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二十八,把面發,山東人的「碳水」DNA動了

2024-02-07美食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童謠裏的「饅頭」是指各式各樣的面制品,要問面制品哪家最出圈,身為「碳水王國」的山東怎能缺席。

山東地處北緯37°黃金緯度線上,被稱為「黃金優麥區」。在小麥抽穗、打漿的季節,雨水豐沛;到了小麥成熟的季節,白天一般會有幹燥風,晝夜溫差大,小麥的澱粉含糖量高,用這樣的小麥磨出來的面粉醇正香甜。

蒸、煮、烤、炸、煎……花樣百出,山東面食界「內卷到發麻」,今天你的碳水DNA動了嗎?

近年來,山東饅頭以自己獨特的「優勢」頻頻出圈,有網友調侃「世界上只有兩種饅頭,山東饅頭和其他饅頭。」可見饅頭與山東組成了全國美食界的最響CP。

曾經山東饅頭憑借它的「大」霸榜出圈。其實,個頭大只是表象,緊實才是其精髓所在。剛出鍋的山東饅頭最是惹人喜愛,不僅吃起來筋道,入口還有一股內建的香甜。在山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判斷饅頭好不好吃的方法很簡單——不需要任何配菜,能夠幹吃幹咽,松軟彈牙、越嚼越香的,才是真正的好饅頭。

山東饅頭在名稱上被分為兩派,大體以黃河、泰山為界,魯西叫饃饃、魯東叫餑餑。

勤勞樸實的山東人在做饅頭這件事上尤為認真,把普通的面粉創造出各種造型。大饅頭以青島王哥莊大饅頭最為有名;僅有手指大小的皇宮貢品崮山饃饃源於長清崮山,始於明末,盛於清朝,十個一排,底面杏黃色;兩頭尖、中間粗的德州平原恩城簽子饃則是因模樣奇特聞名饅頭界。

崮山饃

簽子饃

而饅頭界中的顏值擔當必須是膠東花餑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塊平淡無奇的面,被捏成千姿百態的形象,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活靈活現,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也賊香。

山東人就連說話,也總把饅頭掛在嘴邊——鼓勵的話叫「不爭饃饃爭口氣」,誇獎的話叫「是個香餑餑」,說別人傻叫「你就是個饅頭」……可見山東人的一生是與饅頭相伴的一生。

在山東,過年除了準備饅頭,大包子(山東人喜歡把蒸包、水餃統稱為包子)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豪放的排骨大包子、松軟的灌湯包……單單一個大包子,山東人就能給你做出多種不同的花樣。

提起山東大包子,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膠東大包子。膠東大包也是山東面食界的「巨型」代表,一個膠東大包重則半斤輕則四兩,包子多摺成圓形或者長條形,內餡多以大白菜、大蘿蔔、海野菜等青菜配五花肉而成,咬一口噴香四溢。同時,正宗的膠東大包子會用玉米葉代替籠布,吃起來別有一番鮮香。

食神蔡瀾先生曾經說:「很多年前吃過山東的大包子,包子大得像鞋子,很美味。」大概講的就是膠東大包子吧。

在濟南,長清大素包可謂家喻戶曉。起源於濟南西部的長清,包子皮薄餡足,香辣味醇。餡料主要是粉條和應季的蔬菜,春夏秋多用小白菜,冬季選用白菜,配上山東大蔥,再佐以胡椒面、花生油等調味,制作而成的大素包個大肚圓,餡多微辣,別有風味。

山東的碳水不僅可以當主食,它也可以做成零食。麻花、饊子、面葉、蜜三刀……都是山東人過年必備的炸貨,這些山東人都當零嘴解饞,可謂山東油鍋裏面也能出美食。

在山東,還有一種面食也廣受歡迎——饊子。饊子是一種油炸的面食小吃,香脆精美,色澤金黃、做工精細,有「金條」之美稱。剛炸出的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饊子除了當零食直接吃,還能作增味品,在吃煎餅、甜沫、油茶,甚至是炒菜、拌菜時,常常也會見到饊子的身影。

山東饊子種類繁多,其中以單縣黃崗饊子、濟寧「王家饊子」、滕州饊子最為有名。

無論是在山東面食界還是甜品界,都必須有「爆漿鼻祖」蜜三刀的一席之地。蜜三刀作為山東特色面點之一,外皮是一層亮亮的糖衣,漿亮而不粘,芝麻香味濃厚。口感香、甜、軟、沙,是不少人的心頭好,連我們的奧運冠軍谷愛淩都提到最愛吃蜜三刀。

如今,在濟南、青州、單縣的坊間均有歷史流傳與備受歡迎的老字號品牌……

人生海海,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山東「24K碳水」如此豐富,分分鐘把你的胃征服,春節將至,快來山東過大年吧!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