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過年禁忌是如何以訛傳訛來的?

2024-02-25文化

春節期間,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了一期「外甥正月理發舅舅去世成被告」的「以案說法」節目,引發了廣泛關註。

節目中的案件缺乏任何信源,也不具備基本的新聞要素,顯然不是一起真實的案例,節目顯屬「編案說法」。

不過案件是否真實,節目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過年禁忌的熱議,尤其是對這種說法起源的探討。

中國流傳著很多與時令、節氣和節日相關的禁忌,其中的有一些有確切的文化淵源,這些也通常可以從古代(經典)文獻中找到相關記載;相反,有一些則既無文化淵源,也沒有文獻記載,顯屬以訛傳訛而來的。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說法,極大可能屬於後者。

多年來,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稱,「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中的「死舅」是從「思舊」的諧音中以訛傳訛而來的,並舉出了1935年修訂的【掖縣誌】的記載作為證據。

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這意思是說,滿人入關後頒行了「剃發令」,強迫漢人剃發、易服以示對新朝廷的效忠。

而漢民族文化素以孝道為首義,固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信條。但是,在「剃發令」「有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高壓下,人們又不得不屈從,因而變通出「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過年習俗以示曲意抗爭,用「死舅」的諧音來表示對古國舊君主的思念留戀。

有人還以「地方誌」是官方文獻,不可能瞎寫來強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

然而,所謂【掖縣誌】裏的記載,不過是其中對一些風俗甚至俗語的隨口那麽一說,只有簡單的1、2句話,更無任何文獻出處。

與同一頁面的「道士帶帽,下一小瓢」「六月北風貴似金,刮一刮,收一份」的隨口那麽一說有什麽不同嗎?

因此,以【掖縣誌】作為證據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中的「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梗的說法毫無證據性可言,顯屬以訛傳訛。

另一種說法,即「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是從「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的「惡五月」禁忌遷移到正月的結果。

因為,在古代文獻中,能找到將「剃頭」與「死舅」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的說法。

比如,寫出過「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種千古名句的清代早期戲曲家孔尚任編撰的專門講解風俗的【節序同風錄】中,就有五月五日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的明確說法。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曾任皇宮內宮闕制作督銷之職的潘榮陛編撰的介紹北京民俗的【帝京歲時紀勝】更是將「不剃頭,恐妨舅」的禁忌擴充套件到整個五月,演繹成了「五月不剃頭,剃頭恐妨舅」的禁忌。

可見,文獻中有記載的將「剃頭」與「死舅」聯系在一起的禁忌只有端午或五月,「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禁忌似乎只能是從「端午(五月)不剃頭,剃頭恐妨舅」乾坤大挪移而來的。

或有人會問,按照你的邏輯,「端午(五月)不剃頭,剃頭恐妨舅」的說法也沒有經典文獻的記載嘛,憑什麽說更可信呢?

要理解這一點,需要認識中國古代固有的一種傳統觀念,即認為農歷的五月乃惡月,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惡月的惡日,五月產生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多的禁忌,很多流傳至今的非五月禁忌是從五月禁忌中泛化或遷移產生的。

那麽,為什麽五月是惡月,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惡月的惡日呢?

作為「四書五經」之一的【禮記·月令】(夠經典了吧?)有雲:「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

什麽意思呢?

意思是說,五月是日照時間最長的時節,上陽下陰都到了最極致的時節,也就是陰陽相爭最劇烈的時節,這種爭鬥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在這個險惡的時節,君子務必加強自身修養,謹言慎行,不準幹這幹那的諸多禁忌。

對於這些禁忌,但凡有所違逆,必招致災殃。

民間對各種禁忌的通常采取「寧信其有」的態度,因而各種禁忌最容易泛化和遷移。

既然五月是惡月,人們自然不憚於信奉更多地禁忌,以最大限度保平安。

而五月五日又是惡月中的惡日,是一年到頭最惡的日子,這個日子裏幾乎只應該諸事不宜。

甚至,包括不應該生孩子,這一天出生的孩子必然是災星,會帶來無盡的禍患,包括傷害(妨)至親至近的親人。

比如,東漢【風俗通義】中就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漢代王充編著的【論衡】也說:「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則信而謂之真矣」。

五月五日出生的普通人害己妨父母親人還則罷了,帝王只因為生在五月五日,就會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家破國亡的厄運。

比如,南宋【癸辛雜識】就說,宋徽宗原本的生日就是五月五日,為了避禍,將生日改在十月十日,但仍沒有逃過亡國的宿命。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無論是史書,還是雜記、還是野史通俗演義,無不充斥著五月惡月,五月五日惡月中的惡日帶來的災殃,以及由此產生出來的,並無限擴充套件和遷移的禁忌。

比如,【水滸傳】中青面獸楊誌,就是在端午日被梁中書指派為生辰綱的押運人,從而註定了無論如何生辰綱都必須被劫,以及自己一生的坎坷。

一年中最惡的惡月中的惡日,現在有關五月五日端午節的起源,比如為了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實際上都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夾帶的私貨,本質上都是出在「仲夏月(五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的傳統觀念。

在古代,對於各種災厄首要的應對策略就是規避,這就是古代產生出畸多禁忌的根本原因。

對於五月五日的禁忌發展到諸事不宜,但凡能避開的事都盡量避開,自然在情理之中。

從五月五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泛化出「五月五日,乃至五月不剃頭,剃頭妨舅舅」的禁忌,有什麽奇怪的嗎?

綜上所述,民間廣泛流傳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過年禁忌並沒有明確的出處,必然是以訛傳訛的結果。但,其中「死舅」是「思舊」諧音梗的解釋幾五可信之處;更有可能是對傳統文化「惡五月」諸多禁忌中泛化出來的「端午日不剃頭,剃頭恐妨舅」禁忌遷移到正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