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鬥轉星移 栱築千年

2024-09-21文化

鬥轉星移

栱築千年

在討論中國古建築時,經常會提到鬥栱。 其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 「鋪作」 ,清【工程做法則例】稱為 「鬥科」 ,現代仿古建築則統稱為 「鬥栱」

【梁思成文集二】鬥栱中寫到:中國建築,自有史以前,即以木構架為骨幹,墻壁隔肩以維護,不負擔屋頂的重量。這種木構架,下有立柱,上有梁檁。在梁檁與立柱之間,有一種過渡部份的許多鬥型木塊,與肋型曲木,層層墊托,向外伸張,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遠,這便是中國建築數千年來所特有的「鬥栱」部份。

在宋代【營造法式】中,「鋪作」首先是指由鬥、栱、昂等構件按照一定方式組合而成的一組鬥栱。宋代時,每一組鬥栱被稱為「一朵」,並根據其位置不同,分別稱之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平坐鋪作、攀間鋪作等。這種組合方式不僅增強了建築結構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還具有一定的裝飾效果。

「鋪作」還表示了鬥栱的「層數相疊出跳的多寡次序」。一組鬥栱的基本構成方式是栱、鬥、昂等構件縱橫交錯層疊相壘。每增高一層為一鋪,每向外挑出一栱或一昂稱為一跳。例如,四鋪作即表示一組鬥栱由四層構件相疊而成,並出一跳;五鋪作則表示由五層構件相疊,並出兩跳,以此類推。這種表示方式清晰地反映了鬥栱的復雜程度和承重能力。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問世,鬥栱從名稱、構造、外觀、尺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名稱上大多數叫法有別,主要名稱亦稱呼不同:補間鋪作、柱頭鋪作、轉角鋪作改為平身科,柱頭科,角科。在討論中國古建築時,經常會提到鬥栱。其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程做法則例】稱為「鬥科」,現代仿古建築則統稱為「鬥栱」。

了解了這些

那麽小編就來帶大家欣賞

運城國保的

鬥轉星移

栱築千年

郭村泰山廟大殿

郭村泰山廟位於運城市鹽湖區上王鄉郭村,亦稱東嶽廟。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

外檐鋪作按形制分前檐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後檐柱頭鋪作。前檐柱頭為四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櫨鬥內泥道栱與昂十字相交,栱上以散鬥隔承素枋一層,昂頭形制近於琴面式,昂下刻假華頭子,上置互動鬥,鬥內令栱與耍頭相構,昂後尾制成抄頭設散鬥托承耍頭後尾,後尾制成蟬肚形塌頭托接於四椽栿底皮,令栱上置散鬥托異形墊板承撩檐槫,四椽栿通至異形墊板內側不出頭,其上置替木托承正心槫。

前檐補間為四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用材及出跳、替木、撩檐槫等形制同前檐,但令栱為異形栱與耍頭十字相交,中置齊心鬥共同承載異形墊板及撩檐槫,耍頭後尾為螞蚱形耍頭。

寨裏關帝廟獻殿

寨裏關帝廟獻殿位於運城市鹽湖區寨裏村,現僅存獻殿,為元代建築。獻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補間鋪作采用真昂,裏轉抄頭伸出櫨頭制成華頭子,外檐令栱單向斜抹,前檐大鬥為訛角櫨鬥,其余形制同柱頭;昂身裏轉制成斜向上挑的挑斡,斜向上伸至平槫縫中線扣壓於攀間枋上,再上為大鬥,鬥內耍頭與令栱十字相交,耍頭曲線做成內幽形,令栱上散鬥與齊心鬥托承隨槫枋、平槫。挑斡下皮抄頭內嵌設花牙子板,起支撐、裝飾作用。

廣仁王廟

廣仁王廟位於芮城縣城北4公裏的中龍泉村土崗上。廟內供奉水神,封號廣仁王,故稱廣仁王廟,因廟前原有五龍泉湧出,又稱五龍廟。正殿為唐代建築,建立於唐大和六年(832),面寬五間,進深三椽,單檐歇山頂,屋頂坡度平緩,梁架結構簡練,為徹上露明造。柱頭僅施闌額,僅設柱頭鬥栱,無補間鬥栱,其鬥栱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高超的建築架構技藝和典型風格。

臨晉縣衙

臨晉縣衙位於臨猗縣城西北20公裏的臨晉鎮西關村中部。現存有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築,大堂為元代建築,二堂、三堂為清代建築。大堂為縣衙中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柱頭鬥拱五鋪作雙下昂,補間各一朵,明間補間鬥拱出如意形下昂。整個建築選材自然,樸實無華,粗狂豪放,莊重穩健,雄偉威嚴,是研究古代衙署文化的重要例項。

泉掌關帝廟

泉掌關帝廟位於新絳縣古交鎮泉掌村,現存正殿。正殿建於高0.9米的磚石台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頂。檐下懸「武聖」牌匾,上檐額枋上施五踩雙下昂鬥拱,明間平身科出45度斜拱。四周檐下施鬥拱24攢,下檐鬥拱耍頭成昂狀,三踩單昂計心造。

董封戲台

董封戲台,又稱泰山廟戲台,位於絳縣安峪鎮董封村中部,元代建築風格。戲台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圓木大額枋,平梁為月梁式,前後檐下柱頭鬥栱五踩雙昂。裏轉鬥栱出45°斜栱,後檐大鬥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

大洋泰山廟

大洋泰山廟位於夏縣瑤峰鎮大洋村西部,又名「岱山廟」。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柱頭鬥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明間出斜拱,各補間設斜拱,瓜子拱與令拱做成異形拱,各四椽袱袱頭部做成卷剎。所有建築構件和建築風格仍較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築風格。其中鬥拱用材略小,與粗曠的梁架形成明顯對比,應屬明代重修時期更換物。

「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古建築鬥拱外觀有著顯著的差異。多種多樣的鬥拱形式,復雜且神秘,成為中國古建築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