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自然文庫」走過十年,為讀者開啟自然博物的紙上世界

2024-01-17文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艷霞

新年伊始,商務印書館「自然文庫」集中推出一批引進版經典自然文學作品,引起各方關註。十年過去了,「自然文庫」叢書和「自然感悟」叢書如同兩翼,打造引進版經典和本土原創精品,讓自然博物的觀念深入人心。

接續出版傳統引入全新視角

此次面世的新書中,邁克爾·波倫的【雜草、玫瑰與土撥鼠】帶領我們思考花園裏藏著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及哲學,近年暢銷全美的【編結茅香】讓我們從印第安文明中學習人類與自然界依存互惠的古老智慧,哈斯凱爾的【荒野之聲】讓我們從聲音角度得以窺見生物多樣性、自然的創造力和審美的發生。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鄭勇表示,「自然文庫」作為商務印書館的重要產品線,走過了十個年頭。十年間湧現出一批經典的口碑之作,如【看不見的森林】【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種子的故事】【荒野之聲】等,獲得了市場和讀者的認可和關註。他盤點道,50本圖書題材涉及動植物、真菌、鳥類、古生物、地質、地球科學、歷史、人類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可視為我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的50條進路。「轉譯引進的經典作品組成的‘自然文庫’,連同本土原創精品組成的‘自然感悟’叢書所構成的商務印書館的自然博物系列,將繼續拓展,長期堅持。」鄭勇說。

早在2012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一本暢銷書【發現之旅】,「自然文庫」主理人余節弘說,「延續【發現之旅】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麽?」在他看來,有著悠久歷史的商務印書館,和博物有著不解之緣。在1920到1940年代,商務印書館有著豐富的博物學出版經驗,涉及辭書、教科書、普及讀物、學術名著、圖譜手冊等眾多門類。「但如何重新認識博物學,需要引入新的視角和新的選題眼光。最終經過不斷論證、走訪、調查,確定了一個原則:「自然文庫」收錄博物新知、博物經典,其標準是能促使人們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自然感悟」發掘國內優秀的博物作品,內容上以文學性、知識性相結合為佳。

50位國內頂尖譯者前赴後繼

10年來,50位國內頂尖譯者加入到「自然文庫」專案中來,他們和出版人攜手,為讀者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

在「自然文庫」中,英美自然文學譯者周瑋轉譯了【流浪貓戰爭】。 「【流浪貓戰爭】對我頗具挑戰性,書中涉及生態學、生物學、環境倫理、動物倫理和科研方法的概念知識,而我是文學背景,此前轉譯的是小說和淺顯一些的博物學圖書,遇到這些內容就有些吃力。」 周瑋說,她會首先仔細閱讀,準確把握原文含義,然後查閱相關領域的平行文本,比如說涉及保護生物學的文章和論文,看這些內容是如何表述的,掌握相關術語,下一步轉譯時就不會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措辭風格也不會錯位。「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譯者必須有很強的自學能力。」

在周瑋看來,【流浪貓戰爭】是一本會讓讀者無比糾結的書,也是能讓有心的讀者深刻反思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書。此書雖然針對美國戶外家貓的生態影響,但從養寵、流浪貓投餵及數量控制、觀鳥團體等議題切入,對於中國讀者也具有現實意義。「比如說,如果讀者讀完此書能夠意識到,養寵應當是一個鄭重的承諾,從生到死都要負責,因為你手中是一條生命,不能像丟垃圾一樣隨便丟棄。還有投餵流浪貓這看似單純的善舉,牽涉到的是環環相扣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問題,我們對於大自然的每一點介入都需要謹慎,開始具有這些生態意識就是最可貴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主要從事古魚類學,特別是早期硬骨魚類演化、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在一次講座中,她提到了【尋找我們的魚類祖先】一書,商務印書館編輯恰好在台下,於是想法設法輾轉聯系,力邀她轉譯這本書。「我上研究生時,導師給我推薦了【尋找我們的魚類祖先】,它是我的學術啟蒙讀物,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我選定了研究方向。」盧靜坦言,這本書娓娓道來,更何況書中的學術語言對她來說不算什麽,但她要面臨將「轉譯腔」轉化成人們平時說話的語言這一難題,於是她不斷與編輯溝通、打磨。「希望這本書能為讀者開啟一扇窗,也許有一天它就會開花結果,引領讀者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

【追隨昆蟲】作者楊小峰在拍攝

本土原創讓讀者邂逅有趣靈魂

從2014年【時蔬小話】問世開始算起,「自然感悟」叢書問世也有10年了,文字和插畫及繪圖作者共13人,他們為讀者創作出15本精彩之作。

楊小峰的偶像是法布爾,身為大學教師的他,最熱衷的是投身在昆蟲世界裏觀察、發現、體悟,迄今,楊小峰已在「自然感悟」叢書裏占據兩個「席位」,他的【追隨昆蟲】【追隨昆蟲2】不僅是致敬法布爾之作,也讓更多的讀者走進了多彩豐富的昆蟲世界。

早在2003年開始,楊小峰就開始用卡片機拍昆蟲,到2015年他擁有第一台單鏡反光機後,讓他更是樂在其中,常常在校園裏捕捉著昆蟲的蹤跡,記錄它們的行為。這些照片當然不是楊小峰昆蟲觀察的終點,他會將這些素材轉化成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博物故事的形式發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這些關於昆蟲的文字受到讀者喜愛,也讓商務印書館編輯發現了,最終,楊小峰的【追隨昆蟲】出版 。此後楊小峰還推出了【追隨昆蟲2】,讀者在談及該書時說,自己邂逅了一個有趣的靈魂,「作者把昆蟲的藝術建築之美與生存法則的趣味性結合到一起,讀起來津津有味。」

這套叢書的另一位作者、作家天冬不太好聯系上,他要麽在海島,要麽在密林裏,他的【花與鴨嘴獸】全書分為 「花與異鄉人」「花與園藝家」「花與旅途」這三部份,記錄了天冬所經歷的旅途趣事和花園生活體驗。文章秉承天冬一如既往的細膩風格,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亦折射出對植物、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事實上,本土原創作品將會不斷出現。自然文學作家歐陽婷談到,我們越來越願意步入自然,是因為體會到只要稍加認真感受和觀察,就能夠立刻獲得回報,無論是在心靈的慰藉,還是知識的獲得上。從了解大自然中事物的名字開始,眼睛所看到的會越來越多。在她看來,這種屬於個人的、隱秘的欣喜,是別的愛好無法替代的。「我們對周遭自然世界的覺察是慢慢在加深的,這有賴於我們的感官與知覺的被喚醒,而閱讀和學習,尤其是‘自然文庫’這樣的書籍,正是幫助人們開啟感官、塑造感知力、構建系統知識體系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