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招」助力青少年走出科普閱讀困惑

2024-04-19文化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少年兒童渴望有效的科普閱讀方法指導,專家學者提出——

「五招」助力青少年走出科普閱讀困惑




近年來,少年兒童科普閱讀日益趨熱。孩子們在盡享科普閱讀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不知所措」的問題。比如,「不知道如何檢驗自己的閱讀效果」「不知道讀什麽樣的書」「不知道好的讀書方法」「沒有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和方向」「讀到一半就不想讀了」「課外閱讀占用學習時間」等,這些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與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教材中心聯合開展的「2023年青少年及兒童圖書閱讀問卷調研」中的資訊,反映出少年兒童在閱讀科普圖書中的困惑,他們渴望獲得有效科普閱讀方法的指導。

有關專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小學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其中科普閱讀是科學教育的基礎。少年兒童在科普閱讀時,普遍會遇到上述困惑。這就為學校、家庭、專業機構、出版單位、媒體提出了一個共同課題,如何形成合力,幫助少年兒童解決在科普閱讀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他們為此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關註閱讀的本質所在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社會普遍共識,可是培養不能停留在字面意義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連續25年從事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與研究工作。他認為,出版人要樹立使用者思維,以讀者的閱讀需求為牽引,在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需求基礎上引導閱讀,即從「投餵」讀者變為服務讀者,滿足讀者的需求。

就少年兒童閱讀而言,徐升國強調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培養孩子閱讀的目的和主導思想應該是什麽?徐升國認為,年齡小的孩子培養閱讀興趣、習慣和愛好更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但現實是,家長經常認為孩子學習知識更重要,在某種程度上讓閱讀變得功利,反而容易敗壞孩子閱讀的「胃口」。徐升國坦言,有的書銷量高是因為家長喜歡,家長認為對孩子有幫助,孩子是否需要反而成為出版社和家長不那麽看重的因素。從長遠來看,這並不利於閱讀人口的培養和增長。

為此,徐升國希望建立更科學、更有利於真正推動全民閱讀的方式方法,探索全民創造力、創新力共同提升的閱讀培育路徑,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推動閱讀。而這條路徑的起點,應回歸於孩子自身的閱讀興趣,讓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離不開書,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愛閱讀的人,才是閱讀的真諦。

「近5年來有數據支持,科普讀物包括科普繪本閱讀率一直呈上升趨勢,而且未來這個趨勢據我們專業預判要持續10年左右。」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暉說,全民閱讀需關註地區差異,特別是教育不發達地區。偏遠地區的少年兒童是深化全民閱讀活動中的重點關註和服務物件。目前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教育資源不足的鄉村地區,許多山區孩子的科普圖書資源依然貧乏。她建議相關部門多關註城鄉少年兒童之間的閱讀差距,對閱讀資源相對貧乏的偏遠地區有針對性地進行配置供給,滿足這一地區孩子的科普閱讀需求,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閱讀。

針對少年兒童關心的閱讀方法,陳暉提出三個問題:其一,科學重要還是藝術與美重要?其二,知識重要還是技能重要?其三,成績重要還是享受快樂和培養習慣重要?她認為,這些問題不能回避。

陳暉建議,科普閱讀需充分重視學校教師的主導作用。「目前,哪怕是科普類圖書,只要考試不考,有些家長就覺得是閑書,需改變這種閱讀上的認識誤區。此外,更多的受眾會首選價廉物美、性價比高的圖書。但是對學生群體而言,興趣愛好和考試如何平衡仍然是一個問題。」陳暉坦言道。

二 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

如何平衡興趣愛好與考試的關系?特級教師、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寫作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連中國建議,把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起來。這樣做的結果,讓中小學生既可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提升他們對閱讀意義的理解。

「現在中小學生接觸書的途徑和渠道很多,買書也變得更為容易。但存在最大的問題是,淺表化和功利化的閱讀比較多。」連中國坦言,淺表化和功利化閱讀是基於中小學生「分數至上」的心理邏輯,真實的狀況卻是高分考生很難出現。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考生對於閱讀內容缺少更內在的理解。為此他建議,閱讀的最終落腳點需放在中小學生素養獲得整體性提升方面,即「為人而讀,因分成長」。

在連中國看來,閱讀首先是進入,進入的核心目的是為了離開,是為了讓學生遇見一個世界,開啟一個世界。一本好書,讓你因為遇見它而有所改變,這也是閱讀最核心的價值。資訊類、知識類的閱讀只是閱讀的基礎層面。探其根本,閱讀是一件很專業、很私人化的事情。

對此,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語文教研員、北京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副會長吳琳表示贊同。吳琳認為,除引導學生對圖書進行精讀外,學校老師也要利用一定課時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策略,比如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閱讀心得等。老師的指導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技巧和策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尋找答案。

根據多年教學體會,吳琳認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有助於培養閱讀興趣。例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在書上勾畫、標記,還可以讓他們做閱讀筆記。以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中國神話傳說】為例,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意義的神話故事57則,包括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孟姜女哭長城、白娘子等。我們引導學生對書中內容進行摘抄,畫書中人物的肖像和人物關系圖,這樣學生就會在畫的過程中了解這些神話故事的深刻內涵。

三 加強學校閱讀引導

記者註意到,受訪專家普遍強調學校在引導少年兒童閱讀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編輯室主任張華娟認為,閱讀有一個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可以疏解孩子的心理壓力。這幾年,在校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孩子們面臨升學壓力、家庭環境壓力、內卷壓力等,導致他們的心理抗壓性較差,這需要學校透過閱讀去疏導。

「雖然這個事情做起來比較困難,但教育者、出版人還是要去研究、去解決、去緩解、去改善。」在張華娟看來,好書可以打通年齡段的差異,尤其是科普書,它將知識點用一種通俗有趣又精美的方式講述出來,能夠吸引好奇心強的青少年去捧讀,應尊重和鼓勵孩子們多讀科普好書。

北京市海澱區學科帶頭人、小學高級教師劉曉丹是位經常領著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老師。她認為,好的閱讀有這樣幾個步驟:首先是選書。例如【像烏鴉一樣思考】和【DK博物大百科】兩本書,前者書名引人入勝,讓孩子情不自禁地聯想如何像烏鴉一樣思考;後者指向性明確,讓孩子快速地了解圖書講的主題。其次需要參考推薦依據。例如參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推薦的圖書。再如,現在提倡「STEAM」教育,培養跨領域的能力。「STEAM」教育是指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五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參照這個指導思想引導孩子們閱讀,不僅可以學到盡可能多的學科知識,還能在閱讀中做到學科融合。

再次是要把閱讀選擇權交給孩子。劉曉丹認為,在閱讀實踐活動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閱讀整本書,分享閱讀心得,積累整本書的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學校要根據學生們的閱讀目的和興趣來制訂閱讀計劃,比如創辦每年一次的讀書節、「讀書大集」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自主地去挑選書目,真正把閱讀的選擇權交給他們。

四 實作分級閱讀功效

近年來,【中國教育報】副編審張貴勇一直在從事分級閱讀研究。他認為,閱讀興趣的培養需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幼兒、小學生與中學生的閱讀認知差異較大,這就決定了他們在什麽樣的年齡讀什麽書。

張貴勇以科普書為例,認為適合幼兒閱讀的書強調互動性、生活化,需與幼兒的情感與生活經驗對接,並帶有一定問題意識;小學生階段的閱讀強調閱讀興趣,夯實閱讀習慣,可以適當多閱讀百科類科普圖書,不斷開啟視野,為長大後的職業選擇做基礎性參照;中學生階段註重讀與寫結合,需解決閱讀動力的問題。其中,初中生的科普閱讀可以進一步展開,包括但不局限於自然科學和天文地理。考慮到初中英文閱讀的重要性,可以閱讀一些經典的英文科幻作品;對高中生而言,由於已經涉及到文理科選擇和職業發展問題,建議科普閱讀與未來的成長方向和職業規劃結合起來,比如對於物理、化學的閱讀可以更精一些,往深處紮。還可以廣泛閱讀包括社會學類、經濟學類、藝術類、心理學類、資訊科技類的圖書。張貴勇推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迷人的材料】【元素的盛宴】【烏合之眾】等科普圖書,他認為這些科普圖書對高中生的科學啟蒙都會很有幫助。

「有一些書看書名我就在想,它能不能和現在的幼稚園或者小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閱讀水平掛鉤。其實這就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做文本分析。」據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童書育兒法」創始人陳苗苗介紹,他們針對各年齡段少年兒童做過1000天閱讀效應的研究,透過心理分析發現,幼兒階段更涉及動作思維,小學階段可能更強調具象,再往上更多是抽象。在陳苗苗看來,分級閱讀指導非常重要,比如在圖書後面給家長、學生一個閱讀指導,甚至附上閱讀示範的二維碼。

五 追求科普出版通俗易懂

「少年兒童科普閱讀的細化,說明科普出版無小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百科知識】雜誌社副社長王韌結合多年經驗提出,科普圖書出版和其他類別圖書一樣,要傾聽讀者的聲音,而不是「我出什麽,你就讀什麽」。首先是知識的權威性、精準性,其次是通俗性和人文性。科普圖書面向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大眾讀者,而不是學術領域的專家,因此要通俗易懂,而不是用專業術語講述。對少年兒童讀者來說,知道某個知識點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透過這些知識點感受到科學精神的神聖,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科普出版思路上,王韌認為【中國兒童好問題】的做法值得借鑒。這本書以問答形式來編寫,從全國征集的1萬多個小孩提出的問題中篩選出了1000多個代表性強的問題,每個問題都由相關學科的專家悉心解答,由資深編輯精心加工。這本書旨在鼓勵孩子敢提問、愛提問、會提問,讓孩子在提問過程中實作自我教育,而不是只告訴孩子一個知識點。

針對少年兒童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問題,王韌建議,孩子們可以透過倒三角形方法閱讀百科類圖書。因為百科類圖書是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底部,涉及方方面面,便於將來興趣發展和職業選擇。

從事過出版工作的陳苗苗認為,在閱讀指導方面,可以分家長、兒童、教師三個板塊。建議家長給孩子選書一定要參考兩個指標,即兒童維度和文本維度。兒童維度,要考慮孩子的認知需求、社會性需求、情感需求、語言發展需求等;文本維度,考慮的是為什麽選這本書,這涉及孩子的閱讀興趣問題。

在陳苗苗看來,解決青少年科普閱讀困惑,需要學校、家庭、出版機構、媒體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指導服務。以出版機構為例,出版社的職能不僅是生產科普圖書,而且要進行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因此,在少兒科普書中附上閱讀指導非常重要,這讓出版和閱讀之間不是只做推廣,而是走進每一個家庭,為孩子閱讀服務。

陳苗苗觀察到,全學科閱讀下,青少年讀一本書的速度通常很快,但閱讀效果難以內化。此外,之所以有的家長不把孩子的課外閱讀視為「剛需」,在於閱讀效果難以遷移至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並切實發揮作用。如何推動閱讀效果與孩子的學習、生活相結合,從而對孩子的成長真正有幫助?這需要出版社從少年兒童角度提供相應的閱讀技巧。比如【西遊記】是培養耐挫力非常好的教材。書裏面講了師徒四人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經成功。這讓孩子們意識到挫折不全是壞事,它是能從壞事轉變成好事的。

陳苗苗認為,未來出版業要樹立「+出版」的思維。這並非意味著出版成為附屬品,而是要主動嵌入各行各業。對於少兒科普圖書來說,就是要將專業的科學知識與兒童思維、語言、審美、情感進行結合並轉化,讓科普圖書真正成為少年兒童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重要文化載體。

本版圖片均由新華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