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收看影片
塗鴉文化在香港一直很流行,以前有九龍皇帝曾竈財,近年有下流詩人松島安。 這些亞文化的創作,雖然有違法之嫌,但亦不失為一道獨特的城市景觀,於是吸引了不少遊客專門前去打卡拍照,放上社交平台分享。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其中不少短句,除了粵語風味十足,還充滿人生哲理,比如一句 「見攰就唞」,最近就引發了很多省港澳年輕人的共鳴。 不過,對於不懂粵語的外地朋友來說,可能就很難品出這四個字的箇中韻味。
「見」 字在普通話是常用字,但在粵語之中,除了有「看」的意思之外,還有 「覺得」 的含義。比如去醫院探病,就會問病人「你見點啊?」
▲圖源網絡
「攰」,就是指疲勞。 從字形上看,「攰」可以拆解為「支」和「力」,一個人透支了力氣,當然會精疲力盡。
攰字的歷史非常悠久 ,最早見於晉朝陳壽所撰寫的【三國誌·蔣濟傳】,當中寫道「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大意就是百姓非常疲勞,再加上水旱的影響,就算有一百萬人之多,也難以化為國家的力量。
▲圖源網絡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不懂粵語的朋友疑惑, 粵語表達「疲勞」為什麽不直接用普通話常用的「累」字呢?
其實在粵語口語中,「累」字更多用來指 「牽連」 ,比如「連累」「累人、累物、累街坊」,以及 「堆積、重疊」 的意思,比如「積累」。
▲劇集宣傳圖,圖源網絡
至於最後一個 「唞」 字,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 「呼吸、喘息」 ,比如「走夾唔唞」,就比喻搏命地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另一個是 「休息、歇息」 ,比如粵語不說「晚安」,而是說「早唞」,意思就是早點休息。
所以, 「見攰就唞」轉譯成書面語,就是「如果感覺疲倦就休息一下啦」。
▲圖源網絡
活在現在這個大時代之中,有人選擇內卷,也有人選擇「放䠋」,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結果要不就是焦慮,要不就是消沈。所以去年內地就出現了「45°人生」這個詞,即是 「既卷不動,也躺不平」 的尷尬境地。
其實,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之中,我們還有其他選擇——不放棄自己,也不為難自己,遮蔽外在的喧囂,傾聽自己的內心,從而 找回工作生活的平衡點,以及適合自己的節奏, 這樣自然就可以減輕無謂的精神內耗。
▲圖源網絡
我覺得「見攰就唞」這四個字,之所以能獲得時下年輕人的共鳴,其實與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禪師的那句 「饑來吃飯,困來眠」 的佛偈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充滿直指人心的智慧。
各位自己友,
你覺得「見攰就唞」為什麽會成為時下金句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