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晚潮|宏村印象之美食篇

2024-06-18美食
潮新聞客戶端 葳蕤陳風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1200多年前婺州(現為金華)人張誌和鐘情的詩意畫面。
【桃花鱖魚】陳師曾作。1921年夏,小室翠雲來京參加首屆中日聯合畫展,拜訪陳師曾,談及【漁歌子】。
斜風細雨不須歸?不是因為景色宜人,而是桃花流水熬制的鱖魚實在誘人。這倒勾起我童年時光裏的那個夏日傍晚,表哥捉來一條碩大的鱖魚,舅媽便去屋邊菜園子裏采摘配料,這邊廂燒燙的鐵鑊子裏一勺菜籽油下去正翻煎墨玉金黃的鱖魚,加入新鮮配料和紹興黃酒後,再用門前淋潭河水熬上半個鐘頭。縷縷魚香彌漫老屋,兄弟幾個咽著口水期待著美美的晚餐。最難忘的是,那年頭老家還沒裝上電燈,但有茅扉小院,瓷碗土燒,還有那清涼的晚風和不時傳來的蟈蟈兒叫聲…
廚師長胡順明烹飪拿手菜——臭鱖魚。
美食撩人,它承載著悠悠鄉愁,也伴隨著逐年興起的旅遊。一方水土,一方美食,養一方人。徽州地處皖南山區,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勾畫,但旖旎的山水風光,蘊育了豐富的物產。此次宏村之行有多重亮點,其中美食亮點系列裏,最具代表性的是臭鱖魚,一條有故事的魚。
有故事就有歷史人文之淵源,人們吃起來也會更加的津津樂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籍導遊波波小哥形象地講述了徽州歷史上獨有的從商習俗。由於徽商長期遠離故土,傳統的腌制發酵方法便成了他們攜帶並保存食物的首選。如今,化腐朽為神奇的臭鱖魚,經過特定的制作烹飪工藝流程,衍生出了另外一種天然奇妙的滋味,給唐代詩人張誌和【漁歌子】裏的時令鱖魚,增添了徽風皖韻。
細膩軟糯雙面煎黃的毛豆腐,也是當地一款「以臭為美」的上乘美食。相傳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因饑腸轆轆命隨從尋找食物。當搜尋到逃難百姓臨時藏在草堆裏的幾塊豆腐時,早已發酵長毛,聞著有些臭味,隨從無奈之下只得支起炭火來烤長毛的豆腐,不料朱元璋吃得非常開興。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依舊不忘這長毛的豆腐,這道佳肴便上了禦膳房必備菜譜。
歷史上喜歡吃毛豆腐的又何止朱元璋一人。當年,陳毅元帥率領新四軍在徽州一帶活動時,曾對油煎兩面黃的毛豆腐情有獨鐘。後來元帥到已成為新四軍軍部駐地的巖寺,又多次尋味「毛豆腐」。
還有一道菜品大有來頭。據說,這「一品」二字是乾隆皇帝給封的,那時乾隆微服簡從,巡遊江南。從九華山來到績溪上莊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想找個地方歇腳尋食。走著走著,見一農舍,便貿然叩門。農婦見二位陌生人摸黑登門,先是一驚,待問明緣由後便好生伺候。為了盡快做好飯菜,農婦便將剛過完中秋節所剩的蘿蔔、幹豆角、油豆腐包、紅燒肉等依先素後葷次序,一層一層鋪於鐵鍋裏,加熱後端上桌來招待客人。
皇帝與隨從從未見過這等菜肴,於是,邊吃邊誇贊著。當問起這鍋菜叫什麽名稱時,民婦答道:「這大鍋菜還有什麽叫法,不就一鍋熟麽。」皇帝聽了後說:「一鍋熟不雅,不如叫徽州名肴一品鍋吧 。」從此,一品鍋就傳開了。
梁實秋是胡適的弟子,一生對胡適執弟子禮。胡適第一次請梁實秋到家裏做客,請他吃徽州一品鍋。胡適說:「你是績溪女婿,當然要用績溪名菜招待你。」後來,梁實秋專門寫了一篇介紹徽州一品鍋的文章:「一個大鐵鍋,口徑二三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裏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還有蘿蔔、青菜,味道好極了。」胡適是徽州名人,影響力大,人們便將徽州一品鍋改稱「胡適一品鍋」。如今,一品鍋不再局限於徽州本地取材,不斷加入如龍蝦、鮑魚、乳鴿等高端食物。一品鍋也走出徽州,走遍全國。
在黟縣宏村,當然還有不少來不及介紹的美食,比如,重油重味的績溪炒粉幹、酥脆甜香的黃山燒餅等等,即使是充滿煙火氣的街邊小吃,它所解決的不只是吃的問題,而是可以直觀地看到世間的生活百態,從中去聽聽別人家的故事,有時候旅行讓我們震撼,意義就在於此。
一座城市抑或鄉村,因美食而靈動,一種記憶,因味道而啟用。人們對於美食,吃前定有期待,吃後還會回味。它,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蕾記憶,更是一種精神洗禮。當你在旅遊過程中,如果真正把身心融入當地的生活,真誠去體驗當地的飲食文化,你就會發現,原來真正的「美食」在民間。
對於喜愛美食的遊客,一次旅行給舌尖帶來的味覺享受,絲毫不遜於旅途中所看到的風景。
2024年6月18日
草於西溪雲心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