽比。張華更是對陳壽倍加贊賞,說他是編撰【晉史】的不二人選。

數年後,陳壽被拜為太子中庶子,但沒有去報到上崗。

元康七年(297年),陳壽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他去世後,晉朝的一些朝中大臣如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人便建議朝廷把陳壽的【三國誌】采錄過來,那是難得的文史檔案,不容錯過。於是,晉惠帝便詔令河南尹、洛陽令派人去陳壽家,抄寫其書。

陳壽的【三國誌】其實是記載了從曹丕稱帝到晉朝統一中間那60年的歷史,也就是從220年到280年那六十年的歷史。其中, 【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由於陳壽修史的時候已經是晉臣了,而晉朝是承接曹魏的天下, 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 他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 這一點大家要理解陳壽, 人在體制內,就必須要按體制內的規矩辦事。

盡管陳壽是尊曹魏為正統,但是人家也沒有因此踩低蜀、吳兩個政權,他安排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相當的客觀。

最後需要介紹一下的是,【三國誌】和【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這前四史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是要高於後面的二十史的。它們還有兩個共性: 一個是都屬於私人修史;一個是它們都是紀傳體史學名著 (後面的史書慢慢像編年體轉變了)。

但是,在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心目中,【三國誌】其實也並不完美,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 就是對魏和魏晉改朝換代的史實,多有隱諱,不敢直書,多有曲筆,創立「回護」筆法,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 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誌和表,也是一大缺陷。

上述陳壽和他的【三國誌】的情況,也導致很多人對【三國誌】持質疑態度,根本不願意真正花心思去解讀和分析它。這其實是一些人狹隘的史學觀所導致的,一般人都喜歡那種直白的介紹,不太喜歡那種遮遮掩掩的介紹,他們寧願看【三國演義】,也不願意看【三國誌】。 本質原因,其實是他們根本沒有讀懂【三國誌】和陳壽。

應該怎樣去解讀陳壽和【三國誌】

古往今來,修史其實是一件技術難度極高的事情。怎麽說呢?也不好太直白地跟大家解釋, 反正有豐富的公文寫作經驗的朋友,或者經常給領導寫會議紀要的同誌,應該能理解。

如果還需要進一步解釋,咱就以自媒體寫作為例。 你不遵守平台規則,或者明顯違背平台意願的文章,基本上是過不了稽核的。 你別說你寫的都是事實,那沒用,你在這個平台寫自媒體,就得遵守這個平台的遊戲規則。

修史也是一樣的,如果你修的史書讓統治者太難堪了,那基本上你的心血會付之一炬的。 太史公寫【史記】實在已經相當註意措辭了,也差點沒能公之於眾。所以,一個高明的史官, 他一定會用某種隱晦的方式把歷史的真相預埋進去,但同時又不會引起統治者的強烈反感與抵觸。

前面說了,陳壽的【三國誌】缺點很明顯,其中最突出的毛病就是很多地方寫得很隱晦,欲言又止,讓人看了之後感覺很不痛快。 但是,大家要學會去理解陳壽,人家有很多東西是不能直白地寫出來的! 你把曹魏篡漢和司馬家篡位的事情寫得明明白白,晉朝那些皇帝會允許你的【三國誌】發行才怪。

但陳壽和司馬遷一樣,都是比較高明的史官。 有些東西不能明說,但是人家會留下一些反常的蛛絲馬跡引導大家去合理推斷出真相。

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沒怎麽介紹呂雉家族對劉邦打天下的支持,以及呂家的勢力怎麽樣? 但是人家用了春秋筆法寫了劉邦流落芒碭山時,人家呂雉隔三岔五就去看他,劉邦那夥人在深山老林裏也從來不愁吃,不愁穿,這些東西哪來的?還有彭城之戰後,劉邦的爹和呂雉的爹都在沛縣,結果負責保護領導家屬的將士們倉促之間優先保護呂老爹逃走了,劉太公卻因無人保護被捕了,這說明什麽?劉邦被項羽追得無路可逃時,是他大舅子呂澤率兵擋住了項羽,人家能夠擋住氣勢如虹的項羽,你說人家厲害不厲害?還有張良歸隱之後,誰都請不動他,但是呂家人因為劉盈的太子之位不穩,分分鐘就找到了張良,張良還得給面子,幫他們請來了劉邦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

還有,諸呂之亂後,司馬遷不能把軍工集團和劉姓皇室對呂家的鎮壓寫得太血腥了,就一筆帶過寫漢文帝撿了個便宜皇帝當。但是,人家也暗示了,漢文帝登基前, 他之前那個代王妃就突然消失了,代王妃和他生的四個孩子也在一夜之間全部暴斃了 ,這些說明什麽?

包括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頗有微詞,而故意對一生未能封侯的李廣不吝贊美之詞,他的本意是什麽? 是在指責漢武帝任人唯親,不守規矩。 但反過來,即便不滿衛青、霍去病靠外戚身份崛起,人家還是把衛青、霍去病的功勞業績記錄得詳詳細細, 具體到了每一戰殺敵多少,俘獲物資多少……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這是史學界對司馬遷和【史記】公認的評價,其實陳壽和【三國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擔得起這樣的評價的。只不過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讀懂而已。

咱隨便舉兩個例子吧,看看陳壽在【三國誌】中到處留破綻的真實用意是什麽?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曹丕的兒子曹叡的身世之謎。 關於曹叡的出生年份,陳壽給了兩個說法:

一、年十五,封武德侯;延康元年(220)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後,封王子叡為武德侯。

二、景初三年(239)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

古人都是按虛歲算,生下來就算一歲,所以上述兩個說法,第一個是說曹叡出生在206年,第二個是說曹叡出生在204年。 陳壽為什麽要這麽自相矛盾呢? 因為當時早有人懷疑曹叡不是曹丕親生的,曹叡其實是袁熙的遺腹子。

曹叡的生母甄宓是曹丕於204年九月從袁熙那裏奪過來的,如果曹叡是204年出生的,那就不用說了,他就是袁家的血脈。如果他是206年出生的,身份和血統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人家陳壽為何故意留這麽明顯的一個漏洞?就是因為人家沒法把這個問題去挑明,自然用這種方式引導大家去自行思考。 大家也別批判陳壽著史居然這麽喜歡八卦,大家要是仔細品味曹丕、曹叡父子全程狗血的父子關系,其實曹叡的身世有著相當大的可懷疑性。

第二個例子就是陳壽在【後主傳】中,曾經寫道:

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啥意思呢?就是說蜀漢內部沒有史官,所以很多事情沒法考究了。他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很多蜀漢集團的人和事,他是不能寫的。 大家看【關羽傳】、【張飛傳】也就幾百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陳壽故意刪減了很多東西的。但他又不能明著說自己不能寫,只能說是因為蜀漢不修史,很多事情不記得了,沒有存檔。

那麽,蜀漢是不是真的沒有設定史官呢?怎麽可能?丞相是具體到極致的政治家,怎麽會忘記這種國家大事?陳壽同樣是在【後主傳】中也這樣寫過:

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這不?蜀漢的史官出來了嗎?陳壽為什麽要這麽自相矛盾? 因為他寫的蜀漢集團的君臣都很平庸,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劉備前面大半輩子越打越天下聞名,你們看見的卻全都是雞飛狗跳,那都是因為我不敢如實寫而已!我故意在這前言不搭後語,就是要你們不相信我所說的,然後自己去理性分析。

比如關二爺絕北道到底打出了多麽神奇的戰績 ,我也不能直接寫,只能告訴你們,荊州方面的總司令樂進轉個頭就被撤職了,然後幾乎成了光桿司令,給張遼當副手去了。只能告訴你曹仁從江陵撤退時,需要宛城方面派兵來接應,你們自己去推理吧。

比如關二爺在襄樊戰場上有多牛氣沖天 ,我不能直接寫,我只能寫曹仁躲在樊城裏不敢出來,需要於禁去救他,然後於禁還全軍覆沒後投降了,你自己去想吧。

比如關二爺和張三爺到底有多厲害 ,咱也不能直接寫,只能借程昱、郭嘉等人的嘴說他們是萬人敵,借周瑜的口說他們是雄虎之將,你們自己根據這些的態度和評價去推斷他們到底厲害不厲害。

還比如陳壽在【三國誌】中說諸葛亮不善於將略,然後又詳細介紹了諸葛亮打得 「雍涼不卸甲、中原不釋鞍」 的情況,最後來了一句 「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啥意思?我陳壽迫不得已要貶低丞相一下,實在是罪該萬死。

總而言之,【三國誌】在很多人眼裏漏洞百出,其實這些大部份都是陳壽有意為之,他就是故意留下那麽明顯的漏洞,讓大家不由自主地去進行自我辯證。因為我是晉臣,身份和立場迫使我必須要把大量的筆墨花在曹魏那些人身上(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是如何描寫張遼在逍遙津八百破十萬的,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但我又真的不想徹底掩蓋蜀漢集團的非凡事跡,所以故意留下破綻,引導你們去推斷。

蜀漢集團的人為什麽在【三國誌】中不受待見? 因為他們不是勝利者,不是主角,配角就應該有配角的覺悟,對你們大書特書,把你們胖揍曹魏集團那些事情寫得太繪聲繪色了,豈不是讓主流階層下不了台? 所以,我不能瞎寫,我也希望自己的嘔心之作能夠流傳於世。我只能盡力去給你們留下一些有用的線索。

說到這,也不知道大家明白為什麽很多人根本讀不懂【三國誌】的原因了嗎?因為很多人喜歡那種通俗直接的文化快餐,不願意去深思和推斷。 就好像很多小孩子問一個問題的答案,你若告訴他答案是一加一,他一般不會滿意,他需要的是你直接告訴他答案就是二。

一點點總結和感慨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樣一句話,叫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為啥呢?因為【水滸】歷奇本上在講簡單粗暴的江湖義氣,替天行道,該出手時就出手, 年輕人血氣方剛,受那樣江湖義氣的刺激,也搞不清什麽時候該出手,什麽時候不該出手,反正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不該出手都出手了,結果害人害己,所以少不讀水滸。 而【三國】背後全是各種陰謀詭計,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為閱歷有限,根本理解不透徹, 但到了老年,經歷許多滄桑沈浮,該明白的都明白了,讀了也沒啥意義了,所以叫老不讀三國。

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還是相當有道理的。 當下很多年輕人是真讀不懂三國,他們只會照著【三國演義】的劇本使勁看熱鬧, 人雲亦雲地說袁紹誌大才疏,說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說劉備是愛哭、愛跑的假仁假義之輩,說諸葛亮是被演義神化了的名不副實之人,說關羽、張飛這樣萬人敵徒有虛名,說陳宮是正義感滿滿的文人……

其實真實的歷史根本不是這樣的,也不可能是這樣的。漢末亂世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秩序重組的過程,也就是士族集團在追求更高政治權力的一個過程,背後全是各種勾心鬥角的博弈與利用,怎麽可能就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個樣子呢?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看到劉備集團的可貴之處, 因為他們是當時純粹性、仁義性最高的一支隊伍,也是更好地詮釋了理想、奮鬥、情懷、仁義的一支隊伍。他們的失敗其實是必然的,但是他們的奮鬥史和精神卻是足以流芳百世的。

【三國演義】為什麽要顛覆【三國誌】的主題思想,要「尊劉抑曹」? 人家羅貫中是因為置身事外趁機幫陳壽當初不能說、不敢說的東西抖露出來。 如果大家連這一點最核心的東西都讀不懂,怎麽可能讀懂三國呢?

今天之所以花了這麽多筆墨介紹【三國誌】中隱藏的玄機,就是告訴大家,人家陳壽不是因為在蜀漢沒有受到重用而故意貶低蜀漢,他在晉朝也沒受到重用, 他這麽苦心孤詣地去寫【三國誌】這部皇皇巨著,其實是盡自己最大能力去保留蜀漢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底片。

同時,也只有讀懂了【三國誌】中各種各樣的的伏筆,才能真正讀懂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偉大。就以諸葛亮為例吧,陳壽說他治國、行政、經濟等各方面都是頂級,但在行軍打仗方面稍有欠缺,人家是啥意思? 是在說諸葛亮其他科目門門滿分,但軍事科目可能只有98分。因為他最後北伐沒有成功,必須要扣兩分。 但不代表人家軍事方面不行,人家打得曹魏瑟瑟發抖,打得司馬懿不敢應戰,打得曹魏那些名將只要能頂住他的北伐就能受到皇帝的嘉獎……人家能不行嗎?

解釋完了這些隱藏的東西,接下來將繼續全面介紹丞相偉大的一生,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