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江津豆花

2023-12-09美食

江津豆花的起源很早,民間相傳是在東漢末年。

江津豆花因其品質好、味道正,熱絡軟嫩滾燙,被稱為「江津豆花巴倒燙」。用筷子夾一坨入嘴,那包裹著各式調料的豆花就順勢一溜煙滑進肚裏,燙得食客嘴裏「哇哇」的「呼呼」的,把心子把把都燙熟了似的,瞬間就激發了食客旺盛的食欲。於是乎,有人吃得狼吞虎咽,有人吃得風卷殘雲。當然,人生百相,也有把簡單樸素的豆花飯吃出饕餮大餐的市井布衣,也有把一碗嫩豆花吃出風花雪月的文人騷客。但,不管怎麽說,江津豆花,巴適、安逸、爽,在老江八縣乃至「上至成都,下至重慶」,都是排得上號的美味一絕。

(江津豆花的佐料)

在千年名邑江津,店家對豆花的制作是非常講究且考究的,一定得選取當年的上等的青豆或青黃豆,用溫水浸泡。店家們是信奉「慢工出細活」的,他們會用青石磨推制好原漿,然後再行過濾、燒制、點鹵、漂燙等多個流程。江津豆花有一句民諺「要想豆花多,竈門前站起窩窩」,意即燒制豆花千萬不能著急,下膽水得慢慢來,急了快了,豆花急速成團,顯得過於緊實,軟嫩不足,像老豆腐似的「扔得過河」,不嫩,不綿紮。於是,有經驗的豆花師傅會拉一張木凳子坐下,嘴上叼著煙鬥,眼睛盯著鍋中,把燒制豆花玩得像繡花一樣。

制作江津豆花的水,是不可隨意選取的。在鄉下,一般是用山泉水、田角水、溪河水、老井水,清澈,幹凈,豆花吃起回味甜。在城裏,守住一彎幾江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用隨取,把江津豆花做得活色生香。

幾碗熱絡絡的豆花,配一份燒白、一盤回鍋肉,加一缽酸菜粉絲湯,再炒一個時蔬,成為豆花飯的標配、絕配。做東的先把席上朋友的酒杯斟滿,端起自己的酒杯,說,來來來,豆花飯,將就整,主要是喝點小酒,吹哈牛。說罷,與大家同飲一口小酒,再用竹筷夾起一坨嫩東東、白生生滾燙的熱豆花,蘸上香噴噴的油辣子海椒,順勢入口,貼著口腔食道巴倒燙,直燙到心窩窩裏去,還一個勁兒直呼「爽爽爽,巴適,今天這豆花綿紮、滾絡,安逸得板」。一句「安逸得板」,勝過了許許多多的形容詞。特別是一個「板」字,鄉味土味十足,可替代吃豆花飯時的所有溢美之詞。

在江津,無論是城裏鎮上,還是鄉野村落,吃豆花飯絕對是一個與身份、地位、貧富無關的大快朵頤之美事幸事。再大的官,再多的錢,再高的位,一旦就座猶如蒼蠅館子一般的豆花飯館,席位沒有主次之分,朋友沒有貴賤之分。圍坐下來,就是平等的。可品廉價的酒,可吃廉價的菜,可喝廉價的湯,可談天說地,區區簡餐,可忘卻紛擾,可回歸雅俗。席間,還可以劃拳行令,聲震巷陌,讓市井煙火熏染情懷。輸拳的一方埋怨自己拳技不精,臭拳手藝。贏拳的一方盡顯江湖霸氣,頗有拳王之氣。酒過三巡,針砭事端的語言開始湧現,這時還可以率性傾吐,把對一些不平之事的憤懣統統倒出來。然後,一仰脖子,杯底見天,頓釋胸臆。吃豆花飯還有一層溝聯情感的深刻含義,看似素餐,卻搭配三兩葷菜。葷素之間,豆花為樂,小酒成趣,既沒有請客掉價之說,更無聚會丟面之虞。三五好友不在乎桌上豐儉,而在乎情誼深厚。一餐飯,吃得酣暢淋漓,吃得無比痛快。

(一碗江津豆花飯,是市井百姓的最愛)

俗話說「豆花好吃不好吃,關鍵佐料齊不齊」。別看小小的江津豆花,佐料之多、佐料之精,超乎想象。走到佐料案桌邊,拿起碟子的手就猶豫躊躇了。眼前的佐料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完全讓你無從下手。蒜末、小蔥、香菜、苦藠、魚腥草根、花生米末,花椒、味精、雞精、食醋、精鹽、白糖,香油、椒油、生菜油、木姜油,剁椒醬、青椒醬、油辣子,眼花繚亂,不一而足,把腦殼搞得暈頭轉向的沒了主見。雲裏霧裏的食客,就下「攔河網」,每樣都來一點,把原本的佐料碟換成了半大碗。店老板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外地客,並不生氣,反而笑瞇瞇地迎上問一句,從哪兒來江津的?請慢用哈!佐料不夠又加就是。老食客就不同,輕車熟路地往佐料碟裏加上自己的老口味,一碗嫩豆花,一碗幹白飯,吃得津津有味的。

筍溪河畔中山古鎮的「千米長宴」名聞遐邇,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古鎮老街居民在千米長街上大擺百家宴,共慶生意興隆、家業興旺,共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古鎮老街的所有居民均在活動當天將宴席擺上老街招待自家客人,遊客們也可沿著老街的所有宴席隨機品嘗。席間,熱菜八個:包括雜香、燒白、粉蒸排骨、酥肉湯、豆腐湯、條粉紅苕湯、水膀、小河魚。涼菜六道:包括臘拼盤、花生米、菜台、蘿蔔絲、煙熏豆腐、石板糍粑,光是這份選單就令人垂涎三尺。

有人會問,咋沒見豆花呢?看官莫急,請把選單「煙熏豆腐」上眼瞧瞧。別小看這道菜,它可是江津豆花的升級版品牌版。如果這「千米長宴」少了「煙熏豆腐」,一定就缺少了原汁原味的鄉愁。原來,在中山古鎮熱鬧的老街上,有以石板糍粑、煙熏豆腐、龍洞咂酒為代表的「古鎮三絕」,還有「一村一特色」的高精尖農副產品。它們是當地群眾沿襲多年的最愛,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古鎮美食。茶香、酒香、飯菜香,香飄筍河兩岸,香飄老街小巷。

(江津中山古鎮的煙熏豆腐讓人垂涎欲滴)

吃在「千米長宴」,看在民俗表演。食客們可以手拿一塊「煙熏豆腐」,送在嘴邊慢慢細品。而遠處,打盆、打錢桿、炸火龍的民俗表演正如火如荼,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場景蔚為壯觀,讓你在另一種氛圍中記住「江津豆花」。如果甘甜的米酒讓你感覺有些口幹舌燥,此時,有一碗非遺傳承的手工炒米糖開水,讓你立馬口舌生津,痛快酣暢。

南安門的「龍豆花」是江津民間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片。提起「龍豆花」,在江津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店主龍安雄和妻子羅玉玲在三十年前,靠勤勞本分開了這家豆花飯館,取名「龍豆花」。憑著公道、衛生,將簡簡單單的一碗豆花做得風生水起,不但享譽江津城老百姓的口碑,其他區縣的食客常常也慕名而來,為的就是這一碗豆花、一碟佐料、一碗米飯。

如果真要問「龍豆花」的訣竅在哪裏,那就是選用上好的青黃豆、清潔的河水井水以及各式各樣大眾喜歡的蘸碟配料,加上價格合理,早中晚都可就餐,且店主人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如此一來,這「龍豆花」不火都不行。

(江津老城「龍豆花」的點鹵掌瓢人、老板娘羅玉珍)

來到江津老城清平巷,還可以感受到集中連片的豆花飯館,這家有特色菜,那家有招牌菜,但都是以「江津豆花」為主打。「太婆豆花莊」是隱藏在巷子裏面二十多年的老店,用的全是到農村收的青皮豆,同時堅守傳統制作工藝,做到了「好豆花不怕巷子深」。「有名豆花館」則在做活「豆花飯」的同時,適應老百姓飲食需求,輔之以「土碗菜」,讓食客們在過足豆花癮的盎然興趣中,從「土碗菜」裏信手拈來是鄉愁。一踏進「家常豆花館」,仿佛就有了回家的感覺。可以來素豆花,可以來葷豆花,豐簡由人。末了,店主人還會笑瞇瞇地送上時令水果,家一樣的溫暖親切油然而生,真舍不得走耶。

老縣城的四牌坊老街上還有一家招牌獨特的全手工豆花飯館「特色卿豆花」,店面不大,招牌溫馨。單從「卿」的字義來看,無非有幾種:一是古代高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二是古代君主對大臣的愛稱;三是古代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四是古代夫妻之間的愛稱。而這家僅僅是經營一碗豆花飯的小館子,卻透過白生生嫩東東的豆花,把飲食與文化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令人不禁要問,一個「卿」字,讓食客在品味豆花飯時,是不是也品味到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底蘊呢?

於是乎,在一家偏隅小店,既能夠體驗植物豆類帶給我們的朵頤之福,又能夠體驗文化滋養帶給我們的心靈之美。作為一個豆花飯的忠實食客,來到店門前,忍不住會敞開喉嚨:「老板,來碗豆花飯!」

(江津老縣城裏的「特色卿豆花」凸顯文化味)

隨著時代的進步,江津豆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豆花的根沒有變,豆花的源沒有變。變的僅僅是吃的形式、方式,不再是單一的蘸著佐料碟一種吃法了,早已經衍生為多元化餐式。可以是豆花魚,可以是豆花牛肉,還可以是豆花火鍋等等,把江津豆花吃出了超乎想象的花樣。

如今,無論走到清平巷南安門,還是三通街北固門,抑或瑯山新區,還是濱江新城,江津豆花隨處可見,也隨時可吃。一碗江津豆花,足以讓你在廉價的消費中不掉面兒、不失格,隨性、解饞、飽腹,且在溫暖熱辣中慢慢品味鄉情,從中可以了解這座「大江之津,大愛之城」。

作者簡介

黎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重慶市音樂文學學會原理事,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金融作家協會會員。已在全國各類報刊網絡發表歌詞(曲)作品1500余首(篇)。著有歌詞集【愛在心底流淌】、【愛的音符生動點綴】。代表作【老家在中國】曾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播出,美國北美電視台播出之後在華人中引起廣泛好評。近年來,相繼創作出【美麗中國】、【中國故事】、【中國,我的永遠愛】、【我的名字叫七一】、【爺爺的履歷表】在大江南北廣泛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