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真正的高人,有超群的智慧,皆因洞悉了這個根本

2024-04-16文化
#三分鐘講知識#

細品古代的名人事跡,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歷史上的大家,往往涉獵廣泛,知識淵博。

他們知陰陽、懂八卦、通天文、曉地理,能文能武,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然而,反觀現代社會,這種通才似乎變得越來越稀缺,這背後的原因何在?

其實,這與東西方、古今文化教育理念的差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真正的高人,擅長觸類旁通

中國古代的教育,更像是一種融合了詩詞歌賦、經史子集、文韜武略、琴棋書畫的「全科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文人墨客們往往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

他們既能吟詩作賦,抒發情感;又能治國安邦,施展政治智慧;還能舞劍弄槍,展示英勇風采。

這種教育理念的精髓在於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因此,古代的人們往往能夠觸類旁通,成就非凡。

2、學問的精髓,一通而百事通

莊子在【天地】篇中曾言:「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古代學問的精髓:盡管天地廣闊無垠,萬物紛繁復雜,但它們的變化規律卻是相同的。

因此,古代的學問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實作本質上的合一。

這也正是古代人們能夠「通於一而萬事畢」的原因所在。

他們透過修身、內求以及對大道的感知,抓住了根本規律,從而能夠一通百通。

3、西方的分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的分科教育,各個領域被割裂開來,研究者關註自己領域內的知識,忽視了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提高了專業深度,卻限制了視野和思維方式。

人們在某個領域深入研究,關註細枝末節,知識結構卻變得越來越狹窄,對本質的認識,也逐漸變得片面和膚淺。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想象力,但隨著在某一領域的深入,思維逐漸被固化,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也逐漸減弱。

漸漸地,開始用既定知識和觀念,去解釋和評判一切,對那些不符合認知的事物嗤之以鼻。

4、真正的智慧,源自對大道的探求

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對細枝末節的掌握,而是對大道核心的探求。

莊子之所以能夠「 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正是因為他洞悉了大道的根本規律。

同樣,古代的通才大才們,也是沒有被分科教育所束縛,能夠站在高處俯瞰世間一切知識學問。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認知方式。

不能僅僅滿足於表面的知識和觀念,而應該努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學會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探求那些根本的規律。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具備高智慧的人,才能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

結束語:

讓我們學會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世界,努力探求大道的核心規律,提升認知層次。

洞悉了大道的根本,我們也能擁有超拔天地的智慧,實作人生的逍遙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