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工匠匯·首屆輕工大國工匠 | 孫鳳軍:歲月流芳,匠心不老

2024-01-19文化

赤梨葡萄寒露成

1952年,孫鳳軍出生在淄博市的一個琉璃藝術世家,自幼便跟隨祖輩學習琉璃爐工技藝。

「琉璃是值得用心去品味和感受的藝術。」孫鳳軍說。

或許,正是執著於這樣的信念,孫鳳軍致力於琉璃工藝品的研發、創新工作近50年,透過學習借鑒先進工藝,他熟練掌握了各種技能,不斷提升工藝水平,創作出大量流光溢彩的琉璃藝術作品。

孫鳳軍制作的琉璃作品,藝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布局構思精巧,色彩搭配典雅,細節處理逼真,技藝水平精湛。嬌艷欲滴的富貴牡丹,活靈活現的水晶蝦以及晶瑩剔透的青紫葡萄……似是有如神助一般,凡是經他匠心巧手擺弄出的作品,總能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身臨其境的藝術觀感,不僅充分展示了博山琉璃藝術的極致美感,更詮釋出琉璃藝術與日常生活的深厚淵源,意境深遠,讓人遐想不已。

孫鳳軍始終認為,藝術源自生活,更高於生活。「我的每一件作品,無一不是從生活中感悟得來的。」細細品鑒孫鳳軍美輪美奐的琉璃作品,可以讀出他對藝術的堅持和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對美的無限追求。

以他的成名作【富貴牡丹】來說,就是孫鳳軍在一次牡丹園遊會後,經過上百次的試制、上千次的調色,才創作出來的上乘佳作。其中,紅牡丹的艷壓群芳、綠牡丹的雍容華貴、紫牡丹的超凡脫俗以及黑牡丹的冠世墨玉,真實再現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名句中「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場景。而孫鳳軍的另一個驚世作品【歲歲平安】,同樣是他不墨守成規,嘔心瀝血、執著創新的巔峰之作。

「歲歲平安」「多子多福」這是百姓給予葡萄最美的願景,「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這是詩聖杜甫對葡萄喜由心生的初衷。市面上制作琉璃葡萄的藝人不在少數,然而葡萄作品卻很難在國內的各類評比中脫穎而出,這讓孫鳳軍陷入了深深的沈思和反省之中。經過反復的觀察和創作,杜甫詩裏「赤梨葡萄寒露成」的詩句,仿佛讓孫鳳軍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馬上聯想到:「葡萄表面的一層霜,是當世琉璃葡萄作品中所欠缺的,吹制出掛霜的葡萄,絕對會增加葡萄的逼真度。」

於是孫鳳軍開始思考、研發、試制,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調色,終於讓掛霜的葡萄【歲歲平安】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被行業領導、同行大加贊賞,成為琉璃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裏程碑。

從【田園風光】【飄香茉莉】到【富貴牡丹】【蝦趣】,直到最新的【秋實·葡萄】【歲歲平安】,孫鳳軍在琉璃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求索,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孫氏」藝術風格,在琉璃業界贏得了廣泛好評和肯定。

萬千氣象粹火工

「琉璃燈工,看似操作簡單,其實極其復雜。」孫鳳軍說,為了達到燈工作品與實物色澤一致,需要經過數萬次的反復調色實驗。「另外,噴火嘴的溫度達400~800攝氏度,燈工藝人不僅要熟練掌握加熱塑形技巧,而且需要具備極強的耐心和毅力。」

琉璃燈工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而經久不衰。「所謂‘燈工’,就是利用玻璃棒或者玻璃管在高溫焰火下加熱熔融,經過不同程度的軟化後,利用拉、剪、鉗、繞、粘、彎、吹等手法快速塑形,在瞬間產生無限的創作可能。」在孫鳳軍看來,正是這項浴火而成的古老藝術賦予了琉璃姿態萬千、流光溢彩的特性。

熟悉燈工的人都知道,這門藝術並不是僅憑機械或工具對玻璃外觀直接改造的制作活動,因為有了「火」的參與,使玻璃材料呈現瞬間多變的特質,可以細若蛛絲,也可以圓潤如珠,形態各異,氣象萬千。當玻璃棒或玻璃管在噴燈上加熱後,制作者要隨時透過調整手勢來控制玻璃軟化的速度,還要確定玻璃的軟硬程度,以滿足不同造型的要求,同時要借助各種小型工具加以雕琢,隨時在「火」中調整玻璃形態。

「因此,只有充分掌握了玻璃的料性和火候,才能做到穩、準、快,才能遊刃有余、從容不迫,這也是許多燈工藝人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孫鳳軍說。

「正是因為環境艱苦,許多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幹。」孫鳳軍回憶到,12年前,為了讓祖傳的技法能夠得以傳承,無奈之下,他硬將已小有成就的兒子從青島黃島拽回淄博博山老家,跟他從頭學起了琉璃燈工技藝。眨眼間已是一個生肖輪回,從並不熱衷到十分熱愛,看到兒子的每一分成長,孫鳳軍甚是欣慰。

池塘中,直徑足有15厘米的荷葉錯落有致,覆滿了清晨的露珠,青翠欲滴;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蓮花點綴其間,仿若國畫中著色的素雅花瓣,經脈分明,令人心生歡喜;一只蜻蜓翩翩而至,矗立荷尖,輕盈的翅膀折射出五彩的光……這是孫鳳軍和兒子孫磊不久前剛合作完成的新作【連年有余】,在傳統琉璃燈工技藝上賦予的多個創新,觀者無不大開眼界,連連稱奇,嘆為觀止。

在行家的眼裏,孫鳳軍創作的【富貴牡丹】,借鑒了國畫的用色手法,花瓣由深到淺,呈現出漸變色;而他制作的【連年有余】,不僅荷葉采用了新工藝,做出了普通燈工望塵莫及的規格,而且為了追求細節上的完美,蜻蜓翅膀選用了新材料,可以多角度展現不同的色彩……

就是這雙飽經滄桑、常年炙烤的手,演繹出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視覺斑斕與藝術魅力。「幹這行50多年,都是近距離烤火作業,難免會這樣。指尖皸裂、粗糙,指關節凸起,指甲泛著微黃的雙手,除皸裂、有些疼癢外,倒也沒什麽。」喃喃話語間,孫鳳軍微笑著將琉璃制作技藝的艱辛敘述得如此輕描淡寫。

如今,「葡萄孫」的名號,在琉璃界可謂是響當當。從事燈工藝術創作50余年,孫鳳軍在傳承博山琉璃精華的基礎上,一直致力於創新,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孫氏」葡萄燈工風格。

持守創新砥礪行

很難想象在當今這個時代,隨著大數據、雲端、流動互聯網等詞語一同火起來的,還有工匠精神。工匠,意味著用雙手去創造,意味著一種不辭辛苦的勞作,意味著一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

博山是中國陶瓷琉璃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著「世界琉璃在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的美譽。

雖然,在這片熱土上,已經擁有省級以上陶琉藝術大師120余人,是中國最大的琉璃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博山設計制造的系列琉璃產品,還被廣泛套用於奧運場館等標誌性景觀建築,彰顯了陶琉產業發展的實力和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其他許多傳統技藝所面臨的困境一樣,豐富的琉璃資源,掩飾不了「風華絕代」、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人才的‘青黃不接’和產品的缺少創新,曲高和寡,是琉璃燈工技藝目前最大的危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進來,不要讓這門絕技成為‘絕響’。只要破題,琉璃藝術就一定會迸發出新的活力。」這是孫鳳軍的隱憂,也是他懷揣的信念與期冀。

「創新是琉璃工藝的永恒話題,唯有創新,琉璃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孫鳳軍常常掛在嘴邊的這句口頭禪,道出了他從藝50余載的真實感悟。作為一名資深的藝術工作者,孫鳳軍幾乎每天都在忙碌,每天都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重復的動作。而藝術的重復絕不單調,恰恰是在重復中,藝術家的手藝變得越來越熟稔,越來越精湛,也越來越有新的創意。

「是琉璃給了我這樣的一個舞台,使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精彩。沒有琉璃,我成不了大師,也做不出今天的成就,我是沾了琉璃的光!」每逢說起自己一生與琉璃結緣,孫鳳軍總是抱著感恩之心。

孫鳳軍說:「今後,還要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回報社會,不能在榮譽圈裏沾沾自喜,要帶好徒弟,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同行之間,各有長處,也要互相學習,多交流,共同推進琉璃事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全國委員會供稿)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