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風氏文玩收藏館:竹根雕——濟公搖扇

2024-06-22文化

如果我有的選擇,比如說可以「定居南方」的話,我認為我自己對於竹文玩的喜愛絕對不會低於目前我對文玩核桃的喜愛。因為分屬「四君子」之一,竹子總是會給我一種非常與眾不同的感覺,無論是折扇、曲笛、竹根雕……,任何竹制品都會讓我有一種特殊向往。

我一直覺得傳統文化裏面的很多東西是深入人心的,並不需要學習或者是接受教誨,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那些可以言傳更需意會的東西一直在影響著我的審美。與文玩核桃不同,在北京的或周邊北方城市的文玩賣場當中,竹文玩並非主流,因此售賣竹文玩的商家也不是很多,因此,每次在賣場當中路過賣竹文玩的攤位我都會「走不動道兒」,不過,我也只是看看而已。

對於竹文玩,我所認同的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本就有著實際用途的竹制品,比如折扇;一類是竹珠所穿成的手串;一類則是本文的「主角」——竹根雕。竹根雕很多都屬於「隨形雕」,工匠們借著竹根本來的形狀、紋理……等等,將竹根雕成各種有趣的形象。在我的認知當中,竹根雕最常見的形象有僧人、金蟾、老翁……等,而一些小的竹根材料可能就比較「隨機」了,各種形象都有。

加上這個「濟公搖扇」,我一共有兩個竹根雕,另一個「炸毛哥」我已經在【風氏文玩收藏館】當中寫過一篇文字了,而「炸毛哥」與本文中的「濟公」看上去卻不盡相同。這也是竹根雕制品的差異表現之一。

常見的竹根雕,都是以「白茬」的形象出現的,根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屬於竹子那特有的紋理,而我的這個「濟公搖扇」,說好聽一點是已經「包漿」了,乍一看已經無法看出這是一個竹根工藝制品了,只有透過對底面以及一些孔洞的觀察,才能確定這個手把件確實是由竹根雕刻而成的。對我而言,這兩種竹根雕我都喜歡,如果非常要選擇的話,我會更傾向於露出竹子紋理的根雕。

我會覺得手把件(或小型擺件)對我「不是很友好」,當然這是因為北方的天氣問題,北方的冬天幹燥且屋內有暖氣,這對於那些處理不夠「完滿」、沒有把「竹子活性」全部殺死的竹根雕來說比較「殘酷」。我的那座「炸毛哥」就裂開了一個口子,而這座「濟公搖扇」,因為到我手裏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再加上我也確實更加註意對它的呵護與保養,「濟公」在我這裏「過得很愉快」。

因為之前真的很是迷戀過竹制品,所以還真是花過時間去做研究,知道想要竹制品不因為幹濕度而變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並不取決於我會如何保養,而是在這座竹根雕「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傳說中,竹子要反復「煮+曬」,才能夠完全破壞竹子的活性,才能夠保證竹子在幹透之後不會因為濕度的差異而產生形變,到底應該「幾煮幾曬」,我沒有親自動過手,不敢妄言,我能夠「證明的」,就是在北方的冬天室內,一些竹文玩真的會「變形」!

這座「濟公搖扇」在我手裏已經有幾個年頭了,我自認為保養得很不錯,這也算是對我真的喜歡文玩的一種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