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好多朋友被「開不起玩笑」這件事所困擾。
人們在日常社交中,難免會遇到被開玩笑的時刻。當別人開自己玩笑時,自己內心會明顯產生不自在、不舒適、抗拒的心理,甚至會發火、惱怒。而夜深人靜時回想發生過的事,又會因此煩惱和疑惑:為啥自己這麽開不起玩笑?怎麽樣才會變得開得起玩笑呢?
這個問題確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但其實這是個偽命題。下面來說一說,所謂的「開不起玩笑的人」到底是怎麽回事。
「開玩笑」得在放松的氛圍中自然出現 不要深陷錯誤的歸因中
不知道深陷這類困擾的朋友有沒有這個疑問:你在所有的時刻都開不起玩笑嗎?你在所有的人面前都開不起玩笑嗎?你在所有的情境下都開不起玩笑嗎?你一個人的時候有沒有享受幽默、可樂的時刻?
在一種放松、歡快、好玩的情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展示出幽默、飛揚的一面。如果沒有,那麽有可能是你幽默的一面被壓抑得很深,沒有被點燃。
那麽,這個問題就變成:在什麽樣的情景和什麽樣的人面前,我好像沒有了幽默感,變得像「開不起玩笑」?
這樣的提問是一個「去標簽」化的過程——要把問題還原到一個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上去,而不是停留在一個抽象的概念上討論。
當進行這種具體化操作的時候,我們才能更貼近事情的真相,包含的資訊更豐富,涉及到的原因會更多:比如我跟那個人根本不熟,沒啥開玩笑的根基;比如我沒覺得那個事好笑;比如我那天身體不舒服,沒有心情開玩笑等等。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你不要深陷一個歸因——都是我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就是一個開不起玩笑的人。
通常情況下,開玩笑需要在一種放松、友好並且雙方當事人彼此都找到了幽默感的氛圍中才能出現。不具備這些條件時,單純地說某個人就是開不起玩笑,這裏面可能涉嫌評判、攻擊、操縱等不太友好的東西,一定要學會辨別。
當然,這個不太友好的東西可能是來自自己,也可能是來自他人。
當評判、攻擊來自於自己時 其實你想要合群且不信任自己
有的人看到別人相處得融洽自如,內心會有種羨慕,甚至還會升起一種自愧不如的羞恥感:我不夠好,他們那樣才是對的。
這裏的限制性結論就是:當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時,你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會羞恥。
到這一步我們會發現,這其實跟是不是「開不起玩笑的人」這個表面的歸因關系不大,它反映的是我們對自己真實感受的不信任——我們渴望像別人一樣,認為那樣才是好的。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對或不夠好時,他可能已經在一種緊張、焦慮、自我不接納甚至羞恥的狀態裏了。這樣狀態裏的人很難有幽默感,「不失態」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問題的根源可能在於,當你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不自由、不舒展的狀態。
其實,當我們跟周圍環境的人不一樣的時候,難免會讓人有些懵,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必要因此去否定自己。
換句話說,當你的自我感覺良好了,才無所謂開不開得起玩笑呢。
當評判、攻擊來自於他人時 警惕不要順著去認同和滿足對方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種「開不起玩笑」的標簽來自於他人,但被你認同了。
是有這麽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很幽默,常常用開玩笑的方式跟人互動,但別人卻常常感覺被冒犯到,這時他就會很惱怒。
其實這種很愛開別人玩笑的人自己也會很困惑,但他無法反思到自己的問題,就會用「你怎麽開不起玩笑」這種評價性的語言來描述你,然後你也認同了,自我感覺變得負面起來。
這就發生了所謂關系中的「投射性認同」,你被操控了——他認為你應該怎樣,你就不假思索地認同,好像對方具有了某種評判、審判和定義你的權利,而你應該滿足這種來自他人的評判、定義甚至審判。你失去了自我,你想滿足他的要求、他的定義、他的期待。
這裏面有個問題: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好像沒有自己評價的標準,我很容易就失去自己,選擇去認同別人。
這也有兩種可能:第一我們過於依賴別人,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見和自我,別人說什麽,我們就認同,把別人都擺在大人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小孩的位置;第二,別人否定的話語恰恰擊中了自己自我否定的一面。自我嫌棄、自己不認可自己的人,其模式就是外界一有對自己不好的評價,立馬都收集、認同過來,然後深陷於自我攻擊、自我嫌惡。
你有開不起玩笑的權利 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做主
要明確的是,「開得起玩笑」和「開不起玩笑」這個二元對立的概念,本身就容易制造問題。
因為允許自己開不起玩笑,是你正當的權利。同時相信自己的感受:當你認為對方的玩笑沒有任何好笑的成分或者合理性時,當你感覺到不舒適時,要堅信自己的感覺,並且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傳達給對方。
當我們執著於一個外在標準時,往往會失去自我、失去自由。而內心有很多限制,人就無法放松,無法自如,而變得緊繃、自我攻擊甚至自我厭惡,變得容易被人利用、操縱。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自我的這種權利: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自己想怎麽活就怎麽活:我是我的一切的主人, 我的世界我做主。
壓根沒有「我就是什麽樣的人」這種說法 開不起玩笑不等於有問題
還有兩點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沒有所謂「我就是什麽樣的人」這種固定化的說法。每個人都是變化的、流動的,當我們使用這種定義式的表達時,我們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限制住,陷入到與某個固定概念搏鬥的狀態中去了。而正常情況下,概念是用來便於了解自己的,而不是用來定義自己的。
第二,不要把表面、局部出現的所謂「癥狀」,當成了自己整體。「癥狀」只是一個外在表現,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重要的是透過表面的「癥狀」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因此歧視、攻擊和嫌棄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有問題的人」。
所以,開不起玩笑不等於有問題。重要的是去辨析這背後的原因,然後順著去觀察、了解和調整自己。
文/李國翠(資深心理咨詢師)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