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特派員蹲點報告:檇李,咋念?穿越千年而來的名果,為何鮮為人知

2024-06-08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蔚 余雯雯

今年5月8日,作為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員,我(潮新聞記者余雯雯)被派駐到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凈相村。

什麽是文化特派員?它是浙江為解決鄉村地區對高品質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推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個專案,首批有100位。我們奔赴全省各地的鄉村,進行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服務供給、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資源挖掘等工作。

領到聘書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名潮新聞文娛中心的新聞工作者,到鄉村去,能做什麽?能給當地帶去什麽?

凈相村在哪裏?從地圖上看,嘉興市中心以東,距離我的報社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凈相村有什麽?幾次調研下來,我發現抓手其實不少,但第一眼看到「檇」字,我就好奇了——這裏是公認的嘉興名果「檇李」的正宗源產地。

凈相村要什麽?最迫在眉睫的恐怕是再過幾天,今年的槜李就要上市了,如何更好地進行對外傳播,如何讓槜李出圈。

村支書王建峰說,他們從2017年起復興檇李產業,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一提到檇李就能想到凈相」;新豐鎮黨委委員朱天一,拿給我一本鎮裏最新梳理的【凈相檇李】,恨不得把冊子裏的每個字掰開來講給我聽。

如何讓槜李文化真正「活」起來,以延續凈相村背後的千年文脈?如何文化賦能檇李,打造文化標識,助力村民發展實業和產業?這是我和我所在的團隊接下去要面對的。

先跟著我和我的同事李蔚一起,去認識一下橫貫古今的檇李。

嘉興南湖區凈相村,高安吉家的果園裏,青青的果子已累累掛滿枝頭。

【文化故事:檇李的歸來】

「很快的。從青到黃,10來天;從黃到紅,10來天。這個月底,就熟了,紅中透紫,還帶些半透明。」

這是檇李,穿越千年而來的古老名果。

檇同槜(音最),【說文解字】雲:「以木有所搗也」,搗即打擊,似即整枝之意。檇(槜)李一詞,只用於兩處,一是特指這種名果,一是嘉興的古地名——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最著名的兩次戰爭,就叫「檇李之戰」。說起來,以水果名作為城市地名,這似乎也是唯一。

檇李因此成為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征。歷代的文人雅士在題款落章時,總喜歡把「檇李」放在自己名號之前。

幾十年前,金庸在寫給同窗沈德緒的信中,也會多問一句「醉(檇)李還在不在?」當年,查良鏞就讀的省立嘉興初級中學(現嘉興一中)原址附近,有一個範蠡湖,湖邊就有一座檇李亭。沈德緒(原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園藝教育家)叫學生陸其華去找找看。

「我在那一帶找了半天,一棵槜李樹也沒看到。」陸其華說。不僅範蠡湖畔找不到一株檇李樹,後來他尋到曾是嘉興八景之一的「槜李凈相」中的凈相寺,千年種植的檇李樹也蕩然無存。

從幾近湮滅,到重回凈相,檇李的歸來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凈相寺和檇李】

高安吉的嶽父謝佐良,凈相村人,今年89歲。

老人家就住在距凈相寺山門原址不到百米的地方,從小聽著檇李的故事長大。

傳說西施赴吳的途中,經過檇李城,見成片李樹結滿了果子,就隨手采下一顆,用指甲輕輕一掐,頓時果汁橫溢,香氣入鼻。這一掐,從此給檇李添了一道特征,在果子的底部有像指甲掐過的「西施指痕」。

故事在凈相村代代流傳,故事中的主角檇李就種在寺中。謝佐良還依稀記得凈相寺被燒毀前的樣子,寺前有橋數座。山門旁,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山門前,有一條河橫淌而過,街傍著河,沿街開滿店鋪,是方圓數裏最熱鬧的地方,

凈相寺自宋時起,就是嘉興一帶著名的大寺,寺中栽有一片檇李,由僧人打理。

檇李名氣很大,因為它的味道遠遠超過其它的李子。嘉興境內也產其它的佳果,比如夫人李、紅心李、粉紫李、郁李……但唯獨槜李被稱為絕品、仙果。

但是檇李很難種植。直到清初,凈相寺雖是嘉興一帶檇李種植規模最大的一處,但總數不過五六十棵,而且產量每況愈下。

鴛鴦湖就是南湖,朱彜尊在【鴛鴦湖棹歌】裏也數度提到檇李

清代詩人、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彜尊在【檇李賦】序中說:「檇李,縣東凈相寺有之,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將來慮無存矣!」

官府和地方惡紳不斷向凈相寺索要進奉,讓寺僧苦不堪言,甚至伐樹不願種植。清末時,每斤檇李售「番銀」一元,還供不應求,不易購到。及至上世紀30年代,凈相寺幾番毀於戰火,寺中的檇李樹盡乎絕跡。

「土匪來過,日本人來過,還放火燒寺。寺裏的和尚自己都顧不上了,哪裏還管得了果樹啊。」

【祖爺爺果樹】

芒種前一日,風習習,跟在高佐良身後,沿著凈相寺原址前的河,走到一座橋上。橋下的河水仍在流淌,橋邊468歲的銀杏樹歲歲枯榮。突然想問,老人家,當年的檇李您嘗過嗎?

「就聽聽,吃勿到。」謝佐良擺擺手說。

在謝佐良前半生的記憶裏,檇李的絕味與珍貴只存在於村人的講述裏。據說,凈相寺附近有一戶李姓人家,業中醫,曾從寺裏乞得數株分根苗木,辟園移植,按一本【檇李譜】上的記載打理果樹。雖然產量少,但每年仍有結果。果熟後,從樹上摘下就擱在藍花細瓷蓋碗裏,一只碗只擱兩顆,一只提籃裏只擱兩碗,分送與當地的官員鄉紳。可見這種果子有多珍稀。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非常重視檇李的種植繁殖,但在培育上遇到難題,產量一直不高,碰上小年,甚至每樹僅結一二十顆。

謝佐良第一次吃到檇李,是80年代了,仍舊非常難得。

「這果子有酒一樣的香氣。」他說。按照從小就聽來的吃法,他先用雙手把果實輕輕揉一揉,再將果皮戳一個小洞,用中空的麥桿當吸管,肉漿竟然就吸出來了。

「吸完後,薄薄的果皮裏只留下一條果筋,金色的,連著果核。」謝佐良當時還舍不得扔,將果核取出後,他在果皮裏灌了水,放了一夜。「第二天再吸,還有微微的酒香。」

10多年前,謝佐良的女婿高安吉成為凈相村第一批引種檇李的果農。

高家的院子裏繪著墻畫

一走進高家的果園,迎面就是一株樹冠超大的果樹,向外伸展的枝幹都架上了支撐,綠葉叢中一簇簇的青果又大又沈,比別的樹結的果明顯大上幾分。

「果子越大,樹齡就越大。」身後傳來高安吉的這句話,於是猜起來「這棵是不是整個果園裏最老的一棵?」

「沒錯,它就是祖爺爺,本來跟它一樣歲數的有三棵,另外兩棵都死了。」高安吉說,檇李可難種了,拿伺候別的果樹的那一套來對付它,根本不行。而且剛引種過來的果樹,頭三年結的果是不能吃的,後兩年要看運氣,一般是五年打底。

邊說,高安吉順手就開始整枝疏果,折掉幾根枝葉,摘掉幾顆小果,泥地上到處滾著楊梅般大小的果子。

「檇李最後成熟時,比乒乓球都要大。去年的檇李果王,一顆有三兩四重。聽說今年還要評果王,前兩天剛剛來通知。」

【124個品系的正宗本源】

給高安吉引種檇李的人,正是那名當年幫沈德緒在範蠡湖畔遍尋檇李不得的學生。

陸其華是嘉興南湖區人,也是聽著檇李故事長大的。他沒想到,金庸老先生信中這一問,竟開啟了他長達30余年與檇李的緣份,「後面做的事情完全超越了我老師交代我的任務。」

「主要還是愛好,如果不搞的話,檇李就要消失了。」

陸其華與檇李,也有一段久遠的記憶。10多歲時,有一次他跟著生產隊的車去桐鄉一個畜牧場裏裝肥料,意外在附近的果樹上嘗到一種李子。

「我摘了四顆,本想揣兜裏帶回去,結果稍稍一壓,水都出來了。」陸其華小心地舔了一下溢位來的果汁,微微的酒味,異常的香甜。

「我當時吃的,很可能就是桐鄉從凈相寺移種過去的檇李。」在範蠡湖畔遍尋不得的陸其華,於是尋到了凈相村。「這裏畢竟是檇李的正宗發源地,但是太遺憾了,一棵老樹也沒留下。」

他又從凈相村出發,去附近的鳳橋村尋找,再往桐鄉,去了屠甸、王店和豐子愷的老家石門鎮……

尋找的範圍越來越大。

陸其華想到,當年浙江大學在抗戰時期一路西遷,農學院是帶著果樹標本的,那麽沿途會不會有留存?他根據西遷路線,江西、湖南、貴州,一路尋訪。考慮到檇李最早見載於吳越邊境一帶,他又在太湖流域一帶,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細細尋來。

「時至今日,我一共找到124個檇李的品系,有的已經退化得非常嚴重。」陸其華將找回來的都保存在自己30畝的果園中。

他還提到,曾經浙江省農業廳專門成立過一個檇李攻關組,「但是後來都放棄了。」

為什麽?正如高安吉說的那樣,對付檇李不能以常規果樹的種植思路。

「種植檇李形同砂鍋燉老鴨,要慢火煲湯,心不能急。如果為了長得快,用復合肥下猛料,基本就完蛋了。」陸其華說,高安吉最早的幾棵檇李樹,是他親自做的嫁接,他還對高家果園的土壤做了土質分析,交代高安吉要給果樹澆羊糞,才能提高果實的甜度。

「檇李的根系比一般的果樹要淺,所以土壤的疏松度很關鍵;檇李怕風,沿海風大,很容易把果實吹落下來……」

多年研究下來,陸其華總結了十幾條的秘訣。他說,檇李也分派系,目前品質最好的是「真種」,也就是他給高家果園裏引種的品種;還有一個是早熟的「普通種」,主要從桐鄉引種而來。

「這在桐鄉的地方誌上是有記載的。」陸其華說,「桐鄉的檇李引自嘉興凈相寺,後來有所變異。所以,檇李的正宗本源地是凈相村,這個是肯定的。」

檇李幾近湮滅,為追尋留存的蛛絲馬跡,陸其華不僅搜遍了半個中國,也一趟又一趟去嘉興當地的檔案館、圖書古籍館搜集文史資料。他曾經有個想法,「歷史上有兩版【檇李譜】,一版是1857年王逢辰寫的,一版是1936年朱夢仙的。本來,我也想再出一版。」

如今,陸其華幫助凈相村90%的果農都引種了「真種」的檇李,檇李又回到了凈相。他覺得出不出【檇李譜】,都已經很心慰了。

【凈相槜李】 圖,現藏於嘉興市博物館

【20元一顆】

在凈相村裏轉悠,發現不少人家門前屋後都種有三五棵檇李樹。

「檇李是真的難種,產量也是真的低,但大家對它有感情,到底過了這麽多年,檇李又回到凈相了。」高佐良望著窗外後園裏的那三棵果樹說,「明年結的果子就能吃了。」

近十多年來,檇李在嘉興終於恢復了一點元氣,花了力氣推廣種植。1998年,【浙江日報】曾報道過,一公斤的檇李賣240元。近年,8枚禮盒裝的檇李市場價在160元左右,可見成本下來了。但是,除了老一輩的嘉興人,檇李的知名度還是不高,尤其是年輕人和外地人,從來沒聽說過,也想不通什麽果子金貴到要賣20元一顆。

陸其華也很遺憾。「國內最權威的園藝學家吳耕民先生曾經說過,檇李堪稱國中名果。」

什麽是國中名果?陸其華理解為,就像市花桂花最能代表杭州,最能代表中國的水果,就是檇李。

檇李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且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時,已有檇李地名,而歷代地方誌相繼載稱:「地以果名」。

深以為憾的,還有劇作家呂建華。從省文聯戲劇家協會退休的他,在凈相村以北5公裏的民豐村白蕩漾,租下一塊地建起了檇李草堂。這是他50年前作為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

呂建華在果園裏幹農活

懷著對這片曾收留過他的土地的特殊感情,呂建華在這一片曲水環繞的草蕩,開墾出了一片果園,種下了160多棵檇李。

近幾年來,他常常在草堂管理果園的檇李,入冬前施肥剪枝,二月裏治蟲護芽,春日裏靜等坐果,待顆顆青果冒出來時,他又忙活起來,疏果,張網防鳥,吊枝以防止果垂枝斷。

「我喜歡幹農活。」他笑咪咪地看著一棵棵樹上累累的青果正向著成熟作最後的沖刺,時不時掏出手機,湊近給已經顯出「西施指痕」的果實拍個特寫。

越成熟,「西施指痕」就越明顯

逛完一圈果園回來,他就回到書房,翻起資料開始醞釀寫一個有關檇李的越劇本子,桌上除了槜李的文史資料,還有一本昆曲【綄紗記校註】。

「這裏面就講到了檇李。幾千年裏,檇李沈沈浮浮,但一直活在民間。靠的是什麽呢?」

【春秋時的戰場】

檇李一詞,最早見於【春秋】,魯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敗吳於檇李城。」

在【左傳】中,具體的記述是:吳伐越,越子勾踐禦之,陳於檇李。陳,通陣,說的是越軍在槜李列陣防禦吳軍。

連環畫上的【檇李之戰】

可見,作為地名的檇李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的分界地,也是兩國爭疆奪地的大戰場。

「當時,吳越兩國的國界如犬牙交錯,城堡諸多,用於防禦練兵。」呂建華說,在古籍中有記載和現今仍有遺存地名的古城堡就達十四座,南宋詩人張堯同曾說,檇李是「無處不高城」。「所以檇李不是一個單獨的城堡,是指一個較為廣大的地界。」

因此,以檇李為字首的地名,不勝列舉,檇李城、檇李鄉、檇李墟、檇李村、檇李池等等,僅檇李亭就有三處,各種「檇李」覆蓋了覆蓋了嘉興(新篁、梅裏)、桐鄉、海鹽(澉浦、六裏)等一大塊區域。

歷史的土壤上,又長出生生不息的傳說。當時,越國的西施要到吳國去,過邊境時不可避免地要經過檇李。「很多古籍、誌書都說,範蠡陪西施入吳。傳說中,西施不僅在途經檇李時,嘗了果子,還在這裏停留,學習過禮儀、歌舞、女紅等等。」呂建華說,整理一下嘉興一帶的地名,還會發現有很多與西施範蠡有關,比如國界橋、範蠡湖、語兒亭、學繡塔、西施梳妝台等等。

歷經數千年,吳越爭霸、西施入吳的故事還在民間流傳,在呂建華看來,這是老百姓的選擇,他們的內心認同越國的臥薪嘗膽、發憤圖強,認同西施為國家大義而作出的犧牲,「說到底,是民心的選擇,檇李,這個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名果才得以與傳說故事相伴相隨,流傳千年。」

「檇李,其實是被埋沒的文化大IP。它與古老的歷史緊緊相扣,與嘉興的江南文化無縫銜接,有厚重的積澱,有傳說的加持,難道不應該好好打磨,吃出點文化來?」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