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1.5元一份,一天要賣1000多份!曹師傅們這碗靚園拌面,浙大學子喜愛了20多年

2023-12-13美食

杭州人的一天,多從一碗拌面開始。金黃色的面條,放點蔥花和榨菜丁,一勺滾燙的豬油澆下去,帶來一天的滿足和好精神。

前兩天,北大、清華、人大的學生,在為「鵝腿阿姨」爭個不停(前段時間,原本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賣鵝腿的阿姨去了清華擺攤,北大、人大學生「痛失」鵝腿,不少同學稱,「兩年的時光終究還是錯付了」;還有學生調侃:「你情系清華,心掛北大,為何到我這裏就剩一句‘賣完了’?」記者註)。但浙大玉泉校區的同學說,初冬的早上, 靚園1.5元一碗的拌面,才是他們從被窩爬起來的最大動力,也是他們心中的YYDS(網絡用語,永遠的神)。

靚園的拌面,與一個安徽人關系密切。

1997年,三十而立的安徽人曹永剛,從老家到了浙大後勤工作,到現在已經26年。他和同事們一起,在無數個早上,把香氣撲鼻的蔥油拌面,交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學生手上。

「我們是在給一代又一代的狀元燒面,說出去也非常有面子。」 憨厚的曹師傅很驕傲。

浙大20年沒漲價的靚園拌面,是很多人心中彌足珍貴的青春記憶。

浙大論壇裏最受歡迎的面

每天清晨4點,浙大玉泉校區靚園食堂的燈就開始亮起來。食堂師傅們認認真真地戴好廚師帽,就開始忙著做包子、做刀切、分面條。後廚很快熱鬧並且霧氣騰騰起來。

曹永剛是中式面點組的組長。他說,只有現做的面點,才能保證松軟可口, 受到師生的喜愛,所以面點師傅,都是淩晨就上班。

在拌面視窗,工作人員把面條理成一團一團的備用。隨手拿過一個面團來稱下重量,每一團都是125克,不多不少。曹永剛說:「食堂裏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本事,抓一把面條,正好就是125克;掐一個包子皮下來,正好是60克;發好的面,一刀刀下去做刀切饅頭,正好每個就是80克。也不知道怎麽回事,這就是熟能生巧吧。」

早上6點半,靚園食堂開始迎來第一批客人,學校早起的老師、保安、學生等等。玻璃門一開,很多人快步走向拌面檔口。

食堂負責人燕老師說,拌面檔口總是有人排隊,人多的時候要排到門外,拐個彎;人少的時候,也有十來人排隊。大家或刷著手機,或看著書,排隊等著輪到自己的那碗拌面。

拌面的供應,從早上6點半持續到上午10點,吃面的隊伍,陸陸續續。晚上夜宵期間也繼續供應,一直到晚上10點多。

數量多的時候, 靚園食堂一天要賣1200多份拌面,數量少的時候,也要賣800多份。

浙大玉泉靚園食堂2002年投入使用,供應早餐、正餐和夜宵。其實,它的名字與實際造型一點也對不上。它就在浙大玉泉校區新橋門進來100米,是一幢平平無奇的小平房。

但它或許在很多浙大學生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浙大同學說,走進新橋門,就能看到梧桐樹下靚園的燈亮著,感覺到學校了,到家了。

1.5元的靚園拌面,已經20年沒有漲價, 它是很多同學心中的YYDS。

在浙大的校內論壇上,很多學霸不吝給拌面很多贊美,常常有同學發帖說,想念靚園的面條。

還有浙大的同學,給校內的拌面排了名次,靚園穩居第一。靚園>大西區二樓>東區>風味>休閑。這位網友最後感慨:太想念靚園的拌面了。

也有網友說,蔥油拌面+米醋+辣椒=我心中永遠的神。

有一年,浙大的迎新橫幅上還寫了靚園拌面—— 靚園蔥油面,北門炒粉幹,留食芙蓉蝦……不如你,不如你,統統不如你。

校友專門回校來靚園吃拌面

一碗拌面、一碗湯,再加個荷包蛋,早上的快樂就是這麽簡單。

昨天,記者也去嘗了一碗浙大玉泉的靚園拌面。面條很筋道,醬油調料也帶著特別的鮮味,味道很不錯。

昨天早上,一位來自湖北的博士生,端走了自己的拌面。她說,她隔幾天就會吃一碗拌面,這已經是她在浙大多年的習慣了。自己以前的同學,回到學校時,有時候也點名要吃拌面,重溫一下當年的味道。

一位來自甘肅的男生,選了一個荷包蛋和一碗拌面、一碗湯。「早上起來特地來吃拌面的,味道比較好, 每隔兩天就要吃一次,已經習慣了。」

來一碗拌面,拿一份免費的蛋花湯,胃口大的再來一個荷包蛋,然後在餐桌上,用筷子攪拌一下,接著就開始吃面。就算從外面透著玻璃窗,望著餐廳裏吃拌面的人,都能感受到吃面的那份快樂與滿足。

浙大之江校區法學院的張谷教授,也很喜歡靚園食堂的拌面,還專門寫了文章。

靚園的拌面

說起蔥油拌面,華政攻讀研究生時就好這一口。……

2008年移席浙大,和拌面再次相遇,恰在靚園。……後來,雖然不乏在紫金港、華家池、之江吃拌面的經驗,總感覺不及靚園的地道,一如初戀之美好難忘。

看著拌面新鮮出鍋也是一種享受。下面的大師傅一眼,似乎就確知排隊買面的人數,將一握一握(一握下出來就是一碗)的拌面置入專用的漏勺,放到一大鍋沸水中。煮面的間隙,大師傅碼放好一排海碗,每只碗裏點上一點點鹽巴、一點點醬油,數量究竟多少,全憑的是經驗和手上的感覺。

移時,面將熟未熟,須撇去浮沫,加入涼水,再用筷子挑起幾根,判斷可否出鍋。面出鍋時 ,從漏勺倒入海碗,撒上少許碧綠的細香蔥、少許榨菜末,再澆上半勺熱油,刺啦一聲,這就齊活了! 個人的標配還需加點辣椒醬,臥上一只煎蛋,這樣,色香味俱全,果腹和營養兼而有之,攏共才二元五角,太值了不是?

張谷教授說,他確實很喜歡拌面,所以寫了【靚園的拌面】。每當紫金港上午有課,他都會先到玉泉吃了面,坐校車去紫金港。這個學期因為都在之江校區上課,好久沒去吃了。

曹永剛也說,之前還遇到過,有畢業的學生,專門回學校吃碗靚園的拌面,回憶一下過去的味道。「那些人可能還認識我,看到我會叫一聲曹師傅,也讓我覺得很暖心。」

靚園拌面研發史

曹永剛師傅說,一碗拌面,傾註了他和同事們很多的心血。2002年,靚園拌面剛推出,當時的拌面,也比較簡單,就是拌面加普通醬油。

學校去外面的大酒店挖來了白案師傅老莫,一個師傅帶著幾個搭檔來到玉泉,組成班子做靚園食堂,一直做到現在。升級版本的蔥油拌面,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有的。

曹永剛也是這個班子成員之一,後面慢慢成了主力。曹永剛說,最開始,拌面賣得不多,那時候就是簡單放點醬油。之後的一個小團隊,專門研究了拌面怎麽才好吃,還去好幾個地方試吃,回來討論、琢磨。現在靚園的拌面醬油,是調制過的,放了醋和好幾種香料,是熟醬油。當然,具體的配方不能往外傳。除了調料,面條也非常重要。好的面條,在鍋裏燒了10多分鐘,不會糊,撈上來還是有彈性的。如果面條差,煮的時間稍微長一點,面條馬上就糊掉了。

這個拌面升級小團隊, 陸續琢磨出來的調料配方有10多種。 現在這個配方,主要用在浙大玉泉靚園食堂、華家池校區食堂、浙大舟山校區食堂。隔一段時間就提前調制好,早上賣拌面的時候用。

回憶起當時升級版靚園拌面的成功,曹師傅還是很高興。

升級版靚園拌面做出來的時候,浙大論壇上,很多學生都在評價,靚園的拌面是最好吃的。「當時每天都能賣出去1000多碗。」

機會很重要 認真也很重要

曹永剛到浙大,就一直住在浙大後勤職工宿舍。最開始是集體宿舍。後來他和老婆一個房間。

再後來,兒子大了結婚生了孩子,兒子就跟兒媳婦還有兩個孫女住另一個房間。這是浙大後勤給員工提供的宿舍。

每天淩晨,他步行10分鐘路,到靚園上班。在晚上的時候,他還會去靚園看看有什麽可以幫忙的。

在浙大玉泉住了20多年, 曹永剛對校園裏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他很滿足現在的狀態,覺得自己已經深深融入浙大,打算在浙大後勤退休。大概是因為心態好,曹永剛看著不像50多歲的樣子。「總是接觸大學生就是這樣,覺得自己也年輕了。」曹師傅開玩笑說。

這個長江邊上的安徽漢子,有著自己的處世哲學。

曹師傅的老家在安徽銅陵,家是在長江的一個島上。曹永剛的父親老曹有一條水泥船,跑運輸,運送磚頭等建材。16歲開始,除了種田,曹永剛接了父親的班,也開始跑運輸。

1997年的某一天,小島通了輪渡。磚頭等建材,可以裝在貨車上,乘著輪渡進出小島,曹永剛的運輸生意,也差不多到頭了。

那一年,曹永剛30歲。肯吃苦、希望能給家裏更好生活的他,決定出去闖一闖。

和很多安徽人一樣,他選擇到杭州,經過老鄉的介紹,進了浙大後勤工作。

昨天,曹永剛師傅回憶當時的情形,記憶已經有點模糊——

「那時候小孩子五六歲,但家裏還是比較支持我出來闖蕩的,畢竟在家裏也沒什麽收入。我記得進浙大後勤還是很不容易的。最開始的工作,是燒鍋爐。早上一般都是三點鐘起床,燒好了鍋爐,有了蒸汽,廚房才能蒸包子。一個月休兩天。這份工作我幹得很認真,自己出來工作,總要學一門手藝,要抓住機會,也要認真工作。」

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但工作氛圍很好。燒鍋爐燒了一年半,曹師傅所在的班組,集體做了調整,他被分配到浙大玉泉餐飲加工中心(現已改成玉泉校區第二食堂)做面點,做好了往學校裏各個食堂配送。

曹師傅抓住機會,認真學做中式面點:面條、包子、糕點。「師傅都很好說話,只要你勤奮肯學,師傅都會認真教你。」

曹師傅那時候就是想學門手藝,所有的活都搶著幹。一天工作結束,再把桌子都擦得幹幹凈凈,地也掃得很幹凈。師傅叫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實實在在,不打馬虎眼。大概三年時間,把面點要學的都學會了。

這也為後面成為面點組的組長打好了基礎。「人有時候會遇到很多次的機會,當老家通輪渡的時候,內心有失落。但也因此來到了浙大,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抓住機會,認真負責是我的處事訣竅。」

有點遺憾

在浙大食堂工作,曹永剛每天都接觸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他也了解到,外省的學生,考浙大都需要到全省前三百名左右,因此很多學生,都是當地縣裏的狀元。這也是他經常說的,食堂是在給狀元燒飯,今後這些大學生是有大出息的。

在浙大工作這麽多年,曹永剛說, 他內心也很憧憬,兒子以後能成為這樣的學霸。

一開始來浙大後勤工作的時候,曹永剛的兒子小曹,在老家讀小學。

浙大給曹永剛師傅和愛人提供了職工宿舍,兩人安頓下來之後,他們也想著把兒子帶到杭州來。

當時他們聽老鄉說,西湖區有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正在招生,所以曹永剛的老婆就去學校問了,學校願意接收,於是,四年級時,小曹就開始了在杭州上學的日子。

曹永剛很快發現,孩子有點跟不上。身在浙大,曹永剛對孩子的讀書有很大期望的。2003年左右,那時候還請了浙大學生的家教,帶孩子學數學,20元一個小時。

曹永剛說:「細細想起來,我們還有點歉疚,孩子其實原來成績還好的,但在老家,我們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是爺爺奶奶帶的,所以可能成績就下來了。」

「我也曾批評過他幾次,孩子嘴上答應好好的,但實際上不聽的。後來我也沒辦法了。讀書是需要一點天賦的。內心還是有點遺憾。人家小孩子學習好,畢業之後工作都很好,薪金也很高。」曹永剛坦率地說。

到了快要讀初中的時候,小曹更加跟不上學習的進度,老師也來家訪了好幾次,所以老曹最後決定,小曹還是回老家讀書了。

子承父業

初中畢業之後,曹永剛的兒子小曹再次來到了杭州。

這次,他在西溪路上的杭州市公路技師學院學汽車維修,之後在汽修廠上班。早上八點去,晚上半夜回,膝蓋上、手肘上都磨出了繭子。

曹永剛夫婦不忍心,想了想把他帶到白案總廚老莫跟前,請他收徒教面點手藝。當然,在這之前,也征求了孩子的意見,孩子也是願意的。「我們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那時候兒子也是小二十歲的人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去勉強他。」

小曹繼承了父親的優點 ,吃苦耐勞,非常認真。跟著老莫師傅,學了五六年,做西點已經很不錯了。前些年,國家獨木舟隊在千島湖集訓,請浙大後勤團隊做飲食後勤服務,老莫把小曹帶去歷練。 之後,運動員隊伍又去北京集訓,點名要浙大的團隊,小曹又隨隊去了。

老曹發現,小曹變化也很大。之前兒子不願意讀書,但到了社會上就後悔沒有好好讀書了。有一天他回來發現兒子竟然坐在電腦前學習,說是要考個管理學的本科,最終小曹考取了成人高考的文憑。

「我覺得有點遺憾,我們要是不出來打工,小孩子成績應該蠻好的。一年級的時候,成績還是不錯的,可能是沒有在身邊陪伴吧。」老曹反復地說了這樣的話。

時間能不能走得慢一點

除了兒子的學習,還有一件事,老曹也有點遺憾。

2010年,老曹賣掉了老家的房子,準備了40多萬元,準備買余杭的一套房子,價格已經談好了,70萬元。

沒想到,第二天,房東又改口了,一晚上就要往上提價10萬元,買房子這個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老曹說,2010年,正是杭州房價瘋漲的時候,後來他在老家買了一套房子,花了50多萬,但之後在杭州是肯定買不起房子了。

他希望兒子能在杭州買房子,自己能幫肯定會幫助一點,不過主要靠小曹自己努力了。

浙大後勤的燕老師說,曹師傅因為表現優異,現在還在參與籌建新的食堂。

曹師傅說:「我對浙大是很有感情的。人生的一半時光在浙大度過。但是我文化不高,我也不會用什麽詞語來形容。有時候同事年紀大了退休或者離職,我都感到很留戀,覺得時間能不能走得慢一點。我當年30歲來到浙大後勤工作,現在兒子在浙大後勤,也正好30歲了。 我現在還有兩個孫女,我希望她們能考上浙大。希望兒子今後能做得比我更好,更好地服務浙大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