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修行之道:致虛極,守靜篤

2024-03-01文化

在【道德經】中,老子告誡人們「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道家常用「清」和「虛」這兩個詞來形容境界,其中,「清」代表境界的純凈,而「虛」象征著境界的空靈,二者異曲同工。透過將心靈空靈至極,以及持守內心的寧靜和堅定,我們能夠實作一種修行的境地。

黃龍禪師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來闡釋這句話,他說:「你見過貓兒捕鼠嗎?它的目光不眨眼,四肢穩固,全身沈靜,頭尾保持直線,仿佛根本沒有錯失。貓兒會抓住它的獵物。」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做事情時必須精神集中,心無旁騖,方能取得成功。

從古至今,眾生都有著偉大的智慧,無論是一棵草木,一只貓,還是一條蛇,它們都能完美地體現出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六字箴言。除了靈貓之外,我們熟悉的母雞也是如此。無論發生什麽事情,母雞總能專心守護自己的蛋,即使泰山崩於前也不改變它的冷靜。這樣一只小小的家禽,修煉的功夫竟讓人類這種萬物之靈望塵莫及。

在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左顧右盼,三心二意,這讓他們離成功還有很長的距離。因為他們的心思無法集中,很容易因瑣事分散註意力。當他們處理完瑣事後再回到最初的目標時,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重新集中精力。如此反復,時間就會被浪費,而人生的宏偉目標也漸行漸遠。相比之下,許多人缺乏篤定之心。

年輕時,著名的古希臘演說家戴摩西斯尼為了提高演講能力,躲在一個地下室中練習口才。然而,由於無法忍受寂寞,他常常想出去閑逛,結果練習的效果非常差。無奈之下,他下定決心,拿起剪刀將自己的頭發剪去一半,變成了一個奇特的「陰陽頭」。這樣一來,因為頭發不適合見人,他別無選擇,只能徹底放棄出門玩耍的念頭,全心全意地練習口才,演講水平突飛猛進。正是憑借著這種專註執著的精神,戴摩西斯尼最終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

擁有真正才華的人不害怕沒有位置,他們唯一害怕的是沒有才能。當他們的才華得到真正發展,學識達到高峰時,他們就不再擔心自己沒有立足之地了。無論是修行、學術還是生活和事業,專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遊歷。他們走出樹林,看到一位駝背老人正在捕捉蟬。他用竹竿粘住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得心應手。

孔子恭敬地向駝背老人表示贊賞,並問道:「老先生捕捉蟬的技巧真是高超,您一定有什麽妙法吧?」

老人答道:「方法當然有,經過我五六個月的練習,竹竿上放兩顆粘丸,它們不會掉下來,蟬也很少能逃脫。如果竹竿上放三顆粘丸,它們仍然不會落地,蟬就會被捕獲。如果能在竹竿上壘起五顆粘丸,捕捉蟬就會變得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容易。」

老人說到這裏,整理了一下胡須,開始向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捉蟬首先要練習站立和臂力。捕捉蟬時,身體保持穩定,就像樹樁一樣靜止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此外,註意力要高度集中,無論天地有多廣,萬物有多繁多,我心中只有蟬的翅膀,專註而不分散。當精神達到這種境界時,捕捉蟬就會變得得心應手。」

#讀書多的人可以多有氣質#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關於捕捉蟬的經驗分享後,無不深感觸動。孔子對身邊的學生感慨地說:「只有專註、專心致誌,才能做到出神入化、得心應手。駝背老人所言正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老人捕捉蟬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放棄浮躁心態,專註致誌,心無旁騖,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實作目標。

任何大學者或科學家,都以「聚焦」成功為基礎。以法布爾為例,為了觀察昆蟲的習性,他常常沈迷其中,以至於忘記了飲食。有一天,幾個村婦早晨去摘葡萄時看見法布爾躺在一塊石頭旁邊。黃昏時,當她們完成工作時,法布爾還在原地,她們不理解地說:「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就只盯著一塊石頭,簡直是發了瘋!」然而,為了觀察昆蟲的習性,法布爾花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此外無人得知。

在生活中,專註並非一種乏味的實踐。對於那些專註致誌並因此成功的人而言,他們就像孩子搭積木一樣,拆下來再搭上,樂在其中。對於習慣了辛勤勞作的農民來說,讓他們閑下來三五天,他們會感到不安,不如勤奮勞作在田間;對於作家來說,不看書、不動筆一天,他們會感到心神不寧。在各行各業中,專註於自己事業的人都有這種感受。因此,王國維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換句話說,當你決定投入一項事業時,它就成為了你的生命,為此而辛苦努力才是人生的樂趣。

專註於某事物,樂在其中,正是專註的真諦。因為樂趣的存在,專註自然而然地產生。無論是草木、貓兒、還是拿破侖對於權謀、李白對於詩酒、畢加索對於繪畫,這些成功的人都在其中專註致誌,他們既完成了自己的事業,也從中獲得了樂趣。如果沒有自娛的樂趣,或者讓他們放棄心領神會的樂趣,他們將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就。

因此,對於任何事情來說,專註既需要明智選擇,也需要情感的引導。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時,成功就不會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