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龔彥竹長篇小說【走近我,走向前】研討會在京舉辦

2023-12-28文化

龔彥竹長篇小說【走近我,走向前】

研討會在京舉辦

龔彥竹長篇小說【走近我,走向前】研討會在京舉辦

龔彥竹

12月17日下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文學】編輯部指導,上海九久讀書人主辦的「‘00後’作家的內心風景和風暴:龔彥竹長篇小說【走近我,走向前】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當代】雜誌社社長李紅強出席並講話。白燁、梁鴻鷹、喬葉、嶽雯、興安、李林榮、饒翔、石一楓、劉詩宇等10余位作家、評論家,曾發現、培養並行表龔彥竹短篇小說的【北京文學】編輯部的兩位代表【北京文學】執行主編師力斌,【北京文學】副主編張頤雯以及本書作者龔彥竹與會研討。會議由上海九久讀書人副總編輯孫玉虎主持,興安特邀擔當學術主持。

孫玉虎

興安

龔彥竹2002年生於北京,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生,主修經濟學。【走近我,走向前】是她17歲時為最大程度地真實記錄童年而創作的一部長篇成長小說,堪稱一份珍貴的童年精神檔案。該書自10月出版以來廣受好評,已入選【文學報】童書好書榜、【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優秀暢銷書排行榜、探照燈好書榜等多個權威榜單。

李紅強

研討會現場氣氛熱烈。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當代】雜誌社社長李紅強代表出版方致辭,表示文學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對新生代作家將予以高度關註。孫玉虎作總結發言,誠摯感謝各位嘉賓的蒞臨和指導,並表示將進一步總結【走近我,走向前】的出版經驗和研討成果,為讀者奉獻更多能夠真正反映中國青少年心靈圖景的精品力作。

研討會現場

邱華棟

邱華棟指出,每一代人裏面都有一些早慧的寫作者,早慧的作家,才女型、才子型的作家最開始的作品我們一定要予以關註和支持,同時要予以巨大的鼓勵。因為每一代作家裏面都有一些文學的種子,慢慢地長成一棵樹,長成更茂盛的一棵大樹。這本書是一個很新鮮的樣本,我們要觀察21世紀00後年輕人成長的過程,這本書就會是一個很好的明證,是一個很好的值得分析的文本。

這本書看上去像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但是寫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敘事本身都產生自我質疑。它反映了文學的本質,文學最終要挖掘人到底是什麽,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地方龔彥竹發出了一個天問,她發現「我背負了無數個我,卻也忘卻了無數個我」。所以這本書有很多可以來探討的地方,它是一個極其豐盈的文本,是一個青春的文本,是一個朝向童年又面向未來不斷生長的文本。

李紅強表示,作為一個17歲的孩子,能把校園這個方面用這麽豐富的方式來寫,這是比較少見的。具體來講,在她的敘述裏面,有些時候是有跳躍的,是有聯想的,用我們原來的話,可能叫通感,藝術的跨越和聯想,她的藝術思維是非常發達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另外一個特點,叫「一和多」,一就是那麽短的一個時間段,從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她可不是純粹寫孩子的過家家,她寫到學校,寫到教育,甚至寫到她的父親,寫到這個社會,寫到對一個事情的理解和看法。在她起步的階段,她的作品已經關註了太多問題,這麽豐富的一個社會內容和心靈的內容,我覺得是她未來起到作用的一個重要的土壤。


師力斌

師力斌談到,彥竹今年第10期的時候,在我們【北京文學】發了一個小說處女作,叫【遇見】,寫的是三對母女的分離聚合。沒想到很快彥竹這個書就出來了,和刊物發表的小說有這麽大的不同。

它這本書是對於自己校園生活的回溯,或者是校園政治的一個呈現方面,有許多細節的東西,比如說課堂內外的校園政治,校園文化,同學中的「團團伙夥」,不純粹是一個孩子的眼光,她有一個成人的眼光,甚至還有一個海外的眼光。

喬葉

喬葉談到自己對【走近我,走向前】這本書的感受。她認為,這個作品是非常典型的成長文學,這樣一顆心靈,它就像一面照妖鏡一樣,其實對映了很多的問題。她是一個小小的心靈,但是非常的敏感,她有她這個年齡階段所呈現的社會性的這種豐富和開闊。

孩子的世界,層次是多維的,呈現出來的也很單純,實際上這裏面有很豐富的資訊給我們,視角獨特,觀察敏銳,表達新穎,裏面有很妙趣橫生的部份,有時候甚至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

白燁

白燁表示,彥竹這個作品絕對是一個有個性、很特別的作品。她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點,現實生活中包含了這一部份孩子的現象,她把這一塊寫出來,而這塊是我們之前不在視野之內的。所以看的時候我感覺到還是很震驚,她的記憶特別好,感覺特別好,記憶跟感覺這兩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是有一些天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

這個作品帶有很強的控訴性。她寫出了很多孩子的感受。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還是老師,怎樣去對待孩子,怎樣改變我們自己,這是社會性的問題。它確實值得很多家長、老師去讀。

梁鴻鷹

梁鴻鷹說到這本書的特點時談到,這個作品的氣質、氣息是非常好的。因為很多像她這個年齡段,寫東西有一些不可克服的毛病:一個是甜,一個是俗,一個是嘰嘰喳喳,還有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我覺得這個是特別可怕的,但是這個作品當中我沒有看到這些毛病,這一點是最值得肯定的。

其次,她沒有受到那種特別正統的觀念的影響。而她這個作品的文學性就體現在這裏,我們作家就是要發現生活當中的一些破綻。它的深刻性就在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這個事情太重要了。

嶽雯

批評家嶽雯結合成長經歷談到,整個小說其實是講的是一個有愛的孩子,怎麽去求證愛的過程。我們看的時候,一方面會覺得彥竹離童年更近,她可以帶領我們重新回到童年,另一方面我們是經由她的寫作重新體味童年,要比我們記憶中的豐富,要豐沛,甚至要復雜,甚至就是人世間的所有的復雜可能已經沈澱在我們的童年中,而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一個非常簡單、純粹,好像沒有什麽太多煩惱的童年,這可能是一個重新認識童年的過程。

李林榮

李林榮說到對整本書的感受。突出的一個感受就是它還原了少年心態和少年時期應該有那種語言本色。她對個人的感受和對周邊環境的感受,能夠采用一種比較開放的、比較活潑的,也是比較自如的一種心態。還原這種很寶貴的、很獨特的,獨屬於她自己這種少年心態和與之相應的這種語言本色很重要,因此她在面對過去的生活經驗的時候,哪怕是想象,這個想象的方式也是比較跳脫於實際的生活經驗。

同時,這本書帶著非常明顯的一種自覺意識,向讀者交代了「我」是出生在中產家庭的女孩子,這個也和過去普泛化、總體化的兒童文學或者成長小說的那種敘事方式有了一個劃時代的質的區別。它是一個標準的從兒童視角出發的中產階層話語樣本,這在我們今天的文學當中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突出。

石一楓


作家石一楓由本書說到了寫作的代際問題。龔彥竹把孩子當孩子寫了,把自己青春期具體地說是青春期之前的那段時間很真切地,而且是沒有其他雜念地寫了出來,我們中國的作家一旦寫到孩子,寫的都不是孩子,都是拿孩子說別的事兒。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能夠把孩子真的當孩子寫,很真切地就寫孩子這段時間的所思所感,把所謂孩子的社會裏邊的肌理,她的江湖,她的人際關系,她的想法有聲有色地寫出來,我覺得這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了,就很難得了。

80後從代際意義上來說,確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代際,因為它是一個完完全全在改革開放之後成長出來的一代人。之後又觀察過90後的文學,也觀察過00後的像龔彥竹這種文學,比起80後的作家來說,他們關註的問題更加具體化,更加就事論事,這點是有區別的。

饒翔

饒翔由本書談到關於童年的寫作。他喜歡這本書有很多原因,一個是它的文學質地很好,作者要用這樣的一個非虛構或者小說的形式為自己過去並不是很久的生命做一個記錄,這個本身就是文學很重要的一個層面。

她的寫作事實上是一個關於童年和童年消逝的寫作。作者所有的寫作都是要告訴我們,其實童年從來不是一個我們幻想中的平坦而潔白的世界,至少在一個敏感多思的女孩心中,不是這樣的。但是她以這樣的方式去提醒我們,我們怎麽樣告別童年,這個可能是作者的作品對於我們這樣一些所謂成人的一個意義。

劉詩宇

青年評論家劉詩宇比較關註的一個問題是今天的文學如何去書寫00後的形象。這本書裏面「我」的形象其實很重要,描述她的內心世界其實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切口,而且這不是由別人來概括的,她就是自己為自己代言,讓我們看到這些人真正的心靈世界是什麽樣的。今後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評論家,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參與到這個討論和創作當中。

張頤雯

張頤雯談到,現在接觸到的創作新人,多是各個大學裏面的寫作專業學生,他們的寫作技術訓練得非常好,但是直覺感悟力往往不足。特別希望能夠有龔彥這樣的非專業寫作者加入寫作隊伍。一年前看到龔彥竹的作品。彥竹特別坦然地呈現自己的從出生到12歲這個階段的生活,透過她的書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一代人,比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那種直觀的感受挖得更深,也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復雜。龔彥竹這一代作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沒有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她有煩惱、有痛苦,但這種痛苦是一種思考,是一種融合,沒有那種全盤的反抗。現在還說不好這是一個個體的現象,還是一個群體的現象。

活動最後,龔彥竹對大家與會研討表示真誠感謝。

研討會現場合影

稿件初審:周 貝

稿件復審:張 一

稿件終審:王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