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傅佩榮:變老、生病、變醜,誰能逃脫自然規律?莊子告訴你根本的化解之道

2024-06-02文化

他的形體不足以讓他依靠,反而讓他忘記了形體的存在,活得自在而充實。

——傅佩榮

人生走到中年以後,很容易發現身體的變化。

變老、生病,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變老沒有人可以阻擋,生病更是件委屈、辛苦的事,但這些都是我們自然生命的一部份。

我要說的是,生病有時候也是一個不錯的轉機。

生病給人機會,可以把人生看得更透澈。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樣,想法也會跟著調整,會懂得珍惜應該珍惜的。

只怕病好了之後故態復萌、變本加厲,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有關身體條件上的變化,莊子說得再精彩不過了,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1

你討厭生病的樣子嗎?

子輿生病了,身為朋友的子祀前去探望說:

偉大啊,造物者竟然把你弄成這副蜷曲的樣子。

子輿彎腰駝背,五臟擠在背部,臉頰藏在肚臍下,雙肩高過頭頂,發髻朝著天空,氣血錯亂不順。

但是他心情悠閑而若無其事,蹣跚走到井邊,照見自己的身影說:

哎呀!造物者竟然把我弄成這副蜷曲的樣子。

子祀說:你討厭這副樣子嗎?

子輿說:不,我怎麽會討厭呢?

子輿說:假使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使把我的右臂變成彈丸,我就用它來打鳥再烤了吃;

假使把我的尾椎變成車,把我的心神變成馬,我就乘坐這輛馬車,難道還要找別的車馬嗎?

再說,有所得,是靠時機;有所失,就要順應。

安於時機並且順應變化,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中。

這是莊子留給世人最有啟發的智慧之一。

古人把人活在世間的種種執著,比喻為「倒懸」之苦,唯有轉變自己的觀念,放下執著,才能如莊子所說解除倒懸。

那些不能自行解除的人,大多是被外物所束縛,受別人的觀念左右。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無法接受身體的現狀,那又怎麽能要求別人去接受你呢?

而且外物不能勝過自然的造化,那是由來已久的啊,我們又談何討厭呢!

2

一只腳的名師

身體的變化沒有人能夠控制,造物者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能接受。

接受了之後,就把這個現狀當作繼續發展的條件。

人生的苦,往往在於害怕很多東西一去不復返,但這本來就是生命的真實面貌。

生命一旦失去,就無法再回來,但是我們還是會擔心。

【莊子‧德充符】裏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王駘只有一只腳,但他的學生跟孔子的學生一樣多。

孔子在魯國很有名,學生覺得孔子講課還不錯,後來發現王駘講得更好,因為去聽課的人都是心中空虛地跑去,再充實地回家。

起初大家對他的教法感到很好奇,跑去看他,但他「立不教,坐不議」,根本就不講話,只是坐在那兒發呆。

但也不知道為什麽,學生坐久了心裏反倒覺得很充實。

一般人去拜師學藝,都是希望活得充實而快樂,這就是沒有看透死亡這一關。

莊子借孔子之口,形容被砍去一只腳的王駘「喪其足猶遺土也」,他把失去的腳當作一塊泥土掉在地上。

這樣的人,你還怎麽跟他談論人生各種分別的問題?

他可以安然接受一切,因為他有一個整體的智慧。

莊子借孔子之言來彰顯他的獨特之處:

死生也算是大事了,而他完全不受影響;即使天崩地裂,他也不會跟著起伏。

他處於無所假借的狀態,因而不隨萬物轉移。

他洞徹萬物的變化,而能守住自己的根本。

3

支離疏的秘訣

身體老了、病了、醜了、怪了,反而讓人更容易體驗到生命的原始面貌。

相反的,要是身體健康、長得漂亮又有財富,人就很容易執著在相對的物件上面。

【莊子‧人間世】中講到支離疏這個人,這樣描述:

他的頭低縮在肚臍下面,雙肩高過頭頂,發髻朝著天,五臟都擠在背上,兩腿緊靠著肋旁。

他替人縫衣洗衣,收入足以糊口;又替人簸米篩糠,收入足以養活十人。

官府征兵,他大搖大擺地在征兵場所閑逛;

官府征工,他因為身有殘疾而不必勞役;

官府救濟病患時,他可以領到三鐘米與十捆柴。

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都可以養活自己,享盡自然的壽命,何況那些不以德行為意的人呢!

「支離疏」,顧名思義就是身體支離破碎。

支離疏這個名字已經相當誇張,他的際遇更是難以想象。

他成功的秘訣是支離其形而順其自然,完全不把身體形貌放在心上,只是安分地活著。

而「支離其德」,指忘德,不以德為德,所以不會驕傲或自誇,也不會引來他人的嫉妒。

如此可以免除世間的相對規範,更容易自在逍遙。

莊子寫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我們:

一個人只有在忘卻自己的形體的時候,內心才能充實。

這種想法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難道真的要變成這副模樣,才能忘記自己的形體嗎?

比較容易接受的說法應該是:

因為他的形體不足以讓他依靠,他反而可以很自在地忘記自己的身體是什麽樣子了。

如此看來,我們一般人只是經歷必然的變老、生病、變醜、變怪,又何必為此而擔心呢?

【傅佩榮解讀莊子】最新修訂版

國學館正在熱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