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不摻假的城市之光,只有真正書店才會有

2024-04-04文化

早上見到兩則獨立書店結業的訊息,有些惋惜。衡量一座城市的尺度有很多,比如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建規劃、交通系統……獨立書店當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尺度,但它的要求卻多且高。

在當下的世界,一座城市能夠容納獨立書店的存在,既需要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也需要相對富庶安逸的生活氛圍,需要超越溫飽、有精神生活需求的群體,更需要極大的包容性,因為對於獨立書店來說,不妥協不媚俗是基本要求。

也只有獨立書店,才有機會成長為「真正的書店」。每一間獨立書店的告別,都意味著一點美好與真摯的逝去。如果一座城市只剩下售賣學習輔導的書店與拍照打卡式書店,那麽「閱讀」二字就只不過是官方自吹自擂式的虛偽。

在華人世界裏,我最喜歡的城市是許多人看不上的台北。新舊雜陳的它,能夠讓各階層都找到棲身之所。一切看似淩亂,實則有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間遍布新舊書店的城市。

我最懷念的與台北有關的時光是在夜晚,一個人在老街區遊蕩。在夜市裏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與一間間舊書店偶遇。那些地磚破舊、門面簡單、燈光昏暗、書籍卻極其豐富的書店,如同一座座寶庫,讓我相見恨晚,也恨自己只是個遊客,只能與它們短暫相逢。

新書店也有新書店的好。有一晚,去台北一家書店買書,因為去得晚,看了一陣便接近打烊時間。營業員極友善地過來說「不好意思,我們要打烊了」,我說自己明天一早就要離開台北,可否多看幾分鐘、多找兩本書。她立刻說「沒問題,您慢慢挑,我們等」,於是,幾個店員留守崗位,等待我這個唯一的顧客。我火速買下幾本,收銀員還不忘問一句「選好了嗎?不用著急,我們可以等您」。

那一刻,真正讓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文明。這種不摻假的城市之光,只有真正的書店才會有。

2019年12月,我曾探訪捷克一座名為拉貝河畔羅烏德尼采的不知名小城。冬日歐洲日落極早,下午四點就已天黑。小城太小,又是周末,天一黑便滿街無人,街上商店與餐廳都大門緊閉。拐到一條商業街,唯一燈光居然來自一間書店,年邁的店主坐在暖氣十足的店裏看著報紙,書店裏竟有十幾個顧客,都在靜悄悄讀書選書。

更讓我有所觸動的是,當我走進小得不能再小、燈光昏暗的拉貝河畔羅烏德尼采火車站時,它提供的唯一休閑設施就是書架上的一排書。

布拉格聶魯達街有一家小書店,我每次到布拉格旅行時都會專程拜訪,尋找冷戰時期的老雜誌。店主是一位溫婉女性,最喜歡赫拉巴爾,我在那裏買到一本舊版的捷克文【河畔小城】。

我所居住的城市——中山,也曾有一間令人懷念的老書店。上世紀90年代,這個臨近港澳的南粵小城,曾經遍布小書店,也有機會買到各種香港漫畫、港台雜誌和書籍。有家老書店位於一條遍布南洋騎樓的老街上,書店不過一間小小門面,門口永遠擺滿當季雜誌和漫畫。裏面兩間小屋,漫畫從天花板堆到地板,有聽說過的,更多則是沒聽說過的,年少的我甚至無法想象這世界上創造過如此之多的漫畫。即使如今網絡時代仍高價難尋的一些冷門漫畫,那家書店也曾有過。

店主是位老人家,瘦小枯幹,坐在門口時常被書堆完全遮擋,儼然無人看鋪,一只貓則慵懶躺在書堆上。幾年前,老人因病辭世,在書店門口坐了二三十年的身影就此消失,還曾引發全城記憶,在這座小城裏長大,曾經在此認識各種漫畫的人們,曾自發前去寄托哀思。那些逝去的時光,終是一去不回。

也有人質疑,一家賣漫畫的老街書店,有什麽值得懷念的。可是說起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年少時頂著烈日穿行於老街區,在這家書店裏只看不買,一站就是兩小時的經歷,於我而言是真正無憂無慮的時光。

書店能夠成為城市之光,意味著一座城市的美好。1953年,費林蓋蒂創辦「城市之光」書店,兩年後創辦同名出版社,成為「垮掉的一代」的重要陣地。這家位於舊金山的書店,被許多人視為聖地,終年不乏朝拜者。

「城市之光」之名取自卓別林主演的同名電影,費林蓋蒂作此選擇,是希望以小人物姿態對抗主流。很快,它便成為「反叛文化」的標誌之一。這個宗旨足足堅持到了今天。它始終對抗主流文化,守護著另類聲音。

城市之光書店從不出售暢銷書,而是只賣「本應在世界上最暢銷的書」。這樣的小眾書店,經營狀況自然不會火爆,多年來一直勉強維持。費林蓋蒂也拒絕了無數開設分店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書店並非可以擴充成連鎖店的行業,「我們的書店有獨特的性格,我並不想復制它」。

令我感動的是,費林蓋蒂在生時,從不用「生意」這個詞來形容城市之光。他曾說道: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幸存下來,靠的是我們創造的一個汲取知識的氛圍,一個與文學相會的場所。我們能提供給讀者那些圖書超市所不能給予的東西。」

這是何等美好的情境,也意味著一座城市的獨立和自由。

反過來說,一座城市如果沒有真正的書店,或許意味著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擁有的空間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麽大。他們也許會有依附的一面,對權力的熱情遠遠大於其他。

這樣的城市,我時常會見到。因為總有一些人在炫耀自己所在城市的「氣派」,炫耀高樓大廈,炫耀一河兩岸的燒錢燈光秀,炫耀夏天暴曬、雨天連避雨處都沒有的大廣場和新城,炫耀自己買不起的住宅區和寫字樓,炫耀自己不能隨便進入的政府機關大樓。

他們以為這就是城市之光,可它們明明是城市的反面。有真正書店的城市不會這樣,比如台北。我曾經在台北市政府借廁所,因為一開始沒找到,向一間辦公室的人詢問。對方十分客氣地告訴我該如何走,然後還連聲道歉,告訴我「現在辦公室裏只有我一個人,怕有人來辦事,所以不方便帶您去,得麻煩您自己找一下。」

這才是城市。

圖源 |葉克飛攝

作者| 葉克飛

編輯|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