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6年前買的白茶餅,年份真實,為什麽會像做舊茶一樣變黑?

2024-04-04文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先讓時光回到2018年。

那一年冬天,也是快到年底的時候,張茶友在網上買了一餅白茶。

料子據說是當年的三級白牡丹,葉片比尋常的壽眉要更細更嫩些。

剛收到那會兒,他拆開檢查了一遍。

仔細看了圈芽葉原料,確認是春茶壓的。

芽頭細長,葉片略嫩,外表品相算是中規中矩。

湊近聞了幾下茶香,香氣印象倒不甚深刻,只感覺裏面花香較為明顯。

拆開檢查後,茶友就原樣包了回去。

沿著餅紙的折痕墨點,盡量復原,然後放在抽屜內保存。

當時心裏想著,反正近期不缺茶喝,這餅茶還比較新,多存幾年再泡開喝。

於是這一放下,就過了足足五、六年。

【2】

近期在收拾整理雜物時,張茶友重新翻出了這餅茶,正好試試六年陳老白茶的味道。

簡單清理,將席面布置一番後,燒水試茶。

興致勃勃,滿懷期待。

不知手上這餅存了這麽多年的老茶餅, 會是怎樣的滋味?

再次拆開餅紙,露出整餅茶的真容後,茶友楞了半秒。

原因是, 這餅茶存出來的顏色有些偏深。

記憶中,那餅茶在新茶剛收到時,整體是偏綠的。

芽頭是白的,葉片是綠的。

沒有半點咖色、褐色存在。

怎麽到了現在,突然發生這麽大轉變?

轉念再一想,對比之前買的2017白露餅、2018春壽眉餅,手上這餅2018三級白牡丹餅仿佛在它的「同齡餅」當中,略微顯老。

但茶友沒有多想,拆都拆了,索性直奔主題,先試喝看看茶味表現。

泡茶時,還是照著老規矩。

用白瓷蓋碗泡茶,撬開了5克茶餅放進蓋碗內,沖入剛燒開的山泉水。

註水完畢,合蓋出湯。

將茶湯沖入公道杯後,湯中茶毫數量不少,湯色呈現為淡淡的黃綠色。

先揭蓋湊近聞了聞,茶香偏淡。

接著,順勢端起蓋碗,聞了遍葉底。

從葉底上也沒能聞出什麽茶香,花香、藥香、陳香等香型,一個都沒有。

另一邊值得慶幸的是,也沒有聞出古怪氣味。

既不酸,也不悶,更沒有臭味。

最後,將茶湯倒入主人杯裏,小口試喝。

實話實話,這款茶餅的味道不難喝。

沒有任何苦澀刺激,入口還算順口。

古怪之處是,茶味真淡,又淡又薄,沒多少滋味。

思來想去,張茶友意識到事情不大對勁。

奇了怪了,老白茶的甘香醇厚,都到哪裏去了?

【3】

帶著疑惑,張茶友把這塊餅的實拍圖,發到了茶友群裏。

看看有沒有懂行的人,幫忙解惑,這款茶到底怎麽了。

結果收到的回復,讓張茶友越看越糊塗。

路人甲:「這不算白牡丹餅,只是普通的壽眉,而且還做舊。」

路人乙:「你買的這餅茶多少錢? 看了下,這葉片也太黑了,做舊太假了。」

路人丙:「老兄你買茶又被騙了啊,這就是做舊茶啊,整體又黑又暗……」

面對異口同聲的「做舊」二字,張茶友感覺苗頭不對。

因為這塊餅是自己親手存出來的!

平時就固定放在書房櫃子的抽屜裏,相當於親自在眼皮子底下存出來的,為啥還被判定成做舊?

大家評評理,2018年底買的茶,商家要是做舊的話,生產年份還會老老實實標上2018年嗎?

這的確不合常理。

人家既然是冒著制假造假的風險,生產做舊茶,對外標出來的年份肯定是假的。

將四處收來的便宜茶青,透過各式做舊手段(厚堆渥堆、高溫暴曬、暴力烘幹、又渥堆又暴曬等),經歷一番做舊破壞,將新茶原料內部的天然色素物質(葉綠素為主)大量摧毀後。

做舊速成出來的茶葉,外觀看著就頗為蒼老,老氣橫秋,整體往往黑褐、深褐一片,缺乏自然過渡。

等到需要上架時,肯定是一不做二不休。

人有多大膽,茶有多高齡。

動輒憑空虛造出十幾年陳、二十幾年陳的虛假年份,從而博取大量關註,賣上高價。

再不濟,生產做舊茶的人也要將這塊餅的生產年份,提前六年、七年、八年等,以便牟利。

斷然不可能,直接將真實年份對外亮出來。

不然,何談做舊二字?

【4】

最後,那位茶友在私信裏找到我們。

打算問清楚,圍繞在那餅2018白牡丹餅身上的謎團。

一次性留了不少問題:

「這餅茶算白牡丹餅,還是春壽眉餅?」

「這餅茶應該不算做舊吧?」

「親手存的老茶餅,年份真實無誤,為什麽葉片也轉成深色?」

先說這餅茶的真身歸類。

仔細看了一遍茶友發來的原圖,餅面上除了少數個別葉張略大外,大部份的接近三級白牡丹的等級。

放在白茶白牡丹的梯隊裏,勉強能排在末尾。

白牡丹,采茶樹嫰梢一芽一葉、二葉制茶。

到了三級白牡丹,基本是兩葉一芽。

但和春壽眉比,三級白牡丹的葉片數量會更少,芽頭更顯。

同時,建議緊盯一個細節——看葉間距。

如果是一級壽眉,葉片與葉片之間,距離會更長些。

第一葉與第二葉當中,空出一截茶梗。

而葉片自然向兩側舒張,看著更圓些。

而茶友手中的茶餅,葉片與葉片之間相距較近,茶梗比壽眉短。

論劃分等級,比一級春壽眉稍高。

定成三級白牡丹餅,也算恰如其分。

至於葉片顏色偏深色系,比同齡白茶餅更顯老的原因,是因為存壞了。

倉儲不當,茶餅跑氣。

受到過度氧化影響,讓整餅茶徹底面目全非。

【5】

一聽到「存壞」二字,張茶友很不理解。

這餅茶明明是原樣密封保存起來了,期間都沒有再拆開過,怎麽會存壞?

於是,請他仔細描述存茶經過。

結果得知,他在存這餅茶時,根本沒用三層包裝法。

最初,商家發貨過來時,是一個普通快遞箱。

包了餅紙的茶餅,裝在密封袋內寄了過來。

收到貨後,先扔掉快遞運輸過來的臟兮兮外箱。

然後,輕輕扯開密封袋,開啟茶餅檢查。

看了幾眼,將餅紙原樣包好,再仔細捏緊密封袋的封口,就放在書房抽屜。

裏面既幹燥,又密封,這餅茶怎麽就會存壞了?

因為, 密封袋的防潮密封效能不足。

在沒有頻繁開啟的前提下,短期放半年左右,尚且無虞。

但一放就是漫長的五、六年,期間變數太多。

單獨一層密封袋,不足以抵禦外界幹擾。

哪怕在捏合時,不小心遺漏的再微小的縫隙,也會導致這餅茶不斷跑氣。

時間一長,隨著跑氣情況持續加劇,會讓茶香逐漸變淡,直至消失。

同時,整餅茶暴露在過多氧氣的環境,也會提前氧化。

茶餅內部的天然色素物質、茶味物質等,一概被悄然侵蝕。

存到最後,自然是葉片顏色轉深變暗,茶味變薄,水味出現,一點不耐泡……

【6】

長期儲存白茶餅,不是裝在密封袋後放進抽屜就能高枕無憂。

穩妥起見,少不了三層包裝密封。

用瓦楞紙箱、食品級塑膠袋與鋁袋,分層密封。

杜絕外界氧氣、水汽、異味入侵。

而茶餅自身的後期陳化,僅需依靠包裝袋內少量的微弱氧分子,足矣實作良好陳化。

單餅茶,如此。

成提成批的同款茶餅,儲存方式也不例外。

做好儲存細節,才能妥善呵護一款好茶的成長。

到最終,跨越漫長歲月長河後,本色依舊不減。

甘香悠揚,醇厚綿柔,風味絕殊!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