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什麽和「洋節」相比,春節越來越沒有不熱鬧了

2024-02-11文化

文|令狐伯光

2024年春節來了,這個一年又一年都有個熱點,就像春晚越來越不好看,春節也越來越不熱鬧了。很多人的理解非常簡單,以前過端午劃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做香包、踏青;過中秋賞月、秋遊、抓蟋蟀。

過春節就更熱鬧了,放煙火、逛廟會、看春晚、舞龍燈、走親戚。

現在呢就剩下吃吃吃了。確實是我們自己把節日過得無趣了,傳統的習俗不能推陳出新,繁忙的生活缺乏放松娛樂,出個門怕太擠,放個煙火怕危險,抓蟋蟀根本沒地方,開廟會沒有場地沒有組織,傳統的說書、相聲、雜技沒有了民間基礎,大家都埋著頭打麻將去了。

所以不能怪洋節搞文化沖擊,我們自己就把文化傳統給玩沒了,怎麽能怪別人?

曾經的春節,為什麽那麽熱鬧

伯光君是80後,農村人,小時候的春節也是有很多好玩的。我知道有的地方會有廟會,我老家是沒有,但是有戲台,搭台請戲班來唱戲是少不了的,這主要是老年人的熱鬧。此外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村裏會有組織活動,舞龍,劃旱船,挑花籃,都是彩紙和竹子現場制作的,做完了第二天就可以隊伍出遊了,去本縣各個鄉村遊玩,那時候的小孩也不覺得累,跟在隊伍後走,大孩子幫著打鑼或敲鼓,小孩子就跟著調子吆喝捧氣氛,還可以去拾取沒有燒完的鞭炮,跑跑跳跳走一整天也沒事。

晚上回村裏,每個人也就分幾包香煙(鄉村的老鄉接待舞龍隊伍就是用鞭炮和香煙),那時候的人主要圖一個樂呵,再就是和附近鄉鎮的老鄉聯絡一下感情,嘮一嘮,互請和拜年,因為平時走動較少,遇到遠房親戚的村裏,可能還會被留下來吃一頓才讓走。

這個拜年還有唱詞的,都是各種拜年祝福的吉祥話兒,詞兒是即興現編的,想到什麽唱什麽,盡量押韻,腦子要靈活。那時候鞭炮是舍不得花錢買的,鞭炮槍都是自己去修理廠或撿或攢零件做的,所以撿拾鞭炮才有樂趣。

現在什麽都是買,鞭炮買,玩具買,買買買,挺沒意思的。

現成的東西永遠沒有自己動手做好玩,中國漸進入工業化時代,那麽春節是否應該衍生出新的玩法呢,與工業生產方式有關的?這個城裏人可能更有想法,傳統節日受冷落有許多原因,但這三條應該占據主要原因。

一是過去交通通訊條件有限,親友相聚選擇在節日見面約定俗成。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隨時見面,影片通話,或者開車到處玩。

要麽堵在景區,要麽堵在路上。

2010年過後,中國春節其實就沒有那麽熱鬧了,人心散了,湊不齊,玩不了。偶爾也能看到遊玩的隊伍出現,現在這些人弄這個都是為了幾個錢。現在的人都在忙著搞錢,沒有以前那種純粹的快樂了。

傳統春節與農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很多節日與吃有關系,也是因為農耕文明,再加上以前窮,平時沒啥好吃的,所以節日裏吃成了重要的環節,現在農村邊緣化了,農業生產也不像以前,鄉土文化的式微也是意料之中。

二是現代人對傳統習俗的看法變了。科技進步、工業化改變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產力,也改變了人的觀念。例如,祭祀一類的節日在過去很受重視,現在這些禮俗已經逐漸被淡忘,或者被認為是封建迷信。

而且因為前些年環境問題,還有各種投訴,火災,怕擔責等等。反正增加了各種各樣的限制,鞭炮不能放,紙錢不能燒,各種限制越來越多。以前很多城市都有舉辦大型煙花匯演的習慣。

後來是這個也罵不環保,那個也罵汙染空氣,才最終走向式微的,現在有人出來提迪士尼的焰火,日本夏日的花火,好像這個時候又完全沒有汙染了,我覺得十分諷刺。

甚至現在的春晚已經沒有以前的那種味道了,春節的儀式感也越來越弱。

第三點才是最主要,現代人對傳統節日不了解,無法參與。如果文化學者能介紹傳統節日的內涵、歷史,政府和民間組織能夠積極組織有關的活動,青年人就會有興趣參與並進行「創作」(「玩」出新花樣),使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春節越來越「無聊」?但是洋節,也沒有想象的火爆

中國人每年都會說現在的春節越來越無聊了,然後說什麽洋節越來越火爆。實際上呢,洋節只是在年輕人那裏稍稍火爆,甚至整個年輕人都不能這麽說,而是網絡上大城市的特定的一群年輕人。

可能比漢服黨,二次元和各種圈子大點,但是吧也大不了多少。

像是聖誕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中國,但現在也只是部份人熱鬧一番。原因是西方節日在中國沒有文化土壤,所以並未燎原,成為宗教節日。網上看到有些聖誕節活動顯然是有組織的。

而且,最多的主要在商場賣貨,像聖誕節給大城市帶來的除了商品促銷以外,整個城市幾乎沒有什麽變化,的確每個商場都有聖誕樹,但是過年的時候他們也一樣擺巨型桃花和巨型年桔,而萬聖節則幾乎只在一德路的裝飾品批發市場有氛圍,而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復活節在中國完全沒有存在感的。

至於國內傳統節日只是年輕人覺得梳理,大人還是在張羅的,小時候在農村,農民什麽節日都過的,都挺重視。後來很多傳統節日被自己扼殺了。放鞭炮、祭奠祖先燒點紙錢,這都是傳統,都被從城市到農村,以封建迷信、汙染環境等理由嚴重限制了,也就剩了個吃了。

問題是現在平時也不缺那一口吃的了,節日也就被淡化了。

難道西方的聖誕節之類就不封建迷信、汙染環境麽?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家每戶使用的塑膠聖誕樹、裝飾彩燈彩條、焰火之類,數量也是很龐大的。但是那是人家的傳統呀,人家肯定不會說是封建迷信、汙染環境,我們還有些人上桿子順溝溜屁、吹捧美化。

多年以來,我們把自己的文化活動限制的越來越死,對對方的節日放任自流甚至美化、鼓勵,就成現在這副窘境了。仔細一想,好像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想要營造一種節假日的氛圍的話感覺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

像清明掃墓、中秋團圓賞月、除夕春節看春晚,吃年夜飯,放鞭炮,走街串巷互道祝福,這些對於在外務工的人都是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的,但是現在清明、中秋只有一天假,春節3天,今年春節除夕還要上班,這些對於大多數打工人都有不少的制約。

我現在還挺懷念以前小時候清明跟著大人去山裏掃墓、中秋一起去買月餅、吃月餅、春節看小品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煙花,街巷亂竄,只是現在這些感覺都太難了。記得大學畢業後的一年在武漢打工時候,不知道為啥那年突然流行起來了網上找人祭祖、掃墓的,後面成了一種梗,現在感覺也是一種無奈吧。

任何節日都要有相應的儀式或活動。活動是載體,沒有相關的活動,節日就是空洞的。例如,媽祖文化在台灣和福建就非常興盛。台灣人不僅建宏大的媽祖廟供奉馬祖,每年還有盛大的迎媽祖巡遊活動,拉近了兩岸關系。

春節不會死?但是它需要進入新時代

最後,這個恢復和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各方面合力。政府可以在有些傳統節日放假,媒體要配合介紹相關知識,安排有關節目,地方政府和民間文化團體可以組織相關活動(如戲曲演出、詩詞大會、比賽、巡遊等)。當然,商家也會更忙碌。

如此既傳承了文化,又促進了社會和諧和商貿發展,可謂一舉多得。相比較而言,萬聖節、平安夜這種外來節日對我們來說,時間準備的周期不用很長,而且參加的形式隨意,限制少,在缺乏對傳統節日歸屬感的時候,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情緒出口,讓大家在現在這種資本剝削嚴重、生存壓力大的環境下,能收獲短暫的快樂。

想要真的做好傳統節日的文化輸出,以現在的條件限制,估計很難達到了。傳統節日一本正經,年輕人不喜歡,很正常,哪個國家都一樣。聖誕節在西方也是全家團聚、吃吃喝喝,西方的年輕人也一樣不喜歡。

其實可以參考雙十一,再搞一個純玩節出來,這一天,就是變著花樣的玩,各種好玩的東西、娛樂專案都拿出來,熱熱鬧鬧炒一把,這樣年輕人肯定喜歡,還可以促進旅遊業和商業發展。

大家都玩累了,玩嗨了,它也就是新的春節了。

這時肯定有人會說這還是春節嗎?其實它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把農耕的社會化關系活動,變遷成為城市化的社會關系活動而已,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我相信我們會迎來新的春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