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中國春日綠茶地理

2024-02-28美食

1848年9月,一個名叫羅拔·福特尼的英國人登陸上海,開始了他對中國茶葉種植的考察之旅。

他的第一站是以綠茶聞名的安徽黃山。在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後,羅拔高興壞了。但當地人卻告訴他,現在還是秋天,並不是茶葉最好的季節。

隨後,羅拔來到了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搜集了不少關於茶葉的知識,包括種植環境、土壤標準、水源灌溉、采收季節等等,並一一記錄下來。

第二年開春,羅拔踏足閩北。在武夷山區,他遇見了正忙著采收的茶農。「春 天才是采茶的好季節」「春茶的香氣和滋味最平衡」,在聽了這些講述後,羅拔自覺似乎窺到了中國茶的真相。

早春的武夷山區空氣潮濕,雲霧氤氳,茶農們告訴羅拔,茶是有靈氣的植物,會呼吸空氣中的霧氣,醞釀出葉片裏水潤輕靈的滋味。

在記憶裏搜尋了一番後,羅拔想到,大英帝國的一個殖民地,也有著類似於武夷山區的海拔、溫度和彌漫雲霧的氣候環境,還不止是春天,而是全年:位於印度西北的大吉嶺,藏語裏的「金剛之洲」。如果把這種茶移種過去,會不會四季皆可采收呢?

20年後,大吉嶺超越中國福建,成為全球紅茶產量最大的地區,而羅拔在其中的作為,則被人們高度懷疑竊取了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正山小種,甚至被貼上標簽「史上最大的農業間諜案」。

但羅拔希望在大吉嶺種出四季都能采收的好茶希望卻落空了:今天的大吉嶺紅茶,依然和百年前福建武夷山的祖先們一樣,以春天采摘的茶青制作的為貴。

春季究竟賦予了什麽樣的特質,才能使得茶的滋味和價值得到了大振幅的昇華?

對春茶的珍視,源自於人們對茶原本滋味欣賞能力的啟蒙。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悠久,但在唐代以前,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欣賞茶葉的原香原味的。如同孩子喜愛酸甜、無法接受苦澀一樣,這是人類味覺發展早期的普遍現象。這種苦澀的樹葉,並不包含人類必須攝入的不可取代的營養物質,從人的本能出發,並不能被我們的味蕾接受。但先民們很快發現,即便沒生病,吃了茶粥、茶乳等茶制品後,也能讓人感到興奮和愉悅。若幹年後,人們終於明白,這些帶來愉悅的東西,名叫「茶堿」和「咖啡因」。

唐中葉,陸羽和【茶經】的橫空出世,常常被視作是人類對茶認識的跨越式進步。因為【茶經】提供的,不止是技術,而是一整套茶飲世界觀。

喝法上,陸羽力排前朝的茶乳、茶粥,總結了蒸青、炙烤、碾末、煎煮的「清飲」喝法,引導了茶主流的飲用方式,並為後世中國茶文化奠定了發展方向,為炒茶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采取上,陸羽明確提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牙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轉譯過來,就是春天的嫩芽。

整本【茶經】,都導向一種觀點:在不添加其他調味品的時候,欣賞茶葉的原香原味。這是隋唐大一統王朝經濟高度發展帶來的技術和文化躍遷,也是喝了千年茶粥、茶乳之後,中國人味覺前進演化的必由之路。

春茶本身的滋味為什麽會超過夏茶、秋茶?

原因很簡單,來自人類感知的鮮味來源:胺基酸。

植物的生長主要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部份。營養生長在前,是植物從空氣、土壤、水中汲取各類養分,並將之變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質、胺基酸等物質;而生殖生長在後,在適宜的環境下,植物利用營養生長的獲取,完成發芽、成長、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變化。

一般說來,茶樹會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冬季,優先完成營養生長過程,大量胺基酸被積累在葉片中;而天氣暖和之後,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會齊頭並進,葉片生長速度快,纖維多、葉片薄,養分積澱不足,此外還有一部份營養被花果吸收,胺基酸含量當然不如開春時豐富。

所以,在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前采制的春茶香氣高揚,滋味鮮醇回甘。歸根結底,這是人體味蕾對營養更豐富、身體吸收更好的自然選擇。

武夷山春季的雲霧,最重要的作用是隔離太陽光中的紅光譜,以減慢茶樹生長速度,防止茶芽焦枯,讓葉片更肥厚,卻不是辨識其滋味標簽的決定性因素。這是羅拔·福特尼把福建的茶種引進到大吉嶺,卻最終沒能種出「全年都能采摘的茶」的原因。

冬去春來,醞釀一冬的美好剛剛冒頭的時候,才是茶葉最鮮美的時候,這種節令的變幻和恩賜,是亙古不變的規律,不是耍小聰明就能替代的。

在陸羽提出春茶的概念後,對茶原香原味的欣賞席卷中國。從【茶經】成書以來,中國茶蒸青、烘青、炒青的譜系一直極為明晰。強調以春為美,也固定於綠茶類的飲品中。

依據氣候和地理環境的不同,春茶采摘遵循著一張嚴格的時間表。

中國大陸是目前全世界綠茶種植和消費總量最大的地區,最早的春茶采摘從每年立春就開始了,尤以四川省的宜賓早茶和雅安蒙山茶為代表。宜賓和雅安都位於四川省東南部,這裏是典型的中緯度副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度以上,全年溫暖濕潤的氣候令這的茶葉熟成較早,特別是90年代後引入早熟的龍井43號早茶良種後,春茶的抽芽提前到了其他茶種望塵莫及的時間。

當四川東南部的春茶被采摘完畢後,到二月底,雲南普洱進入繁忙的采摘期,這裏終年濕潤溫暖,因為運輸和保存的原因,茶葉也通常會經發酵後制成紅茶出售。雖然大部份紅茶在春夏秋三季都有出品,但春季頭摘茶青制作而成的紅茶,滋味鮮甜,葉片有花香,一直是價值最高的,所以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也被視作收采的黃金視窗期。

進入三月中旬,就進入了春季綠茶大面積采摘的狂歡。杭州龍井、峨眉竹葉青、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和廬山雲霧茶等等都同時發力。因為臨近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這時候采下的茶葉也叫「明前茶」,葉嫩清香。這些地區四季分明、氣候濕潤,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也占據了全球80%以上的綠茶產量。

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處於北緯35°的山東日照迎來春茶采摘,作為中國最北端的茶葉產區,緯度高意味著年平均氣溫相對較低,所以春茶采摘時間不得不也延遲些。但另一方面,較晚的成熟的茶葉,也有滋味濃郁、色澤碧綠的優點,尤其適合「顏控」——不喜歡江南地區出產的那些綠中微呈黃色的茶葉。

之後,就進入中國農歷的立夏了,狹義上的春茶采摘便宣告結束。

但在中國最重要的茶產區之一——福建,4月底到5月初,春茶的采摘正當時。制作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以及臨近的潮汕鳳凰單樅茶的茶青,都要等到此時摘取。它們同為發酵茶,只是發酵深度不同,都要等到茶葉中的胺基酸和多酚達到某種平衡,才是最佳——茶胺酸決定口味,而茶多酚經受發酵,才能產生香味。

總的來說,論及入口鮮甜,春季飽含胺基酸的茶葉,即便在發酵後,也常常是優等生。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要就茶論茶,並不是越早春越好。

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來到杭州,在雲棲山看龍井的采制時題詩,盛贊明前茶,卻遭到了嘲笑:認為他一介韃虜,不懂漢人的茶學問;還有人認為他抄襲毛文錫「騎火茶」的概念,生搬硬套到杭州。皇帝也自知理虧,五年後再次來到杭州時,把詩改成了谷雨前茶。「雨前」的名聲因而一下子響亮起來。

其實,哪有什麽「明前」「雨前」的講究,一口適合自己的、鮮甜爽口的春茶,才是最好的享受。

文丨魏水華

供圖丨圖蟲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拓展閱讀:吃過進口車厘子,你對國產櫻桃了解多少?——中國櫻桃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