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為什麽美國人開的中餐館能賺大錢,中國人大多只能求個溫飽?

2024-08-07美食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美國中餐館現狀的小文,一些朋友提了幾個問題,恰巧之前和一個在美國開餐館的朋友有過深度交流,借此作答。

在朋友看來,美國中餐館的數量這幾年並沒有明顯的減少,觀感上少了很多是因為華裔開的中餐館少了,而美國本地人開的中餐館大大增加。

為什麽美國人熱衷於開中餐館?這可能與美國這幾年餐飲行業的潮流變化有關。從前美國人選擇餐廳主要考慮的是味道、價格和環境;而這兩年美國人對餐廳的選擇更多傾向於健康理念和食材的安全,這可以從很多拒絕使用冷凍食材餐廳的流行窺見一斑。

這也就直接造成美國餐飲業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越高端的餐廳越容易獲利,而越廉價的餐廳抗風險能力反而越弱。

在這種大風潮之下,傳統中餐館的客群相對狹窄,也有不斷流失的趨勢,但畢竟中餐在美國耕耘了上百年,口碑和影響力尤在,美國本土投資者看重的也是這個,於是大量資金進入了中餐行業。

美國人幹中餐其實是顛覆性的。

他們深知自己的優勢就在於管理模式、產品標準化、品控、以及社群整合,而菜品創新、口味、文化傳承他們永遠不會是華裔中餐廳的對手。

也正是如此,他們的客群並非是傳統中餐的老使用者,如何提高消費者的光顧頻度,如何吸引年輕消費者,如何縮短菜品制作時間以提高翻台率和外賣點單量,才是經營的重點。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大批符合西方審美的,裝修前衛但座椅密度更大的中餐廳;可以看到很多裝修了大吧台,有樂隊演出,更像酒吧的中餐廳;可以看到眾多擺盤精致,但菜品不知所雲的中餐廳;可以看到一大批妙齡女郎做服務員,一個敢說一個敢嘗,可菜品和中餐沒多大關系的餐廳。

甚至筆者有一次誤入餐廳後廚,竟然發現炒菜的一排都是笑容可掬的老墨,真心的無語。

更狠的是,這些形象鮮明、復制能力強、話題不斷的本地中餐廳已經把選單極簡到令人發指的程度,特別是那些食材處理繁瑣、刀功要求較高、經常小火慢燉、反復蒸煮的菜一律砍掉,壽司、越南粉、泰國咖喱這些可以提前備好的大量混了進來,估計是沒幾個美國人能分辨這些到底是否來自中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風靡美國,幾乎中餐館必備,反而在國內從未聽說的左宗雞,在那些美式中餐廳,我至少聽過五個指鹿為馬的版本:有把李鴻章張冠李戴成左宗棠,以訛傳訛的;有把丁寶楨移花接木變成左宗棠,菜名都刪改的;有把左宗棠包裝成初代移民左宗在美國創業的勵誌故事;還有把左宗棠說成革命鬥士,中山先生的老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時將制雞的傳承留在了美國。

盡管滿目瘡痍,但筆者不得不承認,美式中餐比傳統中餐對美國人更有吸重力。它成功地把美國年輕人拉到中餐廳,並成為常客;它也讓很多美國人放下的誤食動物內臟這般的戒備心理;最重要的是它們把偶發的飲食調劑變成了生活常態。

在傳統中餐廳你依舊可以看到穿著筆挺的中老年白人,可在那些看上去高檔的美式中餐廳,穿著短褲T恤的大有人在。

華裔朋友曾和當地一位有名好餐飲投資人有過交流,談起華裔中餐廳為什麽很難在高端餐飲領域取得成功。

這個投資人坦言,大多數華裔在美國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卻無法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再加上他們的英語能力和對美國文化理解上的問題,很難把自己對菜品的理解完美闡釋給本地消費者,溝通上的不順暢,讓消費者無法認同高端菜品的價值。

而美國本地人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把那些光怪陸離的的菜名和烹飪方法轉譯推銷給消費者,反而是他們的強項。至於為了消費者易於理解,對其進行二次加工也是很正常的。

話雖委婉,我卻是理解了其中的要意:中餐的解釋權甚至是話語權已不在華裔手中,自然也就失去了定價權和反擊能力。

而對於我無法理解的美式中餐廳吧台,投資人也給了頗為合理的解釋。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美國單身人士並不滿足流連快餐店,但這對傳統中餐廳並不是好事,因為他們會占領一整張桌,再加上美國人的私密情結,拼桌很難接受,這無疑降低了餐廳的接待和贏利能力。

吧台則給出了完美解決方案:單身者有了理想用餐和搭訕之處,調酒師還能額外創造酒類增項,而空出的餐桌則能創造更多營業收入。所以從投資人的角度,有吧台的中餐廳當然更值得投資。

相對美式中餐的跨越式發展,華裔經營的中餐廳這兩年舉步維艱。一方面,餐廳的營運成本特別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一向以價低質高為賣點的中餐,盈利能力越來越弱。

另一方面,開中餐館往往是初代移民不得已的選擇,而這批創業者如今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可他們的子女大多沒有子承父業的打算,甚至天生排斥,這讓傳承出現了問題,盡管孩子們有更多的職業選擇本身是好事。

失去年輕人,失去更活躍的創新思想,甚至失去與年輕消費者溝通的通道,傳統中餐無法對抗美式中餐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美國的中餐市場趨向於飽和。美國的中餐館超過四萬家,將意大利菜和法國菜遠遠拋在後面,也僅僅是依靠龐大拉美裔族群的墨西哥菜能分庭抗禮。

美國本地人開的中餐館要大行其道,那麽搶的必然是傳統中餐市場,雖然也有大量華裔族群努力堅持中餐的本味,但與美國的人口基數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極其有限。

用朋友的話說,你可以教會墨西哥廚師如何做中國菜,但你永遠無法把他培養成合格的中餐廚師。同理,你想把美國消費者培養成合格的中餐老饕更是難比登天,在一個全都是舶來品的國度,為流行買單才是真理。

也許朋友說的是對的,但想想美國的中國菜徹底變成美國人的中國菜,還是讓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