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觸詟說趙太後】中值得商榷的幾個小細節

2024-04-07文化

家裏有上學的娃,周末和假期,要比平日裏上班還更累幾分。

一是要不停地接送,到不同的地方去上課,雖然成績不一定有什麽起色。

二是費盡心思準備飯菜,雖然很多時候娃兒不喜歡吃。

今天讀【觸詟說趙太後】,文章很有名,也很有爭議。

原文:左師觸詟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

1、左師觸詟願見太後

觸詟,實為「觸龍」,則「左師觸詟願見太後」,實為「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

古時候,書是豎版,「龍言」二字看成「讋」一字,實屬正常。

2、太後盛氣而揖之

王念孫在【讀書雜誌】上說,這個「揖」字,應該是「胥」字的誤寫。

他推測,「揖」的右邊和「胥」字的隸書,非常的像,後人又加提手旁。

他的推測,後來在漢墓馬王堆的帛書中得到驗證,證明王念孫是對的。

而「胥」通「須」,訓作「等待」。

3、至而自謝曰

很多版本把「自」作「自己」解,似不妥。

查字典可知,「自」可作副詞「主動」解。

很多版本把「謝」字解作「謝罪」或「致歉」,也不妥。

王引之【經義述聞】:「謝又訓為告。襄二十六年左傳:使夏謝不敏。即告不敏也。」因此,「謝」字可解為「告訴」或「解釋」。

因為下文觸龍解釋他不能「疾趨」而只能「徐趨」,是他「病足」,這是客觀原因,而不是主觀原因。

4、老臣病足

現代漢語中,「病」字是不及物動詞,而文言文中,總是作及物動詞。因此,要把「病」字譯作及物動詞,可解作「有…病」,譯作「老臣有腳病」,或倒置過來,徑譯為「老臣腳有病」。

5、曾不能疾走

很多版本把「曾」字解作「竟」,譯作「竟不能快走」,但楚永安先生認為,還是譯作「還不」或「連…都不」好一些。

6、竊自恕

此前,我認為「恕」訓作「思忖」,但這次重讀,我反復讀上下文,覺得還是把「恕」作「寬恕」解比較合適。

7、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

【漢語大詞典】註:郤,疲勞。

但遍索【辭源】及其他字詞典,均找不到「郤」為什麽作「疲勞」或「小恙」解?難道是因為「郤」通「隙」?人體有「隙」,所以是有毛病?費解。有小學功夫了得的朋友,能否告知一二?

「所」字,諸詞典皆作語氣助詞,用在句中以補湊音節,忽略。

這麽一小段文字,要真正讀懂,還真不容易啊。

原文:左師觸詟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

試譯:左師觸龍說希望拜見太後,太後充滿著怒氣等他。(觸龍)進入(宮門)就慢慢向前跑,到了(太後面前)就主動解釋說:「老臣的腳有毛病,還不能快走,未能(來)見(您)很久了。(我)私下寬恕自己,可是(我)擔心太後的貴體有病痛呢,因此希望謁見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