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本
當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各類減肥教程的影片、貼文層出不窮,一些人甚至成了專門的減肥博主。除平台時不時推薦健身、節食等減肥方法,還有不少減肥博主推崇「吃吃喝喝生活化減脂方式」「跟著吃就能瘦」的「食療減肥法」等,一些減肥博主的「經驗帖」背後,是滿滿的「生意經」。有網友調侃說:博主以記錄減肥過程之名,行產品推銷之實。(2月5日【法治日報】)
早年前的減肥「推薦」,靠的是實體機構,或者是熟人、微商介紹。後來減肥「推薦」廣泛出現在互聯網上,透過減肥筆記或「種草帖」等推薦減肥產品,或將網友引流到實體機構減肥。短影片出現後,很快催生了大量減肥博主,最初或有博主單純以分享減肥經驗為主,後來一些短影片淪為大賣場,以減肥「推薦」之名行產品推薦之實。減肥「推薦」的新花樣不斷湧現,讓人目不暇接、防不勝防。
某些減肥博主的「創新」做法更具欺騙性,網友上當的可能性明顯提升。宣揚大吃大喝也能減肥,切中一些減肥者的「貪嘴」和「懶」兩大弱點,因此不乏擁躉。還有減肥博主口裏喊著打假,自己卻兜售假減肥產品,上演一場賊喊捉賊的把戲。司美格魯肽等降糖處方藥被炒成「減肥神藥」,更因為帶有「前沿科技」的光環而讓很多減肥者趨之若鶩,卻全然不顧潛在的巨大風險。
網上減肥「推薦」有善變的花樣,治理要有不變的定力。尤其是,網絡平台內部監督永遠不能放松。平台對減肥博主們的出格做法不可能不知,對這些行為的違法性也應該了如指掌,但這類「推薦」仍然大量存在,說明一些平台疏於管理,甚至存在故意「放水」的可能。平台應依法履行內部監督的責任,只有讓沒有盡到監督責任的平台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提升他們實施自我監督的自覺性。
外部監督則要找準抓手,其中幾個關鍵點尤其要把握好。比如,相關「推薦」算不算廣告,這一點尤其要分清,若將之定性為廣告,就應該按照虛假廣告來監管和懲處。再如,有些產品屬於藥品,部份減肥方式帶有診療性質,這算不算非法銷售藥品和非法行醫,若算,就應該以相關醫療法規作為懲處的依據……只要抓住這些關鍵點,監督和懲處就能一箭中的,並產生更強的震懾力。
減肥一直是社會熱門話題,減肥產品的市場需求很大,已有和潛在的消費規模也很大。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之下,減肥偽劣產品和「推薦」亂象還會不斷出現。對此,除了各種監督均需得到強化之外,消費者也要提高個人的健康素養和辨別能力。
減肥沒有捷徑可走,「躺瘦」、「大吃大喝也能減肥」、一針見效減肥之類「推薦」,不過是一些賺錢的噱頭而已。在大多數情況下,「管住嘴」和「邁開腿」永遠是最管用的減肥方式。消費者只要保持正確的認知,那麽不管減肥「推薦」如何花樣翻新,都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受到誤導和傷害。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