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難怪魯智深和武松的關系那麽鐵,你看他和潘金蓮有何淵源就懂了

2024-05-22文化

每當聽到「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句歌詞,你腦海中想到的是誰?盡管【好漢歌】唱的是梁山好漢,但筆者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魯智深與武松。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些上了梁山的好漢並非個個都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魄力,其次魯智深與武松也確實是作者花了最多筆墨去塑造的人物,再加上他們後來一同在二龍山落草,難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武松、魯智深劇照)

不過說來奇怪,其實順著原著劇情讀下來,那魯智深原本應該與林沖的關系更鐵才是,可上了梁山之後,他們幾乎是再無交集,魯智深也多半是與武松出雙入對,一同行動,施耐庵如此設定有何玄機?

一、魯智深與武松

故事初期的魯智深是救過林沖的,他們也算得上是過命的兄弟,可後來二人卻漸行漸遠。

當然,有人說林沖泄露了魯智深的來歷,把他是相國寺的僧人的事實告知了官差,但那不過是一句無心之言,後續的劇情中也沒有圍繞這個細節展開劇情,所以壓根無關痛癢,不至於讓這對兄弟之間的感情產生纖細。

不過後來的魯智深與武松關系最鐵也是事實,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倒不假,他們一同在二龍山落草,相對而言,他們對彼此的感情自然是比對其他好漢要更深厚一些。

但別忘了,二龍山上海有個二把手楊誌,這哥們比武松還先上梁山,可後來幾乎見不到他與魯智深、武松一同行動,只有那武魯二人形影不離,這就不太合理了。

(魯智深、林沖劇照)

比如後來梁山征東昌府的時候,武魯二人就一起對上了張清,說是:「魯智深擔著禪杖,此時自望見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顧走,卻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間,張清在馬上喝聲:‘著!’一石子正飛在魯智深頭上,打得鮮血迸流,望後便倒。張清軍馬一齊吶喊,都搶將來。武松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

這是武松救魯智深,到了征方臘時,魯智深又從包道乙手中救下了武松:「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

這哥倆就好似連體嬰一樣,從未分開。

而你若細品原著,就會發現作者其實早就打算將他們二人的命運牢牢的捆綁在一起了,這一點可以從他在原著中玩的一些「名字梗」中看出來。

二、【水滸傳】中的名字梗

當劇情發展到征遼一節時,書中登場了一位堪稱「神人」的好漢,那人便是許貫忠。

根據書中的設定,這人是個近乎完美的存在,比如原著第九十一回中提到:「貫忠博學多才,也好武藝,有肝膽,其余小伎,琴弈丹青,件件都省得。」

這人琴棋書畫,刀槍棍棒無所不精,更是個活地圖一般的存在,古代可沒有什麽導航,他這種人才更是不可多得,他甚至還精通契丹、女真、黨項、吐蕃、蒙古各國語文,從方方面面來看,這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存在。

然而他卻僅僅只是出手替燕青獻計,之後便早早退隱,退隱之前還說了一句:「今奸邪當道,妒賢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帶;忠良正直的,盡被牢籠陷害。小弟的念頭久灰。兄長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自古道:飛鳥盡,良弓藏。」

正是這句話救下了燕青。

(武松、潘金蓮劇照)

有人說【水滸傳】七十回之後是羅貫中寫的,因此這許貫忠就是作者本人在書中的化身,才會被塑造得如此強大,否則如此厲害的一個角色,為何只是短暫登場就早早退場?

這即是【水滸傳】中的名字梗。

而魯智深和武松的命運,也早已因為「潘金蓮」這個名字而被捆綁在一起。

三、與潘金蓮的淵源

武松與潘金蓮的故事讀過原著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那女子生性輕浮,嫁了武大郎卻不守婦道,勾搭上西門慶,還做出了謀殺親夫的事,最終武松為兄長報仇,一怒之下將她殺死,著實是解氣。

不過最先遇上潘金蓮的其實不是武松,而是魯智深。

魯智深與潘金蓮幾時有了交集?

其實你細品,原著第三回中,魯智深與史進、李忠落腳的地方叫什麽?

說是:「當下收拾了行頭藥囊,寄頓了槍棒,三個人轉彎抹角,來到州橋之下,一個潘家有名的酒店。門前挑出望竿,掛著酒旆,漾在空中飄蕩。」

(魯智深、金翠蓮劇照)

接著他們在這兒遇上了一位老漢,那老漢便提到這麽一段自我介紹。

說是:「老漢姓金,排行第二。孩兒小字翠蓮。鄭大官人便是此間狀元橋下賣肉的鄭屠,綽號鎮關西。老漢父子兩個,只在前面東門裏魯家店安下。」

接著便是魯智深接濟金老漢父女,繼而為了幫這對父母解氣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橋段了。

所以你註意到細節了嗎?

魯智深在「潘」家酒樓,遇上了一位姓「金」的老漢,得知了他的女兒金翠「蓮」被鎮關西欺負的訊息。

你看,這不就是所謂的名字梗嗎?早在武松遇上潘金蓮之前,作者就已經在書中暗示了潘金蓮的登場。

(潘金蓮劇照)

結合後來的劇情中,魯智深與武松走得最近,同時他們也是作者花費了最多筆墨塑造的人物來看,作者似乎是對「潘金蓮」這個名字有某種執念一般。

甚至武松和魯智深的為人很像,二者後來又都在六合寺死去,與其說這是兩個獨立的角色,倒像是施耐庵將一個角色的戲份拆到了兩個角色身上,因此魯智深和武松才會形影不離。

類似的將一個角色拆成兩個角色寫的部份其實還有不少,諸如項充與李袞,童威與童猛,解珍與解寶,這些角色壓根沒有獨立人格而言,又都是出雙入對,合為一人也絲毫不影響劇情走向,只是魯智深與武松的單人戲份更多罷了。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正是因為其中有諸多值得玩味的細節,所以這是巧合,還是作者刻意為之?這位好漢,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