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亮相武漢博物館

2024-03-16文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實習生楊子妮、通訊員丁燕、龔永平)3月15日,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長沙博物館與武漢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共展出長沙窯瓷器精品187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

展覽分為「焰紅石渚」「千瓷百態」「多彩釉色」「瓷上藝術」「童趣盎然」和「絲路明珠」六個單元,分別從窯址的發現,產品的品類、釉色、裝飾技法、瓷塑造型,以及產品的出口外銷等六個不同角度,系統全面地展示了長沙窯產品獨具一格的藝術風貌和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唐長沙窯「大和五年」三器耳陶範(一級)

據介紹,長沙窯位於長沙市望城區湘江東岸銅官鎮瓦渣坪一帶,又稱「長沙銅官窯」。長沙窯興起於「安史之亂」後的8世紀中後期,鼎盛於中晚唐,衰落於五代,其生產規模宏大,功能布局明晰。長沙窯融合南北陶瓷燒造技術,首創瓷器釉下多彩工藝,並廣泛地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用於瓷器裝飾,開創了中國古代瓷器裝飾新風尚。在「南青北白」的瓷器分布格局中,長沙窯占據了獨特的地位,對宋以後瓷窯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長沙窯的興起,打破了當時以青、白單色釉為主的瓷器生產格局,成功燒造出青釉、醬釉、白釉、綠釉、黑釉、紅釉以及窯變釉等種類豐富的色釉瓷器,並在單色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最終形成了瓷器生產青、白、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對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展品中的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花鳥紋瓷壺,造型挺拔,線條流暢,釉色為淺褐,雖偏暗但不失油潤光澤。最妙的是器身畫一只立於荷塘的水鳥,姿態翩躚,悠然自在。

長沙窯產品的裝飾手法亦有其獨特之處。其以彩繪、書法、貼花、貼塑為主要特征,以釉下多彩工藝為基礎,吸收多元的文化成分,尤其註重借鑒中國書畫的筆墨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開創了中國彩瓷文化的先河。唐長沙窯「一別行千裏」瓷壺,造型穩重敦厚,釉色為乳濁白釉,器身以行書五言詩為裝飾,書曰:「一別行千裏,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筆意灑脫隨性,無拘無束。長沙窯產品上所題詩歌均以毛筆書寫,行、草、楷、隸兼備。詩文內容主要反映商業活動、愛情生活、遊子情懷、士子離別等。

唐長沙窯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壺

唐長沙窯「一別行千裏」瓷壺(二級)

長沙窯模印貼花藝術頗具特色,有人物、動物、植物、花鳥等各種題材。其制作過程是先制模、翻範、印貼花,然後將貼花貼上於瓷坯的相應部位,最後掛釉燒成。模印貼花多附於瓷器的系和流的下方,為器物裝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件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雙系瓷壺屬國家一級文物。該器穩重敦厚,在流與雙系處的瓷胎上貼模制的人物紋作為裝飾。模制的人物紋衣著繁復,手舞足蹈,表情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貼花的工藝手法,如浮雕一般十分有立體感,但又比手工逐件浮雕效率大大提高,可見當時長沙窯的產品已經進入分工細化、大量量產的狀態。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雙系瓷壺(一級)

晚唐時期北方持續戰亂,陸上絲綢之路逐漸雕敝,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日益凸顯。長沙窯主動吸收和植入域外民族文化元素,創造性地生產適銷亞非地區的產品。作為長沙窯瓷器產品交易集散地,長沙成為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為推動唐代的海外貿易發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展覽於3月15日至5月5日在武漢博物館一樓交流廳展出,觀眾可免費參觀。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註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使用者推播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資訊,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線上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