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的阿勒泰】| 李娟:普通人寫作之路

2024-05-21文化

全文1600字左右,預計閱讀4分鐘,歡迎點選藍字,關註楠楠

這是楠楠的第 143 期原創分享。作者 l 楠楠

01

看了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我開始閱讀李娟的作品。

李娟和遲子建算得上當代女作家裏的熱門作者了,一個寫西北新疆,一個寫漠北黑龍江,一個描繪哈薩克遊牧民族的轉場,一個講述鄂溫克族遊獵民族的百年。

她倆都是難得的女作家,都是在邊疆沃土上開出的美麗的花。

以前,我總覺得作家這個職業特高貴,後來看了很多作家的生平,才知道,作家不過就是平凡的人,用平凡的筆,寫下平凡的事。

從路遙,到梁曉聲,從張愛玲到三毛,從楊本芬到胡安焉,我甚至覺得:

作家最好不要富足,才能感知普通人為錢而難的窘迫,才能和普通人產生共鳴。

作家最好經歷坎坷,遍嘗人間的艱辛,才能寫作出讓人動容的文字來。

作家最好是苦行僧,在追求精神自由的路上,不需要賺錢、養家這些俗事。

然而作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追求財務自由,也俗得要吃喝拉撒。

02

李娟讓我看到一個普通人蛻變為作家的過程,是那麽普通,那麽自然,沒有刻意成名成家的執念,在那些沒什麽可書可寫的生活裏,在普通甚至卑微的工作裏,在和周圍質樸的哈薩克人的接觸中,成就了今天的李娟。她熱愛文字,其實是真心熱愛生活。文字充其量充當了介質。

就像【我的阿勒泰】寫到的,「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生活,包含了愛,愛又會有受傷。

而我們的成長,幾乎有都來自傷口愈合的過程,結痂,脫落,留疤,一氣呵成。

這樣的過程,恰恰又是生活的底色。

李娟是「野生的作家」,高中輟學,做服務員,流水線工人,開小賣部,四季跟著牧民轉場,在漂泊,在流浪,在歲月裏艱難的長大,她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學培訓,她的靈氣來自腳下的土地,來自淳樸的民風,來自對自由和曠野的依戀。

有人說李娟和遲子建差出去了一個銀河。這種對比沒有一點意義,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世界不再缺少第二個遲子建,卻不能沒有這樣一個李娟。

如果遲子建的文章是個文學的大家閨秀,李娟就是清新的鄰家小妹。沒有高深的立意,沒有炫目的文采,質樸是李娟的標簽,就像拿著十年前的手機,靜靜的為哈薩克族人的生活默默的拍攝,雖然畫質模糊,像素感人,但那一幀一幀的鏡頭彌足珍貴的記錄下了邊塞人的晨起和暮歸,安寧和靜謐。

03

看了李娟的小散文,讓我不禁想要重拾寫作,記錄下我生活裏的一幀一幀了。

我有一段時間沒有寫作了。表面是工作忙碌,可能是內心懶惰。

但凡有個半小時,就能寫幾百字了,誰會抽不出來半小時呢?

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早已無法在我的生活裏發現閃光了嗎?平凡的生活不足為外人道也。誰又不平凡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只能經歷自己的生活,我們對他人的生活天然感興趣。

可能是我缺少「娟式幽默「吧。

可能是我的文字不夠靈動吧。

……

後來,我想,可能都不是。

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答案可能都在這句話裏蘊藏。

足夠的熱愛,才有足夠的熱情,敢於面對生活裏的一切倉皇、困境;才敢於記錄下來,走出去或熬下去,並公之於眾。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中提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作家就是不僅熱愛它,還能於用文字記錄下來,讓屬於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的瞬間,變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