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董宇輝訪談余華、蘇童及【收獲】雜誌主編程永新總結完整文字版

2024-02-29文化

以下文章是董宇輝老師在2月28日訪談余華老師、蘇童老師以及【收獲】雜誌主編程永新的總結文字版本。

第一,我喜歡看文字,因為速度可以自己掌控,第二,我現在興奮睡不著,索性就整理出來。第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麽好的總結值得分享。

董宇輝老師總結部份

(1)今天一開始,兩位老師神采飛揚地回憶了他們的文學少年,後來到文學青年。

誤打誤撞地或者是非常幸運的跟收獲結緣,然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學自信,也因此,後來有自己的文學審美。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在文學中想要幹什麽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在文學路上走特別順當。

余華老師總結作家寫創作時候的一種憐憫和同情,也許就是帶著這種憐憫和同情,他後來寫了很多非常經典的作品,那些作品中我們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其實最後也實作了這個效果,

雖然當年都是非常年輕的作家,但是非常的新銳,然後迅速受到了歡迎。

所以如果是鏡頭前很多朋友,大家自己想寫作,你有時候也不必過過度妄自菲薄。

有一句話不是這樣說嘛,叫做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

偉大的作家也是從一篇篇嘗試出來的,沒有人生下來就風光萬丈,天空一聲巨響余華老師閃亮登場,那也挺嚇人的。

(2)蘇童老師剛才提到,他現在回想起來很浪漫,一代文學青年,無比親密地走在一條路上。

你看直到現在,在島嶼上讀書,還親密地晚上一起喝酒喝茶到半夜。

親密了這麽多年,所以說明文學是有把人拉近的一個功能的。

我也在想,在互聯網上,其實一般情況下大家很快就會遺忘一個熱點。

但我們其實在互聯網上快有兩年多了。大家一直在關註,我覺得就是沾了文學的光。

就是因為一直在介紹文學作品,一直在跟作家訪談,你聊到這個書,他覺得哎呀共鳴,聊到下本兒又在共鳴。

持續地從文學中把那些共鳴,然後物象化,物象化成了這個logo,這個人或者是直播間這張桌子都有可能。

所以文學真的是會把人變親密的,所以當你想要跟一個人有更加親密的關系的時候,跟他讀一本兒書,可能會增加你們之間的親密。

收獲平等地擁抱了每一個親近文學的人,文學史記憶的罅隙裏,驚喜地藏著當年那些文學家愛好者的歡呼雀躍。

都能想象的那樣一個下午,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收獲】收錄了,高興到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3)當然剛才主編也回憶了從傷痕文學到改革文學,到尋根文學到先鋒文學。

到現在持續的這些變化,文學對於自己想表達的命題的探索其實從來沒有停過。

這個路還會一直走下去,因為人不同階段思考的問題不一樣。

就像大家現在都研究一個社會有垮掉的一代,有未知的一代。

人是在變的,人思想的命題不一樣,時代給你的困難不一樣,所以文學有時候要突破的這個障礙就不一樣了。

我們也相信優秀的雜誌會不斷的引領人類發展向前,因為它會提升人的審美。

(4)主編提到他覺得一篇好文章肯定要有思想性,有藝術性。

因為文學要堅持自己的審美,文學的審美有時候是要領先於並且高一點點現實生活的。

要不然文學就會失去它號召的作用,它也不會在文學青年裏頭成為高地了。

(5)文學有生理年齡,文學也會有意外,這是蘇童老師剛提到的,作家在不同年齡想表達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後來可能年齡越大,想表達的東西就會越來越高。

蘇童老師剛才非常謙虛,說他現在寫的是心裏想表現的75%,其實倒不是說現在比例不夠了,反而是可能心力太高。

心力太高之後,你那種觸達感就越來越難。因為人對於腦海中宏大的畫面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文字有發展階段,但想象力可能沒有階段。

(6)對年輕作家的培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剛兩位老師提到了在北師大他們現在教的學生,其實沒有一個準確的畫面,教之前我就知道我要把他培養成誰,培養成怎麽樣的,寫什麽文章?

我也不知道,教著教著發現,哎,這孩寫也挺好,我幫他這個改一改,他會成為這個方向。往那個方向改改,他從那個方向。

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老師,我之前教了八年,但我教的只是高中英語,高三英語。

我教的學生都是每天叫苦連天的,要考試,要升學。

那愁眉苦臉的,每天來都是:「老師考不上了。」

那很少見孩子們笑過,唯一笑的就有時候考試考好了,但是你知道永遠是少數孩子在笑,因為大學孩子是考不上的,對吧?

所以,你知道我當時那個工作時常給我的是更多的沮喪。

參加高考1000多萬人,每年985、211加上一本錄取他就100來萬人出頭兒,那剩下的孩子都是一次毫無意義的掙紮。

所以那些工作裏頭,我一直在想,我的工作的價值是什麽?

我後來說,你帶不走成績,你帶走夢想也行。

你帶不走知識,你當個好孩子,你當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也行。

所以,我總是在課堂裏頭試圖傳遞更多的這些,這也是為什麽我剛想問一下兩兩位老師,您在帶學生的時候會想要幹什麽啊?

可能對於學生來說,胸中一點墨,然後老師給他一點點引導,就可以筆下萬裏河。

年輕的作家會在一些巨人的肩膀上站的更高,看的更遠,也因此成長速度會更快的。

我們也期待兩位老師所帶的學生能夠之後有更好的作品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裏。

(7)文學會滋養人心。路的那一頭兒,年輕的自己總是會追問一個問題,這是我當年的實際情況。

在當年那樣貧窮,真的是貧窮和有些苦悶的生活裏,我有時候感到窒息,時常想逃。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剛提到的說平凡的世界那套書是能讓人喘息的,是救命的,黑暗裏也能灑光了。

他告訴你,你不必為此深深的歉疚和自責,你也不要為難自己,生活就是這樣子,你浪漫一些的,詩意的去面對,帶著有一種豪邁的氣質。

愁容滿面,步履徘徊,但是如果你能夠看到路的那一頭,給年輕的自己一個擁抱,再送他一本書。

因為文學真的是能夠改變人的,就是改變不了他的生活也能改變他的心地,你得給他一點值得念想的東西。

(8)卡夫卡,對余華老師說,寫作是自由的,威廉福克納告訴他讓心臟停止跳動,讓眼睛睜開,因為難的是心理的描寫。

包括剛才提到的罪與罰裏頭,就靠大量的寫動作也能把人的心理寫好。

一個作家的成長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讀者的這個成長也是有跡可循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在直播間裏其實推薦了很多作家和很多書。

余華老師剛提的一個點是互聯網有時候會單一放大一個點。

然後,在一個點占據99的註意力的時候,其實剩下99占了一的註意力,因為它會把馬太效應放大。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自己的文學審美是偏狹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我一直在讀書,一有機會,只要是作家願意來,我們都願意訪談。

我們想聊越來越多的作品,聊不同人的文學啟蒙和文學發展,聊各種各樣的寫作初心和寫作路徑。

現在有51.3萬人,今晚聊的這些話,不可能對鏡頭前的每一個人都有感觸,但是他會有一部份人。

我們想讓今天晚上聊的能觸到一些人,前段時間聊的觸到一些人,我們也想讓這個直播間變成一個超大的,只不過沒有磚和墻的實體書店,這是我們的願望。

(9)【如此蒼白的心】、【夜間故事】這兩本兒書,您如果能買到,您買,如果您想讓我們找,我們迅速找。

(10)黑暗的人性也可以描寫,三觀盡碎,蘇童老師剛才用了一個聽起來比較驚悚的詞。

但其實這表達了一個新的文學作品帶來的心理震撼,就是好的文學作品就是看完之後雞皮疙瘩四起,毛骨悚然。

我相信好多人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時候,一開始就會那種感受了。

必讀書也不一定是必須讀完的書,或者必讀書不是立馬要必須讀完的書,不是書不好,也不是你不好,是你們還沒有到相遇的時候。

就像你年輕時候相遇,後來分開了,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他不好,是時間沒到。

你遇見一本書就跟遇見愛的人,是一樣的。

(11)既是折磨又是歡愉,創作的過程往往如此,但是很開心的是兩位作家,他們直到現在還仍然在這個路上,在享受著自己,同時享受著創作。

余華老師把痛苦全留給讀者,快樂全留給自己,但蘇童老師在這點上就相對能夠委婉一些了。

感謝蘇童老師沒有透過文藝作品來折磨讀者。

我們在轉型成功之前,三月的時候,我有次就跑中關村新華書店。

還是在讀右岸之前,我實在沒事兒幹,我當時每天覺得工作這幹啥呢,晃晃悠悠的,神經兮兮的,根本就不想賣貨。

我感覺我當時就是強迫自己做一件我非常不喜歡的事情。

然後我就說去書店看書吧,一進門那塊兒擺個暢銷書【活著】。

我說這還暢銷著呢?因為我好多年前讀了,我說這還暢銷呢,看來暢銷書是有暢銷的道理的。

我就過去拿了一本,坐到角落裏,然後一下午看完,出來時候眼睛都哭紅了,你知道嗎?

晚上還回來直播了,當時直播間人也不多,大家說:「哎呀,你這個眼睛怎麽了?」

我說:「今天風太大了,大家不要來北京,北京風老大了。」

確實風大,那天下午活著又把我在書店裏捶了一頓,你知道嗎?

那時候我說我有天見余華老師了,我必須跟他聲討一下,何必折磨我們。

(12)文學沒有消失,在主編的觀點裏,他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或者換了一些不同的主題。

新的文學總能找到出路,新的文學總會穿越人海牽你的手。

文學跟你的相遇是不經意,是那一瞬間的事情。

(13)同情和憐憫之心,在余華老師看來,是一個寫作者應該有的一個發心發願的一個起點。

如果缺乏了憐憫,缺乏了這些品質,這個作家不是一個好作家。

(14)蘇童老師剛才說了,被誤解也是文學創作的一個命運。

所以不要擔心你有時候你讀不到作者的意思,其實作者能想到這些啊,有時候被誤解就是閱讀中的一部份,但是你只要從文學作品上讀到對你自己有意義的東西就行。

其實你要說我們讀書,我經常在直播間裏自作主張的在這兒解讀遲子建老師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遲老師真的是那樣想的嗎?完全不是。

就像說老人與海,大家解讀那麽多,余華老師也說過,梁曉聲老師也說過人家就是想寫條魚,沒想那麽多。

結果你們給人一統發揮,又是想到苦難,又是到古希臘悲劇,你們內心戲咋那麽多?

作家想表達的是一些,但是讀者讀到的是另一些,只要於雙方來說都是愉快的體驗,這也夠了。

大家不用擔心這不是一個來回的交流,既然語言沒有消失,說明這個是有來回的,只是早晚的問題。

以上就是董老師總結內容,感謝幾位老師帶給我們的歡樂和智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