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求人先求己,無我先識我

2024-06-18文化

人總有力不能及的地方,都有求人的時候。當你求人的時候你會怎麽做?你是打電話求人,還是親自登門並帶著禮物過去呢?

求人並不丟人,它只是生活中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之所以你覺得難為情,那是因為你無法放下自我,其深層的邏輯則是心有恐懼,害怕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害怕別人拒絕,更甚之還會害怕以後怎麽還人情。

很多事當過去的時候,回頭看時也並沒有如當時那般似要天塌的焦慮。求人只是一件事,求人先要反求自己內心的平靜,能以一種平常的心對待,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當你坦誠你的困境,真誠求過後,成了自然好,不成也只是一次失敗罷了。

求人之時也是洗煉自身之時。就當是鍛煉自己的意誌及驗證某些關系的契機。或者說不定,你的這次求人只是給被求的人一次機會呢。

不求別人的接納,不避他人的排斥,當你心無羈絆的時候,你的求人才和求己融為一體。才是處世智慧的昇華。

科學之所以被人推崇,那是因為科學總是以嚴謹深入的態度對待某些事,因此才能獲得一次次的成功並達到人所不及的高度。同樣,一件事若不剖析,不深入,只在表面下功夫,自然也不會取得成就。

許多人去寺廟燒香拜佛,手戴佛珠,做著標準的禮節,燒著昂貴的香,此時心裏卻驕傲地認為自己做的到位,應該能得到什麽保佑了。但事實上,他沒有把心帶來,又怎麽能得到保佑。

若你對自己足夠敏感,你就會發現,當你有害怕求人,張不開口的情緒時,你也會害怕失去名聲、金錢和權力;上台演講就會有緊張的情緒;就會對做一件事害怕失敗;也會對別人不尊重你而心生憤怒。

你就像一個套娃,一層一層地套著,纏繞在自我的負面力量裏,不能自由。

一個人的心若無法開啟,無法做到至誠至簡,就會陷入自我的泥沼。

當你在大街上走路時,你會看到各種各樣走路的人。很奇怪不是嗎?不同的貓和不同的狗走路都一樣,但同樣兩條腿的人走路卻個個不同。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於你熟悉的人來說,在看不清面容的昏暗的燈光下,你可以輕易地透過來人走路的樣子判斷出他是誰。但你不能判斷出那是否是你家的貓。

人總帶著自己的氣息和標簽,上位者總要彰顯出自己的地位,有錢人總要顯示他的富有,自戀的人總要拿捏著姿勢,左搖右擺做著非人的動作,自卑的人總是閃躲在邊上,浮誇的人邁著八字步。陰暗的人四下張望。心浮氣躁的人急促的腳步。

相由心生。心之所往,身便從之。

若一個人的心不誠,則言行自然不誠,言語推諉、眼神躲閃,耳朵也會被細小的聲音吸引。【孟子】中有一篇文章就是描寫孟子對待心不誠的齊王。

孟子正要去見齊王,齊王卻派人來,對孟子說:「我本該來請教你的,可是我著涼了,不能吹風,如果你能來朝見我,我就在朝堂上請教你,不知可否。」

孟子答道:「我也不幸得了病,不能前去朝見了。」

但次日,孟子卻跑到東郭家吊喪,公孫醜於是說:「你昨天托病拒絕了齊王,今天又跑去吊喪,這樣不好吧。」

孟子答道:「那怎麽啦,我昨天病了,今天好了,怎麽不能去吊喪?」

孟子後來說:「如果一個不能尊德樂道,心無仁義之心,是不足以和他一起談論仁義,有所作為的。齊桓公不敢召喚管仲,管仲都如此,何況不屑於做管仲的人呢。」

孟子一眼看破玄機。我們說,求人就要有求樣,那些只做表面功夫,雖說的好聽,讓人挑不出毛病,但身求而心不求,是無法達成所願的。

一個人心不通,理則不透。心不誠無以感動人心,劉備非三顧無以捧出臥龍。人若不能從內到外一知的處世待人,那些埋藏在心裏的自傲、自矜、自負便會分擔了自身的力量和精神,就達不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程度。

李嘉誠總是秉承:「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一個人不能看到自我的斑斑點點,那就無法實作無我。當心中無我時才裝的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