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國家級非遺技藝壯族天琴藝術宣傳片
2024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國家級非遺技藝壯族天琴藝術宣傳片在火熱拍攝中。
宣傳片拍攝現場
在這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深情呈現壯族天琴藝術——一門深沈、神秘而美妙的傳統。這不僅是音樂的傳承,更是千年文化的呼喚,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非遺技藝的瑰寶。壯族天琴藝術,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天琴,最初被稱為「叮叮」,有著壯鄉兒女祈福祝願的美好寓意。壯族天琴藝術,又稱「唱天」、「彈天」、「跳天」,是唱、彈、跳融合的歌舞音樂,主要流傳於崇左市的龍州、寧明、憑祥等地。龍州的壯族唱天傳播廣泛,在內容與形式上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青山綠水間,壯族天琴樂聲如泉水般流淌,伴隨著古老的傳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曲琴音,都是千年歷史的延續,是祖先智慧與心靈的共鳴。
壯族天琴,是一門讓人陶醉的音樂藝術,其演奏方式既充滿力量,又帶著柔情。演奏者用心靈和琴弦對話,喚起了大地的回響,讓人們沈浸在一片神奇的音樂境界中。
人物采訪
李恩平,出生於崇左市龍州縣金龍美女村「天琴世家」,祖祖輩輩都以傳承壯族天琴為己任。作為第十二代壯族天琴傳承人,他說:「我有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堅持和堅守。守好技藝不變味,拓展技藝不忘本。」
天琴郎李恩平,在十歲時開始接觸天琴,無論生活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像自己命運的建築師,用行動和態度為未來添磚加瓦,用自強與行動追逐天琴夢。
以年輕的力量融匯進非遺天琴傳與承的使命中,並深深影響著身邊的一群男女老少愛好天琴藝術的人們。
天琴郎藝術團,他們承載著壯族文化的重任,用琴聲將壯族文化傳承給後人。他們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賞壯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琴郎藝術工作室」成立至今曾數次受邀進京參加央視節目錄制,參加國家級比賽獲獎頗豐!
天琴郎李恩平從10年開始學習壯族天琴技藝,15年時還是讀高中的他便開始教授壯族天琴技藝,至今已培養了天琴藝術人才一千多名,常年活躍於區內外各舞台,用年輕的天琴後人之力宣傳推廣著國家級非遺技藝——壯族天琴藝術的魅力。
天琴是家族傳承更是文化傳承,這不僅僅是李恩平的精神寄托,也將成為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李恩平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他一直給自己源源不斷地信念「在傳承的道路上也許會經歷坎坷,但我相信,在我們每一位非遺傳承人的堅持下,一定會讓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各地。」
#壯鄉聲韻篇章 (天琴彈唱/天琴舞蹈)
#壯鄉錦色篇章 (天琴/壯錦非遺融合)
#壯鄉韻味篇章 (天琴迎賓+長桌宴儀俗)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天琴郎李恩平在社會上號召了一百多人的天琴愛好者、壯錦愛好者等一百多人參與到了拍攝非遺宣傳片的活動中。讓我們聽聽現場的演員朋友們參加此次活動的心理感受是如何?
徐一祺家長:大家好!我是天琴小演員徐一祺的家長,今天我孩子參加了國家非遺技藝壯族天琴宣傳片的拍攝,我感到非常開心和自豪。壯族天琴文化是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寶之一,承載著壯族千年的文化技藝,今天孩子不僅展現了自己的風采,更為推廣和傳承這一獨特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小貢獻。
遊客麥苗:今年「儂峒節」,我遠赴美女村尋覓壯鄉非遺文化。一曲【 琴韻聲聲世代傳 】天琴集體彈唱,倏地撞開了我的心扉……作為土生土長的廣西70後,第一次聽便迷醉於天琴那圓潤又獨特的韻味裏,我不禁驚嘆壯族先民源於生活的熱忱而迸發出如此美妙的藝術靈感!從此,我宣揚本土非遺文化的初心更堅定了。聞及天琴宣傳片在南寧開拍,我欣喜若狂,當下決定帶著我的小學生們來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屬於我們本土文化最富藝術特色的視聽盛宴一一天琴彈唱跳!
參演者陸慧瓊:我是2017年認識李恩平並和他學習天琴藝術的,參與這個壯族非遺文化展示是一種身心愉悅的感受,親眼見證了年輕的李恩平老師對壯族天琴藝術的熱愛和無私付出。為了做好展示活動,他召集了上百人的老中青少幼的天琴學員和愛好者參與展示活動,並提前半個月對他們進行免費的排練輔導,並提供服裝和道具。從演員的天琴彈唱跳編排輔導,到壯錦非遺文創的制作技藝傳授,再到壯族百家宴的食材采購和制作指導,到最後非遺文化展示拍攝的當天現場編導,他都一絲不茍,帶領全體人員成功而精準地展現了
我們壯族非遺文化的天琴藝術、壯錦的織布技藝、壯錦香包、項鏈手鐲等文創品的傳統制作工藝、壯族扁擔舞、壯族百家宴等的展示,配合攝制組圓滿完成了壯族非遺文化宣傳片的拍攝任務。
結尾:
今天,我們向世界展示壯族天琴藝術的魅力。讓每一個琴音,都像一顆閃亮的星星,點亮我們心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責任,傳承國家級非遺,讓世界共賞中國的音樂之美。
讓我們共同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遺產,用心感受壯族天琴的魅力,讓音樂成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永恒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