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走進簡陽玉臨庵,偌大的寺院僅兩位比丘尼,現狀讓住持很無奈

2024-07-16文化

簡陽往東30裏,小地名叫玉林村,村中玉林水庫碧波蕩漾,在波光粼粼的水庫邊上,坐落著佛教寺院玉臨庵,此處丘陵起伏、山環水抱狀如蓮花,而玉臨庵恰居「蓮花」之內。

玉臨庵

上午,距離早飯結束已經過去兩個小時,心悟師終於將廟裏的衛生打掃得差不多了,只剩天王殿前黃葛樹下的葉子還沒有清掃幹凈。

她身著一襲暗黃色海青站在樹下揮動著一把長柄掃帚,那是用一種在農村被稱為「鐵掃把」的植物曬幹後制作而成的,她將黃葛樹掉落後仍然鮮綠的葉子掃成一堆,準備就地曬幹後拿來燒火做飯用。

心悟師

天王殿緊鄰五觀堂,門前是一個寬敞的壩子,盡管時值烈日炎炎的酷夏,壩子仍然一片蔭涼,就連地磚也因常年光照不足而青苔斑駁,這全賴邊上的三棵百年黃葛樹,其中最大的一棵已經800余歲了。

天王殿

三棵枝繁葉茂的黃葛樹冠猶如三把巨傘撐在天王殿和五觀堂上空,遮天蔽日,在佛經中,這種樹也被稱為「菩提樹」,2500余年前,佛陀的前身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古老的菩提樹下靜坐悟道,從而成佛,而這裏的三棵黃葛樹,傳說是三位守廟人的化身。

古老的黃葛樹

玉臨庵是一座始建於唐代的佛教比丘尼寺院,當地流傳在北宋初期,當時還是皇子的宋真宗趙恒到四川灌縣(今都江堰)鎮壓王曉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動亂,因經過此地時前方吉報傳來戰事平息,當地人為了紀念真宗「禦駕親臨,一到此處就太平安寧」之事,遂將廟宇改名「禦臨庵」,後因避諱又改為「玉臨庵」。

玉臨庵盡管歷史悠久,但在文革時期廟中古跡遺失殆盡,庵堂成了學校,文革過後雖恢復了它的宗教場所身份,但在2008年5.12地震時,身處龍泉山脈的玉臨庵未能幸免,僅有的庵堂損毀,如今縱覽整個廟宇,所有建築均為地震後新建,唯有那三棵黃葛樹是飽經時間風霜的古物。

古老的黃葛樹給玉臨庵帶來濃蔭與靈氣,但也給心悟師的日常打掃增加了工作量,黃葛樹一年四季每天都會掉葉子,並且一天不定時,可能早上剛清掃完,下午又掉落一地。

心悟師告訴我,就這塊壩子她一天要掃好幾次,這個季節還算好的,特別是秋天,葉子掉得更多更快。

心悟師是玉臨庵的現任主持,一位出家30年、年近80歲的比丘尼,法名釋果良,17年前她來到玉臨庵,當時整個廟宇也只有黃葛樹下的一間土竈小廚房和一間庵堂,條件十分簡陋,那時她就發願要振興道場,沒想到很快遇上5.12地震,整個玉臨庵幾乎成為廢墟,恢復道場只能重建,但這是一項投入巨大的工程,資金不夠,心悟師就把自己出家之前創業所置的產業賣掉籌款,加上居士和十方信眾的幫助,才逐漸在廢墟上重建了廟宇。

主持心悟師

如今的玉臨庵規模達到了6000平米,含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客堂、五觀堂、學堂、居士樓等建築,殿堂雄偉,佛像莊嚴,廟內各項設施一應俱全,但最令人意外的,卻是廟裏數量驚人的客房。

記得剛到玉臨庵的那天下午,心悟師正好帶著兩個當地信眾參觀廟裏的環境,我跟隨在他們身後,看著心悟師拿著那把「鐵掃把」,拖著有些疲憊的身軀,貌似她剛打掃完某處衛生,他們穿過大雄寶殿,拐進居士樓,心悟師開啟一個個房間,只見小一點的房間裏面放著兩張床,大一點的有七八張床,更大的則是放著十幾二十張床的大通鋪,大大小小的房間總共約能容納上百人居住,並且所有房間裏的床單被套生活用品具備,大部份還是嶄新的,但都空置無人。

「為什麽要修這麽多房間?這些房間都是給哪些人提供住宿的?」後來我忍不住好奇問了心悟師。

「以前會有師父到廟裏講授佛經,也有很多信眾前來聽課,講經需要幾天時間,他們會住在廟裏。但是這兩年很少有師父講經了,就算有,來聽課的信眾也非常少了。」心悟師解釋道。

「那現在這麽多房間不就空著了嗎?」

「還有居士和掛單的師父嘛,而且做法會時人多要住,但基本沒有住滿過。」她有些尷尬的笑道。

「既然沒有住滿,那這些房間可以對外住宿嗎?」我覺得這麽多房間空著實在有些浪費。

「只要是信眾都可以,因為有信仰的人比較守規矩一點。」心悟師回答。

「當然,這個信眾包括很寬,不僅僅是佛教的,其它的也可以。」她又補充道。

玉臨庵雖然規模可觀,但據心悟師介紹,廟裏年輕一點的比丘尼外出參學了,目前常住的只有她和弟子妙蘭師兩人,不僅有庵堂建築,還種著幾畝菜地,妙蘭師平時主要幹地裏和廚房的活,而打掃衛生的工作就落在心悟師身上。

「但是地方太寬了,我每天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在搞衛生上,連學習的時間都很少了。」心悟師很無奈地對我說,當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她正拿著「鐵掃把」拂去天王殿柱子上的一張蛛網。她覺得蛛網是個很麻煩的東西,因為剛清理掉不久它又結上了。

「那當初為什麽要建這麽寬呢?特別是那些客房,投入那麽大不說,可能一時還用不上。」我表示費解。

「我當時想的是,要建嘛就要一次性建好,它可以用很多年,這樣後面的徒子徒孫就不用為建設操心,就可以專心學佛和弘法了。」心悟師回答。

等到終於空閑下來,心悟師上樓回到房間,她戴上老花鏡,拿出一本【妙法蓮華經】和一本【楞嚴經】給我,說是一起學習。這兩本都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經典,被譽為「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您平時除了學習外還打坐嗎?」我問她。

「以前打過,現在幾乎沒有了,因為我沒有那麽多時間。確實打坐心會靜,心靜才會生智慧。但也不是全靠打坐,只要明白那個理。」心悟師回答。

「如何明理?」我繼續問。

「主要是要找到我們那個真心,找到真心的本來面目。」心悟師說。

「那什麽是真心?」我追問。

「真心妙用無窮,任何東西都是我們心現的。」接著她又補充了一句:「我們這個心,見山現山,見水現水,當你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就回歸自性了。」

【楞嚴經】曰:「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可這跟我們平時的修行有什麽關系嗎?」我很疑惑。

「我們本來就是佛,是迷惑顛倒的佛,每個人、花草樹木、貓貓狗狗都有佛性,沒有佛性怎麽修得成佛呢?我們就是要轉那個念,我們的心要不跟隨境轉,那個才叫學懂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落實到生活上,只能打個口頭禪。」心悟師回答。

「我們應該如何了脫生死輪回呢?」我問了她最後一個問題。

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翻開【楞嚴經】讓我看了一段內容: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靜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如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知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

心悟師認為自己對佛學不夠精進,她知道這兩本經書的奧妙,但是講不好,所以她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這樣才能更好的宣揚佛法。

但是廟裏的瑣事讓她疲於應對,畢竟她已經老了,可以看見她頭上冒出的白色發茬,她說這些年修建寺院維護道場耗了很多氣,現在她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好,玉臨庵建在山丘上,坡坡坎坎比較多,有一次她打掃衛生的時候從石梯上摔倒腿受了傷,現在走路多了腿就會痛。

她希望廟裏能來一些年輕的學佛弟子或者義工,同時也希望妙蘭師少種一點蔬菜,兩人夠吃就行,如果兩人一起打掃衛生就能騰出更多時間學習。

但妙蘭師似乎在種地這件事上根本停不下來,盡管她每天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她60多歲了,腰椎也有毛病,脊背都有些佝僂。但她堅信外面買的菜不健康,只有自己種的吃著才放心,她說自己幾乎不在外面吃飯,如果必須要吃,就只吃白飯不吃菜。

但種地幹活並不影響妙蘭師學習,她幾乎任何時候都在用手機聽講佛經,為了方便做事,她幹脆用繩子把手機栓在腰上。她說自己出家前並不識字,來到玉臨庵跟著心悟師三年後,已經能讀「百字令」和「如來十號」了,她說的百字令不過是從經書上摘取的一小段百字內容。

「我小的時候沒有讀過書,現在來廟裏就是來讀書學習的。」那天她在地裏摘豇豆的時候對我說,看著她戴著草帽滿頭大汗一臉憨笑的樣子,我信了她的話。

妙蘭師

在我離開玉臨庵的那天,一上午都在下雨,所以也沒有打掃衛生,中午雨停了,心悟師突然接到電話,一位從外省過來的比丘尼師父下午要來廟裏講經,她很高興,隨即拿起掃把趕緊大掃除,午飯都沒顧上吃。

她將整個玉林庵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忙活了好幾個小時,接著又趕緊聯系當地的居士和信眾們前來聽課,最後,她留我再多待幾日,她認為能遇到有學問的師父講經是難得的好事,也是有福報的人才能聽到的。

下午,當講經的師父到達玉林庵後,她告訴心悟師,她們一行人從五台山出發來到四川,一路上都是大雨,但當進入簡陽時,天氣突然放晴,到達玉林庵這邊後,更是藍天白雲田園寧靜一片祥和,她認為簡陽是個好地方,因為這邊寺廟林立佛法昌隆,也認為玉臨庵是塊吉祥寶地,天空突然放晴是心悟師一心維護道場宣揚佛法所得到的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