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山東十大名面

2024-06-13美食

在北方說到吃面,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山西,或者是陜西,再不濟想到的就是甘肅,但下面要說的地方,既不是山西、陜西,也不是甘肅,而是四大名菜之首,魯菜的發源地~ 山東 。山東的菜有好多明確派系,特色小吃也非常之多,面食也有很多花樣。山東的魯西南、魯中、魯西北等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色,所以,這裏面就不乏一些特色面,或許只有到山東才能吃到這些美味。

山東人愛吃的「十大名面」,每一碗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如果對山東十大名面感興趣的話,我們不妨一起往下看看,到山東打卡,記得去品嘗一番,一定能給你不一樣的味蕾體驗。

雞鴨和樂 ,和樂有饸饹、河漏、河撈面等名字,北方人特別愛吃的一款特色面,會吃的山東人也不例外。「和樂」一詞來源於康熙賜名,有皇封之美譽。

和樂 」起源地眾說風雲,據考,「和樂」最早始於甘肅,行於陜西,發於山西,,由西北向東發展,遍布北方各省。制作材料主要用的是蕎麥面和白面,面團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棍棍面條,不僅是宴席、節慶、生日等常備面食,更是農家日常的美味飯食。

「和樂」到了山東,濰坊人對「和樂」又作了改進,用山東自產的精小麥代替了蕎麥面,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得名「雞鴨和樂」。濰坊的雞鴨和樂是一種鹵面條,料高工精,鹵濃面筋,深受當地人喜歡。

濰坊和樂的主要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和澱粉和成的軟硬適度面團,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煮熟撈出,再澆入原湯,放上雞鴨肉、憨肉、甜蒜、鹹香椿、鹹韭菜、辣椒油等,美味即成,即可享用。和樂細長不斷,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老濟南打鹵面 ,打鹵面全國都有,華北、東北最為普遍,在山東,尤以老濟南的打鹵面最為著名和正宗,隨著魯菜文化的廣泛傳播,山東打鹵面也跟著傳遍北方等地。

打鹵面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當時有個內閣大臣叫劉大膽,奉皇命在山東巡視時,發現一種吃面條的特殊方法,煮熟的面條,放入湯中泡一段時間,再淋上熱油和佐料,使面條吸收調料的味道,這便是打鹵面的雛形,之後這種面的做法便傳到了南靖縣,逐漸演變和擴散到了更廣泛的區域,並被人們廣為接受,成為了一道家喻戶曉的家常面。

打鹵面的湯汁用料講究,鮮味十足,熱氣騰騰。 加上精心烹製出來的肉汁和獨特的鹵汁,讓打鹵面撩撥味蕾,讓人食欲大開。

吃打鹵面貴在其湯,老濟南人熬煮的高湯歷來聞名,多用雞、鴨、肘子熬制,湯清味正,鮮美誘人。打鹵時,鍋內倒入高湯,湯微開,放進白煮的肘子片,蒸雞蛋糕片,焯過的筍片、木耳、金針、苔菜心等,再調入清醬油、南酒、鹽等佐料,鹵子呈淡茶色,鍋開撇去浮沫,略勾薄芡,出鍋前還要現熗花椒油才夠味。剛煮好的面條剛好撈出來,澆上現做的鹵子,濃郁的味道,筋道的口感,一吃一個不吱聲。

打鹵面要現做現賣,用熱氣騰騰的面條直接燙熟,熱氣騰騰的湯水中浸泡面條,讓湯汁充分融入面條當中,即使是最樸素的打鹵面,也能夠帶來滿口的香鮮美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鹵面在制作和口味上也有了不同變化和創新,比如雙拼打鹵面、海鮮打鹵面、紅湯牛肉打鹵面等,味道更加豐富多樣,更讓人百吃不膩,久吃不厭。

麻汁面 ,山東涼面的一種,濟南傳統面食之一。每年到了夏季,濟南飲食市場不論大小餐館都有這款涼面,基本每個濟南人家時不時也要在家做麻汁面,經濟實惠,面條滑爽,口味濃香,特別適合夏季食用。

據資料記載,涼面又叫 伏面 ,古稱「 冷淘 」,源於上古「伏日祭祀」活動,到了唐代,「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熱湯面變成了冬月吃,伏日則出現了「冷淘」這一消暑涼面。

唐代無論宮中還是民間,夏日食涼面已被當時普及,據【唐六典】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並供其膳食。」著名詩人杜甫還曾作【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萬裏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這就是槐葉做的冷淘,即將青槐嫩葉搗成汁加入到面粉中,做成面條,色彩鮮碧,煞是好看。為了浸涼,人們將其盛入容器中,放入井中或在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加入佐料調味,就成了爽心適口的消暑佳食。

唐宋元明時期,槐葉冷淘一直盛行,宋代又有甘菊冷淘、銀絲冷淘等,做法和槐葉冷淘相近。由於涼面味佳易做,一些文人對此多有記述,詩詞歌賦等都有贊敘。附郭順敏的一首詩【題麻汁涼面】「清氣滿堂入夏光,汁漿搖綠透心涼。一城面味一身爽,一碗鮮滑一段香。

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過去濟南人講究吃薄寬的過水面,因得天獨厚的清涼泉水,老百姓更喜歡打來泉水或用井水過面,泉水過面三遍,面條筋道涼爽,過了水的涼面配上蒜泥,香醋,麻汁,椿芽鹹菜等,(椿芽鹹菜是以春季的新鮮椿芽腌制而成的,與胡蘿蔔鹹菜一起剁成細末後使用),再輔以清口的黃瓜絲或煮好放涼的脆芽菜,既充饑又爽口,百吃不厭。

此種面條涼爽,各味都可由自選,還可以加香辣色亮的紅油汁,吃了也不熱,對於愛吃面的人,夏季一碗麻汁涼面,簡直太過癮了!

金絲面 ,濰坊安丘傳統名吃,始於山東景芝,歷史久遠,金絲面與三頁餅堪稱景芝白案佳品的孿生姊妹,為販酒客商常用美食。金絲面色黃絲細,好似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食者無不交口稱贊。

金絲面以精制面粉、雞蛋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制面粉和適量細鹽,和為硬面,揉勻揉好,搟成透明薄皮,以熟練巧妙的刀工,切為細絲。面條煮熟撈出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或者嫩韭菜等調料,入口多味交融,飯後泛氣帶香,回味無窮。

濤雒羊肉面條 ,在山東境內久負盛名,日照的傳統風味面食之一。清朝末年,濤雒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於是在當地有高、黃兩家辦起了以此面為主的飯館,創出了當地「 羊肉面條 」的名吃。

濤雒羊肉面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制作此面的面粉由人工石磨研成,標準的「七五」面,每百斤面粉約加堿粉0.5斤、鹽0.5斤、水30斤,攪拌均勻用手揉制,揉制的次數越多,面色越白,彈力愈大。然後,用搟面杖手工搟制成皮,搟至麥皮薄如紙透明發亮,然後用刀切成四棱形。高、黃兩家飯館用的羊肉,多系當地五蓮山、喬子山及嶝山的優良品種。

烹調羊肉湯時,將原羊湯、原羊肉(切好的肉片)提前置於大鍋,加醬油、蔥蒜姜等佐料進行烹調制作。吃時再加香油、香醋,並加香菜或韭黃借味,並襯青頭。好的羊肉湯,清澈透底,湯肉分明,清香撲鼻,深受顧客歡迎。當地有俗語:「吃了濤雒羊肉面,甭再圍著天下轉」。

大肉手搟面 ,滕州名面之一,其大肉,指的就是鐵鍋鍋中醬成的五花肉。現今的滕州大肉面,面中不光有大肉,也有醬豆腐卷與醬海帶卷、醬雞腿、醬雞蛋、醬辣椒、醬茄子等,全憑吃面的客人喜好,自由選擇,與濟寧的甏肉有些相似。

在滕州許多餐館吃面,小菜都是免費,可以隨意選擇。店主每天都把早就腌制好的、翠綠綠的、散發清香的雪裏蕻,放在一個大瓷盆裏,邊上是一摞小碟子,供吃面的人用小碟子隨吃隨夾,不限量。除此之外,還得準備好一個石蒜臼子、手舂一些蒜瓣、辣椒之類的拌面配料。

滕州的大肉手搟面,肉多厚肥,面寬硬實,味香濃厚,不僅是老少皆宜的美食,也是貧富皆宜的一碗面。食客坐下後,先就著雪裏蕻和蒜泥,挑起顫巍巍、滾燙燙、白晶晶的面條,大口大口地撂下肚,然後再舀來碗鍋裏煮面的原湯,一口氣喝下去。一塊肉,一碗面,三兩碗湯下肚,吃的是一個滿足,勝似神仙。

黃花牛肉面 ,黃花古稱「金針」,此面源自元末明初,已有六百余年歷史。由台兒莊傳統清真飲食「 金針汆湯面 」傳承並演變而來。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禦舟泊黃林莊,台兒莊地方士民數十萬進獻食物。據當地人世代口口相傳,其中就有這款黃花牛肉面。康熙享用過後,隨口吟道:「古有萱草解母憂,今得黃花慰朕愁。士民十萬獻汆面,運河千裏載行舟。」康熙目睹水晏河安、萬民歸心,歡愉之情溢於詩,從此黃花牛肉面享譽運河兩岸。

京杭大運河畔的歷史文化名城台兒莊,清晨從一碗口感清爽、味感飽滿、余香綿長的黃花牛肉面中醒來。台兒莊人們對於黃花的喜愛,不單單是一碗黃花牛肉面,以黃花為主的特色美食相繼融入到當地飲食文化,如「人比黃花瘦」(紅燒羊肉面)、黃花粉絲面、黃花牛肉米線、油炸黃花菜、黃花菜炸魚小丸,尤其芥末黃花、黃花花生米等。

黃花牛肉面,主要原料有黃花菜、黃牛肉、黃牛大骨頭和面條。精選上等焙幹黃花菜,用冷水浸泡六七個小時,手工洗凈捋成把兒,用刀切成寸斷備用。

精選本地成年黃牛精肉,浸洗到水清,精刀切成厘米見方的肉丁子,放到油鍋裏炒熟,加入佐料調味燉透。

黃牛大骨頭洗凈敲斷,放入冷水鍋中文火燉煮15個小時,熬成奶色高湯。將精切的黃花、精炒的牛肉,配以十余種溫胃暖中、理氣通竅的名貴中草藥和調味佐料一同匯入牛骨高湯中,繼續燉煮,至湯、肉、菜、料完全融合,形成油而不膩、味感厚重、芬芳撲鼻的黃花牛肉湯。

從前,大運河以北的北方人愛吃牛肉,但不產黃花,以南的南方人愛吃黃花,但不喜牛肉。因這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給了江南江北飲食習俗融合的機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東棗莊台兒莊的宋師傅,經過苦思冥想,最終根據其原料特點,將其正式命名為「黃花牛肉面」並在保持原傳統的基礎上,就其制作工藝及佐料的配制等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整理與研究,最終形成了獨具當地特色的黃花牛肉面。

泰山豆腐面 ,一款以豆腐為主要食材的家常面。原本是泰山鬥姆宮、尼姑庵接待香客的一碗素面。其色澤黃、綠、白交映相配,清鮮爽口,正和來客口味。

泰山豆腐面的面條選用人工手搟的切面,下鍋煮熟,撈出分別盛入5個碗中。其次炒勺內放在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加入切好的豆腐塊,炸至呈金黃色撈出控油。苔菜洗凈切段,木耳洗凈撕碎,冬筍切片,茭白切片。除豆腐外均放入沸水中氽過撈出。最後鍋裏放豆芽湯,加入豆腐、苔菜段、木耳、筍片、茭白、紹酒、醬油、鹽等,開鍋後灑入蛋花,美味即成,澆在面條上,看著普通,吃著美味。

泰安豆腐面歷史悠久,選用當地優質豆腐和面粉,配以鮮美的湯料,口感豐富,營養豐富,清香爽滑,湯汁鮮美可口,讓人回味無窮,是冬日暖胃的美食之選。

蓬萊小面 ,蓬萊傳統名小吃,歷史悠久。面條為人工拉制的抻面,當地人稱之為「 摔面 」,條細而韌,鹵為真鯛,俗稱加吉魚,熬湯兌制,加適量綠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盛面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

相傳在民國時期,制作此面的傳人衣福堂烹製的蓬萊小面,在當地遠近聞名,又被眾人換作「 衣福堂小面 」。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起開始學廚,以售賣挑擔拉面起家,後又與人合開過兼營蓬萊小面的飯館,還有1945年自營的「衣記」飯館。他制做的蓬萊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每天限量銷售,晨起僅售百碗便關門歇業,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而聞名遐邇,常有外地客商專門為此而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為憾事,如今的蓬萊小面,遍及蓬萊,傳遍煙台,乃至山東,吃過的人對其贊不絕口。

福山大面 ,山東拉面的傑出代表,又稱 福山拉面 ,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光輝歷史,福山大面柔滑鮮美、細如銀絲、品種繁多、技藝高超而聞名於世。

福山大面的面坯分圓條和扁條兩種。圓條又有綠豆條、勻條、細勻條、一窩絲、龍須條等。扁條則有帶子條、燈草皮、扁條、韭菜扁、一窩絲韭菜扁等20多種。

大面鹵汁分大鹵、溫鹵、炸醬、肉絲、蝦仁、三鮮、海味、清湯、幹拌、燴勺等幾十種,並且條與鹵也有一定的配合規格。使用的盛器最早是用香油浸泡過的砂陶碗,福州大面因此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面之一」。

山東十大名面你覺得怎麽樣?山東人常吃的面還有,清臨什香面、德州大柳面、仁孝文登面、濟寧川味面條、日照海沙子面、濟南豆萁面、煙台芋頭面、南方褲帶面、煙台紅薯面、宮廷翡翠面、濰坊春面、福山龍須面、熗鍋面等等,你覺得還有哪些?好客山東,孔孟之鄉,笑迎四海兵朋,打卡山東,品小吃,吃魯菜,喝面條,讓你吃不夠,點贊關註不迷路,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