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首詩,一口氣帶你看完中國的傳統節氣文化。

2024-03-05文化

前言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 。

二十四節氣審批成功現場圖片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透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

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唐· 杜甫【立春】

二、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個節氣。

它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多,進入雨水節氣後,中國北方地區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因為尚未入春,所以仍然很冷。

而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

三、驚蟄。

驚蟄,全國陽氣開始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麯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宋·陸遊——【春晴泛舟】

四、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個節氣。

古時又將它稱為"日中"、 日夜分" 。,它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

自這天以後, 北半球各地白天時間變長,夜晚時間變短,南半球各地夜晚時間變長白天時間變短。

這時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中國大部份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了春季的生長階段。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唐·劉長卿——【春分】

五、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

在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 大地呈現出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六、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它是一個反映降雨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谷雨時節,在中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 。

邵平瓜地接吾廬,谷雨乾時偶自鋤。

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

唐·曹鄴——【老圃堂】

七、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它標示萬物進入了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後,太陽的日照時間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由此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按照中國現代氣候學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才為夏季開始。

漸覺風光燠,徐看樹色稠。

蠶新教織綺,貂敝豈辭裘。

酷有煙波好,將圖荷芰遊。

田間讀書處,新筍萬竿抽。

宋·薛澄——【立夏】

八、小滿。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

它意味著節氣進入了大幅降雨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雨。

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變得飽滿,但還未成熟 ,只是小滿,並不是大滿。

小滿節氣期間,北方地區降雨量很少或者無雨,因此在這期間氣溫上升的很快,與南方地區的溫差進一步縮小。

我愛江南小滿天,鰣魚初上帶冰鮮。

一聲戴勝蠶眠後,插遍新秧綠滿田。

明·文彭——【四月】

九、芒種。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

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適宜晚稻類谷類作物耕播的節令 。

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 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 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這個時節,正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

窗間梅熟落蒂,墻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宋·範成大——【喜晴】

十、夏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

夏至這天, 北半球各地的白天時間達到了全年最長。

這一天太陽角度最高,但卻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 的一個節日,自古以來就有在夏至這一天拜神祭祖之俗。

此外,民間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逾年不與廟祭,敢雲孝子慈孫。

宋·範成大【夏至】

十一、小暑。

小暑,是夏季第五節氣 。

小暑為小熱,但還不是十分熱,意思就是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

小暑節氣開始進入伏天,天氣變化無常。中國大部份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天氣炎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

小暑過後嘗新米,人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並將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 。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十二、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的氣候特征就是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還有台風。

但它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的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的成長是最快的。

自古以來,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 的習俗,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唐·白居易——【銷夏】

十三、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的天氣仍然很熱。

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祝豐收的習俗。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寶鴨香消沈火冷,侍兒閑自理空侯。

明·夏雲英——【立秋】

十四、處暑。

處暑,是秋季第二個節氣。

它的意思就是炎熱離開 ,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提醒人們好註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 拜土地公等。

雨後風涼暑氣收,庭梧葉葉報初秋。

浮雲盡逐黃昏去,樓角新蟾掛玉鉤。

宋·朱淑真——【初秋雨晴】

十五、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

白露節氣基本上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萬物伴隨著寒氣的增長,逐漸蕭落和成熟, 豐收的秋季帶給了人們豐碩的食物 。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唐·李白——【玉階怨】

十六、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半球推移,此時的北半球白天時間越來越短,夜晚時間越來越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也曾是古時的「祭月節」。

橘棋留未著,梅酒快先嘗。

野老心如淡,秋分夜倍涼。

明·區越——【秋夜·其二】

十七、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是在每年的公歷10月7日—9日 。

寒露節氣後,太陽日照的時間減少,熱氣也慢慢退去,寒氣漸生,南方地區氣爽風涼,少雨幹燥,而北方地區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半饑半飽隨時過,無客無書盡日閑。

童子貪眠呼不省,貍奴戀暖去仍還。

宋·陸遊——【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十八、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

霜降草花落,林柯亦紛披。

耿耿園中菊,煌煌發幽姿。

宋·朱豈——【采菊亭】

十九、立冬。

立冬, 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冬,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中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

隨著時間推移,天氣也越來越冷,在一些北方地區,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已過重陽種菊花,留連秋色帶霜華。

休言明日朔風起,腸斷天涯人懷家。

宋·葛紹體——【煙雨館立冬前一日】

二十、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個節氣。

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系 ,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唐·戴叔倫——【小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

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雨量漸漸增多。

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

海天黯黯萬重雲,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風吹雪深一丈,大布縫衫重七斤。

宋·陸遊——【大雪】

二十二、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份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一天,此後則陽氣漸漸回升。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裏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唐·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

二十三、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

它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俗話有講:"冷在三九", 因此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

夜半殘燈坐不眠,孤吟霜月小寒天。

昏昏病眼時無恙,又托精誠向簡編。

明·吳與弼——【寒夜獨坐】

二十四、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

大寒在傳統節氣中是極冷的時節,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全年的最低氣溫就會出現在大寒節氣之內。

凍雲垂地北風顛,妝點江湖欲雪天。

我亦隨身有蓑笠,興來同上釣魚船。

宋·李光——【連夕大寒示鄰士二首】

結尾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作了巧妙的結合。

因此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