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美食文化的傳承,來自古代百姓對名人的紀念(四)

2024-01-22美食

以食物來紀念名人,是古代百姓的智慧。 那麽 多少位古代名人,進入了美食榜名?

食年糕,紀念(伍子胥)

網圖 侵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蘇州城。

城修好後,伍子胥對心腹說,「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饑,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

不久,戰事不斷。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墻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磚石。人們用糯米磚石,制成充饑的食物,度過了難關。

這種食物,就是現在的年糕。因此,人們在臘月裏,用糯米制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的貢獻。

而且,吃年糕有吉祥寓意:步步登高,年年上升;事業和生活蒸蒸日上,快樂和幸福涓涓細流!

吃餃子,紀念(張仲景)

網圖 侵刪

東漢時,「醫聖」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當時張仲景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來,他辭官回鄉救治鄰裏百姓的疾病。 返鄉之時,正是冬至,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張仲景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做「嬌耳」,煮熟後發放給鄉親們食用。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康復了。 就這樣,張仲景醫治好了百姓的凍瘡。

後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入食材在煮食。 因此,有了「餃子」或「扁食」。 流傳至今,每年的冬至就會吃餃子,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河南南陽仍然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有很多。 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西安還創制出了餃子宴,用數十種形狀、餡心各異的餃子,組成宴席待客。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 比如: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

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包進餃子餡裏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

還有酸菜餡的餃子,有算財之意。 芹菜餡的餃子: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吃湯圓,紀念(東方朔)

網圖 侵刪

在南方,冬至有吃湯圓的習俗。又叫「冬至圓」,那圓圓的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圓滿。 在南方很多地方,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象征著家庭的團團圓圓。

傳說: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冬季的一天,下了幾場大雪,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東方朔遇到了宮女(元宵)。她非常的思念家裏的雙親和妹妹,自從進宮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

此時,宮女思念家人的淚流滿面,準備投井自殺。東方朔看到後,救下宮女元宵,問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決定用計謀幫助她與父母相見。

東方朔的計謀開始了。通知城外百姓,找到宮女元宵的父母和妹妹,讓這些人在正月十五日晚上,進城一起觀燈。到時候,宮女元宵一家人混在人群中,就可以相見和團聚。

同時,東方朔告訴漢武帝,「正月十五日晚上,全城掛燈放煙火。熱鬧一夜,長安城會更平安!」並且,東方朔講:讓宮女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瞞過玉帝,人間就平安了。

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以為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那天,長安城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涮羊肉,紀念(忽必烈)

網圖 侵刪

涮羊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吃,味道鮮美,使用方便,特別是在北方,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吃它。

傳說:涮羊肉起源於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 統帥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鬥,人困馬乏。

此時,忽必烈也饑腸轆轆,讓廚師趕緊做飯。 廚師正準備做飯時,突然探馬來報,說有敵情出現。時間緊急,廚師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羊肉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廚師馬上撈入碗中,撒上細鹽、蔥花和姜末,雙手捧給忽必烈。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沒想到味道非常鮮美。但是軍情緊張,他胡亂吃了幾口,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大勝而回。

在隨後,籌辦的慶功酒宴時,忽必烈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來款待所有的將士。

這回時間充裕,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他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後更加鮮嫩。

結果,所有的將士吃後,對那道羊肉片贊不絕口,都說是美味佳肴。忽必烈看見此情,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菜尚無名稱,請您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大家一致說好。從此,涮羊肉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宮廷佳肴。

其實,最早發明涮羊肉的,應該是契丹人。

火鍋的發明其實很早,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不過當時是以涮蔬菜為主,與今南派火鍋略近。

而以涮羊肉為主,則是契丹人的發明。盡管涮羊肉真正的發明者,不是忽必烈,但是對於它的普及,忽必烈貢獻最大。

忽必烈對於涮羊肉,影響有多大呢?從英文上就可以看出,現代英語對涮羊肉的譯語「Mongolian fire pot」,意思就是「蒙古人的火鍋」。

隨著他率領的蒙古鐵騎南征北戰,踏遍歐亞大陸,涮羊肉被更多地方的人們接受。

後來,人們誤認為忽必烈是涮羊肉的發明人,其實他是推廣大使。

☆結語:綜合以上資訊,每種食物的由來,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故事。請熱愛生活,珍惜當下的每一餐。

食物是生命的保障,每種食物都承載著我們的生機,每一份都蘊含著我們生命的希望!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請珍惜糧食,珍愛盤中餐,杜絕浪費,從你我做起!

資料來源:歷史人物傳記