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正月十五「元宵節」,要牢記7大習俗4大禁忌!

2024-02-25文化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即傳統佳節之一的元宵節。元宵節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西漢時期已經受到重視,且又被稱之為上元節、小正月、燈節……

俗話說得好:沒過十五都在年裏。一旦過了正月十五,便代表著中國傳統農歷新春佳節的結束。正因如此,元宵節在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幅員遼闊,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和禁忌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依據各地不同的文化,如今大家過元宵節時,應當要牢記七大傳統習俗和四個禁忌(禁忌便是特定的規範和約束)。

先來說說元宵節的傳統七大習俗,首先是「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華夏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南方稱之為湯圓。

元宵和湯圓做法與風味相差無幾,皆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美好寓意。因此,大多數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的餐桌上肯定會有元宵(湯圓)。

除了吃元宵,元宵節這一天送花燈與賞花燈也是傳統習俗。送花燈其意義在於元宵節娘家送花燈給新出嫁的女兒家,或者一般親友送給剛成婚的小兩口,祝願他們早生貴子。

至於賞花燈,又被稱之為鬧燈火。中國江浙地區元宵燈種繁多,甚至有用布料制成的龍燈,正月十五這一天的舞龍燈和賞龍燈也流傳於很多地方,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第三個傳統習俗便是猜燈謎。有個經典相聲段子叫做【打燈謎】,【打燈謎】中的很多謎語其實就流傳於元宵節的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會打出燈謎,謎語可以啟迪智慧,且頗有興趣,答出燈謎的人能取得新一年的好彩頭。在流傳過程中,元宵燈謎深受社會各個階層的歡迎。

並且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唐朝初年的人開始出現各種雜耍技藝。至明清、兩代正月十五這一天,古人就已經推出了燈謎與百戲歌舞,還有相對應的戲曲表演。

第四個傳統習俗是踩高蹺。一些生活在南方地區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每到正月十五前後,街道上便會出現一些由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高蹺表演隊」。

他們從正月十一、十二就開始上街表演,正月十五這一天的高蹺表演最為隆重,直到正月十八才結束。

第五個傳統節俗多出現於北方,叫做「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廁姑」「坑三姑」,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並占蔔眾事。

每到正月十五,人們用稻草和布料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於夜間放置在廁所、豬欄邊進行祭拜。

很多人覺得這種習俗看上去頗為滑稽,但卻真實反映出了勞動民眾善良、忠厚的性格,還有期盼風調雨順的思想感情。

第五個傳統節俗名叫走百病,又被稱之為散百病,這是一種典型的消災祈福活動。

正月十五晚上,女同誌們相約出遊,她們見橋必過,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祛病延壽。發展到今天,走百病成為青年男女互相認識的一種方式。

元宵節最後一個傳統習俗叫做「逐鼠」。過去有不少家庭養蠶,凡是家裏養蠶的,會在正月十五會熬上一大鍋黏糊糊的粥,在粥的表面還蓋上一層肉。

大人把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角落,嘴裏還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偷吃蠶寶寶就會一命嗚呼。

傳說這樣做,老鼠就不會吃剛出生的蠶寶寶,養蠶的人家便能獲得更多收益。

說完了元宵節的傳統七大習俗,還有四個規範和約束,即老人常說的禁忌。

其實,元宵節的禁忌貫穿整個年節,普遍的禁忌就是:不要說不吉利的話;禁止過度勞作;南方地區的長輩會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告誡家中晚輩:不要動刀、掃地和動針線。

還有一個禁忌,就是女同誌千萬不可去迎龍燈。當然,現在這一禁忌已有所改變,女同胞們也可以上街賞龍燈和舞龍燈。

除此之外,元宵節還有一些不同的禁忌,比如忌借錢和忌理發。若是把這些禁忌通通算上,肯定不會只有四個,但本文只摘取一些南北地區認知度較高的傳統境界。

總而言之,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與禁忌充分反映出古往今來人們的內在需要和渴求。從早年間的女性不能去迎龍燈,到如今可以正大光明地參加這一活動,凸顯出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

在消災祈福方面,元宵節是從休閑向勞作挺進的一個重要拐點,體現出勞動人民對一年四季的期盼。在這種信仰和心理的催生下,由此發現出了許多極具華夏民族傳統特色的節俗與年俗。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也讓越來越多國外人民認同華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春節和元宵節,使得傳統節日能得到不斷地繼承和發展,且重新闡釋元宵節日的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杭芳.江南地區元宵節考略[J].集寧師範學院學報,2012,34(01):75-79+86.

[2]劉正霏.元宵節習俗[J].學苑創造(3-6年級閱讀),2023(Z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