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哪有那麽多人生哲理,只不過就是一個問句罷了

2023-12-20文化

近讀季羨林先生的【人生】小雜文,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著作等身的國學大師,卻從不相信那些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高談闊論。

他這樣寫道:「他們都說了些什麽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大師進而說,我們人的「生」都是被動的,不可能先去選擇要降生的國家,再去考慮投胎的父母,吾輩凡人不僅誕生是被動的,就連「死」也是被動,你不可知道自己的死期,除非自殺。

既然生與死都處於被動之中,大師說,那麽我們在吃喝玩樂之後不妨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麽活著。

這一問,其實就問出了每個人人生的真正意義。所有不同的答案,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不同人生。沒有對與錯,只有值得與不值得。

相傳,古希臘有一個德爾菲神廟,神廟入口的地方有一塊匾,匾上寫了一句話,叫「我是誰?」這與季老先生對人生的簡單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與海角,而是自己與自己,因為很多人可以看清別人的能力大小、真假不醜,卻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

「我是誰?」搞不清楚,人就會變得盲目,盲目追求、盲目自信、盲目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結果碰壁之後不是一蹶不振,便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麽意義,還有什麽意思呢?

法國十七世紀哲學家帕斯卡爾,沒有對人生作出精妙的闡述,他只是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我理解,蘆葦是脆弱的,但有了思想便有了韌性。因為有思想了,人才會認識自己,才能去思考為什麽活著。

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思考,人生便不會犯大的錯,至少是能夠安身立命的。安身立命可不是消極的追求。看看那些大官大亨,有多少真正做到善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