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外婆留下的碗哪能修,父親惦記的修面哪裏有,全城尋「閃亮的手藝人」

2024-09-24文化

一只破了的碗,一把掉了壺帽的紫砂壺,為何會讓他們費盡心思尋找鋦瓷師?老人的胡子長了,心心念念想找一個老底子的修面師,家人跑遍大半個杭州找不到一個實惠的……

節奏飛快的現在,依然有一群「念舊」的人。

有的人一樣老物件用了大半輩子也不願意輕易丟棄,有的人「倔強」地守著一門老手藝慢慢老去。

老物件會破,會修的人卻越來越難找……

連續兩天,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幫接到了讀者朱女士和陳女士的求助,她們想要記者幫忙尋找的是同一樣東西——散落民間的老手藝。

「無論是修面還是補碗,現在看來似乎很背時,但其實舊物修復,修復的遠不止舊物,更是情感和寄托。萬物有靈,那是長情一種。」陳女士說得很懇切,家中的一把紫砂壺比她年紀還大:「是和我們一家呆了快50年的紫砂壺,不名貴,也不值錢,但對我來說它很特殊,能不能請你們幫忙找到人修好它。」

兩把破了的紫砂壺,是一家人的光陰故事

陳女士想要修復的兩把紫砂壺,一把是父親的,一把是她自己的,破的地方都是壺蓋區域。

陳女士父親用了半輩子的紫砂壺。受訪者供圖

「這把紫砂壺陪伴了父親大半輩子,前幾天壺蓋的把手突然掉了,老人著急了好幾天。」陳女士說,父親今年82歲,這把紫砂壺大概是父親40多年前買的,幾乎陪伴了他大半輩子。

當年為了買這把壺,差不多花了陳爺爺一個月的薪金:「那時一個月薪金大概5塊,我記得很清楚,我爸買回來,還挨了我媽一頓罵。」

「壺破了,那就換一個。」這大概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但對於老人而言,這把壺的意義遠比用它來喝茶更大。

如今,老人早已記不清楚為什麽要買這把壺,但用不上壺的日子,老人卻很不自在。

「我覺得這把壺,對我爸爸來說,就像是一直伴在左右的老友。手捧著壺,那些年輕時的回憶,就像茶香那樣,在記憶裏氤氳開來。可能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傳家寶吧。」

父親破了的紫砂壺,讓陳女士想起家裏另一把紫砂壺。

陳女士家的另一把紫砂壺。受訪者供圖

「這把壺已經破了有些時日了,是我結婚的時候,我愛人買的。」陳女士感慨,這一晃就快30年了。

如今,陳女士的兒子都是研究生了。

巧的是,陳女士的這把紫砂壺破的也是壺蓋。「也記不得是啥時候破的,只記得是被兒子不小心碰了下,蓋子摔成了兩半。」她說,想著是結婚時買的,就一直留著,「大概也是一種情結吧。」

陳女士想把兩把壺都修好。「老底子家裏的搪瓷杯、碗破了,不就是能修就修嘛。」她說,也許如今修壺的代價比買一把更大,但修的過程和心境很有意義。

這幾天,陳女士費了心思在網上找了會修紫砂壺的手藝人,要找一個投緣、合適的還是「挺難」:「就拜托記者了,能否幫我問問杭州哪裏可以修。」

越來越少的修面服務,老人們卻總是記著

同樣要找老底子手藝人的,還有朱女士。

「我想找一個帶修面服務的理發店。」她說。

朱女士的父親今年80歲,一個人住在西湖區的馬塍路上。

前陣子,朱女士發現,父親的胡須有一段時間沒有打理,白胡子又長又亂。

父親電動剃須刀不會用,接連買了3把,老人連怎麽充電都學不會。而手動剃須刀,老人也常常忘記更換剃須刀刀片,胡子總是刮不幹凈。

「老底子小區邊的理發店,理完發還會幫忙刮胡子,修一下面。現在好像找不到這樣的理發店了。」朱女士說,小區邊高檔理發店一家家開,老人們卻不太敢走進去。

朱女士在網上搜了不少「修面」服務,跳出來的都是在下沙、蕭山、余杭這些地方,離得太遠了,過去不方便。「城區裏采荷路上有一家,我帶爸爸去體驗了,就是有點貴。」她說,修面是店裏的一項服務,要先搓背、做面部按摩,最後才修面,服務質素是不錯,一整套服務下來要138元。

「父親一聽這個價錢,肉痛到不行。」朱女士說,老人想要的還是那種家門口的小理發店,花上不到20塊錢,可以剪個頭,還能刮個胡子修個容,更重要的是,能坐著跟同齡老人聊聊天。

看似不起眼的手藝人,填補著心底的珍貴

修碗修紫砂壺的鋦瓷師,網上一搜還是能找到一些。

前段時間,杭州徐女士就透過網絡找了一位鋦瓷師,花了好幾百修好了一個碗,一個用了好幾十年的碗。

「這碗破掉的時候,我難過了很久。」徐女士說,碗是過世的外婆留給她的:「一點都不貴,可能當時外婆買給我的時候也就幾塊錢,可這碗就像外婆一樣,陪著我長大,看到它我總會想起外婆,一個可以為我遮風擋雨的外婆,一個你想要什麽都想盡辦法無條件滿足你的外婆。」

手藝人修好的不僅是一個碗,更是心底裏最珍貴的記憶。

手藝人刮幹凈的也不只是老人漸長的胡須,更是守護了一種老底子親切的社交模式。

時代在變,那些曾經大家習以為常的老手藝,卻變得越來越不起眼。

它們還在嗎?它們會被時代淘汰嗎?

或許會,又或許不會,大概總會有人尋尋覓覓找過來,找他們恢復一件舊物。

就像我們這次想發起的特別策劃一樣。

「記者幫國慶特別策劃——看見身邊閃亮的手藝人」想把這些手藝人找出來,告訴大家,有需要時可以找他們,也聽聽他們幾十年守著一家小店,守著一門手藝背後的酸甜苦辣。

鋦瓷師,綁棕綁的,做篾席的、修手表的、修復字畫的、修面的、彈棉花的、做子孫桶的…… 你們都在哪裏呢?

被修復的一個碗、等待提取的一張棕綁、享受一次妥帖的修面服務,真正的生活智慧和沈澱,也許都能透過這一次尋找找到答案。

如果你有舊物需要修復,可以給我們留言,如果你知道哪裏有了不起的手藝人,也可以給我們留言。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