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央視大型紀錄片【王陽明】:世間所有磨難,都是對自我的修行

2024-03-16文化

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作者:洞見MK

有人曾問梁啟超先生,如何度過人生的痛苦?

他回復道:

「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陽明心學之法去做。」

古往今來,無數仁人誌士,都把王陽明奉為精神偶像,並從其思想中汲取了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而陽明心學之智慧,皆源於其豐富的人生經歷。

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王陽明】,詳細記述了他跌宕坎坷的一生。

在短短五十余年裏,王陽明經歷過幼年喪母的哀痛、科舉落榜的沮喪,也曾被打入大牢、貶謫遠地,飽受疾病的折磨。

但命運的艱難,不僅沒有擊潰他,反而讓他成為一代聖人。

當你感到迷茫、困惑時,不妨把王陽明作為學習的榜樣。

他會用自己的故事,為你沖刷過去的悲傷;

亦會以超脫的慧心,給你指明生活的出路。

讓我們一起開啟紀錄片,在聖人的教誨下,去收獲一個通透豁達的人生吧。

1

第一集:溺

在紀錄片的第一集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稚氣未脫的王陽明。

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他從小興趣廣泛,很是頑皮,其誌向和愛好也一直變化。

他一陣子喜歡舞刀弄棒,一陣子又愛上了吟詩作賦。

一陣子效仿程朱,想學做第一等聖賢;一陣子又開始崇拜李杜,想成為千古風流人物。

就像大多數人一樣,30歲之前,王陽明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

但他並沒有猶豫不決,停滯原地。

而是按照心之所向,盡可能地去嘗試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東西,並且努力把每一件事體驗到了極致。

他想成為將帥,便開始學習射箭,15歲時還一個人跑到邊防一帶去考察;

他想研究儒學,就去踐行「格物致知」的理念,對著竹子連續觀察了七天七夜。

他對佛、道有了興趣,就四處雲遊,拜訪隱士高人,與之探討養生經法……

兜兜轉轉了許多載,他才逐漸清楚了自己心之所向。

最終,在而立之年,王陽明選擇了回歸儒學,走上了一條經世濟民的道路。

至此,他才確定了自己後半生的誌向。

其實,我們不妨試想一下:

如果早年間他追隨大流,貿然從仕,可能至多也就做一個平庸的小官。

正是有了諸多不辭辛苦的探索,有了無比豐富的閱歷,他才能名垂史冊,成為影響後世五百多年的一代名家。

羅曼·羅蘭說過:

很多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死去了。

因為一旦過了那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現階段的你,是否會覺得迷茫呢?

當學業受困、抑或是事業不順,感情受挫時,便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時刻,任何人想過上理想的生活,都必然要經歷一番曲折的探索。

所以不必驚慌失措,更不要渾渾噩噩。

趁著年輕,大膽地去追逐,放肆地去折騰,只要你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2

第二集:困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許多孤獨和黑暗。

王陽明也不例外。

在28歲時,他終於考中進士,並得到了皇帝的器重,迎來了自己仕途上的第一次高光時刻。

然而沒過多久,命運就狠狠地捉弄了他。

他因仗義執言,惹怒了宦官劉瑾,被關進大牢打了四十大板,隨後被貶往貴州龍場。

在去龍場的路上,可謂險象環生。

面對劉瑾手下的窮追猛趕,他一路上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精神幾近崩潰。

為了躲避追殺,他甚至縱身投江,裝出投水自盡的假象。

除了人為的災禍,他還要面對自然的險惡。

貴州之行,要經過多處斷崖絕壁,泥濘沼澤,那時正值寒冬,時不時還會下起一場暴風雪。

王陽明趕路的辛苦,可想而知。

然而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把這當作一趟觀光之旅,尋幽探奇,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壯麗。

他用兩句詩,表明了自己當時的心境:

「羊腸亦坦道,太虛何陰晴。」

小路雖然崎嶇難走,但邁過去了,等待你的就是平坦大道。

一個人暫時落魄,也是不打緊的,經常給自己找點樂子,便能化失意為得意。

有了這樣的好心態,他才幾度死裏逃生,順利抵達龍場。

豐子愷先生說過一句話:

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暫被阻抑,終有擡頭的日子。

人活一世,總會遇到各種糟心的事情。

若是心有畏懼,小問題也會成為大麻煩,變成一座座高山把你壓垮。

所以遇到挫折,不必躲,也不要怕。

當你主動挑起生活的擔子,遇一關,闖一關,就沒有什麽應付不來的困難。

3

第三集:悟

紀錄片的第三集,主要講述了王陽明在龍場的故事。

當時的龍場處於萬山叢棘之中,蛇獸遍地,瘴氣彌漫,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當地居民,不是未經開化的原住民,就是流放此地的犯人。

王陽明剛到時,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但他並沒有意誌消沈。

沒有住所,他就搬進了一處逼仄的山洞裏,以硬石為床,以茅草為被。

沒有糧食,他就開荒種菜,食用野果野菜來充饑。

平日裏,他還會教導附近村民讀書識字,拉近和百姓們的距離。

後來為了抵抗內心的焦躁,他甚至讓人打了一口石棺,一有空就坐在棺中品讀【易經】。

正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

有了長年累月的修行,這才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使得王陽明最終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曾國藩曾說過: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

一個人能達到什麽樣的高度,不是看他登到頂峰時的模樣,而是看他跌入低谷後的姿態。

好的人生,需要自己去主動書寫。

你想變得更強,就要學會把困難當成提升自我的一個契機。

遇事別認命,別叫苦,默默調整心態,補齊短板,你也能打破現狀,沖出厄運的重圍。

4

第四集:功

第四集中講到,王陽明貶謫期滿時,皇帝便派他離開龍場,到江西一帶平復寧王叛亂。

王陽明僅用43天,就擒獲了寧王,使得無數百姓免遭戰火荼毒。

然而此舉,卻招來了朝臣的嫉妒。

為了討好皇帝,有人隱瞞了王陽明勝利的訊息,甚至要求把反賊釋放,然後再讓明武宗朱厚照親自「擒獲」賊王。

面對這樣的情勢,王陽明感到失望透頂。

但他並未喊冤叫屈。

反而主動退讓,把功勞全部歸到明武宗名下,然後便稱病隱匿了。

王陽明之所以這麽做,並非畏懼權勢。

而是因為在經歷過數年的戰爭和權鬥之後,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不論是鮮血淋漓的戰場,還是風譎雲詭的朝堂,都充滿了懷疑和爭鬥。

而這引發這一切惡行的,都是人心而已。

心若不安,紛爭難息。

與其在渾噩的官場周旋,不如向內追尋。

於是,他決定把重心放到自修上面,弘揚心學,為更多的百姓排憂解難。

想通一切之後,王陽明終於找到了自己余生的使命。

生活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裏,你是否也會對人性失望呢?

可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所謂陰謀手段,人情冷暖,不過都是被習氣浸染的產物。

當你經歷得多了就會明白: 一切欲望都有代價,一切貪婪都有懲罰。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的風光與顯達,他自有他要犧牲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幹凈的心。

把這顆心安頓好,你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躁動與不安,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5

第五集:明

在人生的前五十年中,王陽明迫於局勢,一直在外邊奔波,四處漂泊。

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也越來越戀家。

於是,他便向皇帝請辭,回到了故鄉紹興,在那裏度過了六年的講學時光。

這段時期內,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日漸成熟,追隨他的信眾也越來越多,他的名氣很快遍及全國。

7年之後,他油盡燈枯之時,弟子問他有何遺言。

老人微微一笑,一字一頓地說出了人生中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這一生,歷經大起大落。

有金榜題名、統帥萬軍的風光時刻,也曾落入身陷囹圄,性命垂危的至暗低谷。

但千帆過盡,他仍舊不染塵埃。

無論走到什麽樣的窮途末路,他都不消沈,不癲狂,也不絕望,這才修煉成為一代聖人。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書中寫道: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裏,而在社會中。」

這世界上,從來沒有天生的偉人。

能否有一番作為,全靠你在俗世中的修行。

為人最可貴的就是,在看清人間冷暖,經歷世事變遷之後,仍然滿懷熱忱地擁抱生活。

所以永遠不要放棄自己,放棄希望。

心向光明,路途便永遠光明。

王陽明說過一句話: 「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刀要在石上磨,人須在事上練。

生活就像爬山一樣,在登頂之前,要走上許久的彎路。

眼下的你,也許正在低迷的人生中苦苦掙紮。

但請相信:天空再暗,總會有放晴的時候;日子再難,總會有變好的一天。

別退縮,別氣餒,熬不住的時候,再逼自己咬牙扛一扛。

點個 贊吧 ,只要你內心強大,自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擁有一個無比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